APP下载

论新经济常态下的农民消费能力提升①

2017-05-30龙茜

中国商论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摘 要:就新经济常态下的消费结构而言,农民消费是“短板”。刺激农民消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补齐农民消费短板。要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是要增收,特别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有能力消费;二是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愿意消费;三是补齐农民消费短板,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让农民舒心地消费。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 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消费 消费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006-02

“三去一降一补”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解决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其中“补短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亦是平衡供需关系的必然手段。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出口减弱,国际投资下滑,消费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消费增长表现乏力,农民、农村消费自然而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刺激农民消费从而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齐农民消费短板。

1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腰包鼓起來”有能力消费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增长的基数较低,收入总量增加的数额不大,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引用良种,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种植直接收益;加大富农项目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提升农业种养业的比较收益;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作间接收益。培育特色品牌,畅通市场渠道,增加农业产品附加收益。二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就业制度,实现优工优酬增加职业农民打工收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创业,大力发展农家乐、体验式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增加农民创业收入;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健全产业链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合作收入。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也是城乡收入差距中农民收入比较大的一块“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的租赁和抵押功能,拓宽土地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土地租赁、抵押的财产性收入;依照法规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促进农民土地经营权变为金融资本的能力,让农民把土地经营权变成“活资本”快速增加农民土地融资能力的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等资源开办或入股乡镇企业,鼓励大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户签订合约、定价收购等多种方式结成更紧密的联合发展共同体,有效激活乡镇企业对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农民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的财产性收入。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愿意消费

预防性储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可以降低个体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预防性储蓄,扩大消费。相反的情况是,当社会保障制度不足以解除个体后顾之忧时,为了防范不可预见的风险,通常个人会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不愿意消费甚至不敢消费(李树良,2016)。纵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简称“新农合”,下同)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下同)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实施。其中,“新农合”自2003年7月实施以来,不断扩大了全国区县的试点范围,各地方新农合参保率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助资金也逐年递增,全国各地县域财政统筹不断完善。2016年1月,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正式实施,意味着新农合成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一部分,按照六个“统一”的制度政策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医疗保障作用(李树良,2016)。“新农保”自2009年实施以来,在短短8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实际上,对于年轻人来说,新农保相当于储蓄式的个人账户和政府补助的结合,增加了其未来预期收入,从而使其有信心消费,促进其消费倾向及意愿;对于参加新农保的老年农民而言,60岁以后每月可以领到政府补助和自交费用的返还部分是明确的,相当于一种额外的收入,农民对待这种额外收入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政府补助和自交费用的返还为农民家庭消费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增加农民家庭的消费意愿。

理论上,由于社会保障具有社会保险功能,新农合与新农保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的医疗开支,减轻未来的养老负担,使得社会财富向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转移。但农村市场、农民消费“启”而不动,主要是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农民的社会保障难以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险功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僵局,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着眼于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无忧,逐步完善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参照相关标准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在“五保户”的基础上确定广大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选择科学合理的社保资金管理方式、健全社保资金使用机制等措施,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逐步提高农民的消费信心和基本消费能力。第二,在逐步完善和普及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新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和质量,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管理与监督,使农民逐步摆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郭洪仙,2011)。逐渐消除农民因病致贫的担忧,减少农民预防性储蓄,扩大消费。第三,逐步建立农保与城保的衔接机制,打破养老保险的城乡差异,探索建立公民个人社会养老保险永久账户,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农民交纳社会保险的记录、支付、查询、服务等,均可查询、归档,逐步实现各地区间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的联通和转续。第四,以“补短板”的责任意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农村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设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实行多层次梯度发展,新老办法相结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社保一体化。

3 补齐农民消费短板,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泛指影响居民消费的外部因素,它既包括水、电、交通、通讯、农村市场体系等基础设施(即硬件环境),也包括医疗和就业等社保体系,以及其他相关市场、金融制度建设等(即软件环境)。更加广义的来讲,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格局,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首先,我国农村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供电、供水、商业网点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在不断向农村倾斜,但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绝大多数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最典型的是农村商业网点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农村消费主要是以集市和附近小城镇为主,而当前我国的集市还非常分散,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价格、竞争等都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导致广大农村往往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之地,严重地损害了农民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韩留富等,2010)。最后,许多农村地区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着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比如一味强调节俭、过度积累给下一代等。注重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过度的节俭则使广大农民牺牲了很多当代人应该享受的消费。

由此看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补齐农民消费短板的关键措施之一是不断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一是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的力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农民消费的“硬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品,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得出,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比较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的政府所创造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低的国家和地区。集中资金建设农村道路、电网和生活用水等项目,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和发展,促进农村电网自动化水平提高,逐步实现全社会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逐步改善农村供水工程,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二是改革农村市场体制机制,营造农村消费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应根据农村“通路、通电、通水”的状况和人口密度,在人口聚集的小城镇、中心集镇和自然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商业网点,提高农民消費的便利性。加大执法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降低农民消费风险,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加大伪劣产品的辨别、危害事件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舆论监督,提高农民的辨假,打假和维权意识。三是加强金融配套服务建设和对农民消费观念的引导,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建设和融资借贷配套服务,逐步引导农民由简单的生产、生活消费向多样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金融配套服务应鼓励农民增加科教文化、卫生医疗、通讯交通等方面的消费,减少在送礼请客上的不必要开支和铺张浪费,更要杜绝在封建迷信、黄、赌、毒上的不良消费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把农民的消费观念由过分节俭型向适度超前消费、正常消费上转变,防止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树良.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消费观念和耐用品消费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6,26(3).

[2] 李树良.“新农合”与农民耐用品消费:消费层次和区域比较[J].科学决策,2016(11).

[3] 韩留富,王丽琦.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J].农村经济,2010(6).

[4] 冯晓燕,刘兆征.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农村电网改造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5] 郭洪仙.提振我国农民消费能力需要新思维——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探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经[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①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6PY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龙茜(1981-),女,重庆市人,职称经济师,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
论人力资源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研究综述与启示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对民办学校社会保障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