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影响

2017-05-30黄辉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风格

摘要 本文以作品的创作手法为主线,在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贝多芬其它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 风格; 创作特征

贝多芬(1770—1827)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奉为“新约全书”。

1、 贝多芬的创作特征

(1) 横向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创作代表了古典乐派音乐的艺术巅峰,最典型地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在音乐创作上,他们之间都是对立统一存在内在联系的,为音乐创作构建了划时代的音乐特征,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地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顿早期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的派生与演变的过程,由于早期古典奏鸣曲式还未完善,海顿做了很多尝试与实践。海顿早期奏鸣曲也统称为奏鸣曲,从本质看,上规模比较小,结构特点也比较模糊称为小奏鸣曲,相比巴洛克时期的单乐章奏鸣曲,海顿大大扩充了奏鸣曲的乐章规模。他把展开部做为一个单独的段落进行创作,脱离了古二部曲式,使之成为完整的三部部分的奏鸣曲式。在展开部中,海顿把主题或副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在不同的调性上以片段的形式进行发展变化。

莫扎特在对奏鸣曲结构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在再现部中引入副部主题新的音乐材料,使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和呈示部中的效果相同,当再现部的主题呈示完以后,调式调性转入下属方向,这样使得副部主题在主调出现时更加新颖,充满活力,调性回归。这一独特的手法进一步加强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

贝多芬使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得以更好地发展并使奏鸣曲式结构得以确立。他的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的不断扩展,使连接段成为独立的连接部。在此之前,奏鸣曲式已经初步的形成,但它是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得以确立。此外,他还将奏鸣曲式的结尾段作为第二展开部来使用,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真正独立的意义。他使奏鸣曲式的结构更为宏伟,所容纳的内容更加丰富。

(2) 纵向比较 ①早期作品:(1—11首),当时正值贝多芬精力充沛时期,写作欲望很高,独特的创作手法,鲜明的个性特点,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和前几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进行比较,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贝多芬与众不同的的个性特点,在个性的基础上也遵循了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和声进行、调性布局、曲式结构规整,充分继承并发展了维也纳乐派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

②中期作品:(12—27首),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动机的发展不断增强,逻辑性思维也不断加强,打破了原有曲式结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贝多芬的风格特征也更加强烈,节奏特点更加鲜明。这一阶段贝多芬的创作为后期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作曲风格更加娴熟、开放,不受曲式结构的束缚。③晚期作品:(28—32首),贝多芬在这时期的创作比较倾向浪漫时期的特征,根本性的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富有哲理性、对调性的独特见解,艺术思维与手法的表达更加简洁,内涵更加的丰富多彩。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2、贝多芬对后期创作的影响

(1)对自己作品的影响贝多芬对钢琴音乐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彻底打破了古典钢琴技法与作曲的成规,另创新路,在后期的创作中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特征。

其奏鸣曲式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模式特征,运用了动机发展的手法,离调转调和弦的运用,力度对比、主副部调性布局等多种手法。贝多芬的创作及运用极大丰富了和声的表现手法,除了主、属、下属三大基本功能和弦外,广泛运用大小调的其他和弦以及不协和音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继承巴洛克时期和声手法的基础上,更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和半音,并且运用半音和等音转调手法,调性布局多样,丰富乐章内容、增加文章色彩,从而把转调、离调等手法发展到很高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调性布局在曲式结构及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

(2) 对其他作曲家的影响 舒伯特(1797—1828),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把贝多芬当做是自己的崇拜对象,对舒伯特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舒伯特又是贝多芬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并推动了浪漫樂派的形成与巩固。

在早期作品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贝多芬的影子(例如舒伯a小调奏鸣曲Op.164,第一乐章和贝多芬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形式的不断进步,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更加地明显。从表面特征来看,舒伯特的创作基本上延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结构规整、和声进行规范的创作的风格,但却赋予了与贝多芬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他音乐没有贝多芬那样特别深刻的哲理内涵,没有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冲突与斗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梦幻般的意境,这也为浪漫乐派鲜明的个性特征铺好了很好的基石。舒伯特在他的奏鸣曲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以及抒情性的风格,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的对比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强烈,而是用转调和装饰的手法做为乐曲发展的手段。他在和声进行中采用同名大小调、等音转调等手法,使作品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唐若甫.贝多芬与钢琴[J].钢琴艺术,2005,( 6).

[3]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黄辉(1991-),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风格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西方音乐的魅力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