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黑鬼杰夫》的两个版本看德莱塞自然主义风格的发展お

2017-05-30李珊珊

关键词:文学创作发展

李珊珊

[摘要]两个版本的“杰夫”有着相同的故事情节,并且都具有典型的德莱塞式的写实风格。然而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发现,1918年的“杰夫”不但在写作手法上更加成熟,在主题思想上也更加深刻。两个版本是德莱塞文学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分别展现了其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这两个文本也是了解德莱塞文学创作发展以及深入理解他的自然主义风格的生动教材。

[关键词]《黑鬼杰夫》;写实风格;文学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3010005

短篇小说《黑鬼杰夫》 取材于西奥多·德莱塞1893年目睹的一起私刑事件。当时,他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共和报》的记者:在距离圣路易斯15英里的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起性侵案,作案者,黑人青年约翰·巴克纳被当地群众逮住执行了私刑。德莱塞以新闻特写的形式报道了这起事件,[1]331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899年夏天,在好友亚瑟·亨利的建议和鼓励下,德莱塞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其中一篇就是以此报道为蓝本写成的《黑鬼杰夫》,小说于1901年正式发表在《安斯利杂志》上。1918年春,德莱塞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修改,收录于同年八月出版的《自由及其他故事集》中。如此一来,正式出版的《黑鬼杰夫》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901年的“安斯利版”[2]80和1918年的“自由版”。[3]681两个版本的小说情节相同,并且都具有典型的德莱塞式的写实特点;然而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与1901年“安斯利版”相比,“自由版”的《黑鬼杰夫》在主题思想上更加深化,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上更加成熟,明显表现了作者从自然主义迈向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手法的巨大变化。

一、典型的德莱塞式的写实风格

故事讲述了黑人青年杰夫性侵了一个白人女孩艾达·惠特克,女孩的父亲和哥哥,在村民的协助下,从郡长马修斯手里劫走杰夫并执行了私刑。小说的主人公——记者戴维斯(实际上就是德莱塞的化名)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决心将一切写进报道,公示于众。

两个版本的《黑鬼杰夫》都具有典型的德莱塞小说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所探讨的自然主义特指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它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它的兴起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巩固的结果,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高度发展以及物质主义的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85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它所带来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在这个变得更加渺小、更为机械化、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世界中,个人已丧失了自己的尊严,自然主义就是这种情感的表露。”[5]293在思想上,達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等著作以及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思想为自然主义文学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依据。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埃米尔·左拉,其《实验小说》(1880)被视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宣言。[6]121在欧洲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和驱动下,从19世纪末开始自然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在美国兴起、发展,并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短暂的鼎盛期。[6]122内战结束以后,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日益普及,人仿佛成了依附于机器的配角,过去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对自己的本质产生了怀疑。在疯狂追逐财富的过程中,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愈演愈烈,残酷的竞争使美国社会俨然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大丛林,思想和道德上一片混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莱塞大量地阅读了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并深受影响[7]182,德莱塞深信适者生存的理念,用宿命论解释人生的发展轨迹和人的本质,在他的笔下,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丛林,人的生活漫无目的,没有意义,人就象风中的弱草,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尤其强调环境和本能对人的决定作用。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探讨的就是环境和本能欲望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此外,“不可知论”使德莱塞一生都在思考生活的神秘性,他相信生活是令人生畏的不解之谜,是似意识到却又似未意识到的一种可悲的活动,它毫无目的地的在黑暗中变幻着。[8]9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德莱塞的大多数作品染上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些因素也全部闪现在《黑鬼杰夫》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

德莱塞目睹巴克纳私刑事件是在1893年的秋天[1]331,而小说中,作者为什么将犯罪时间“嫁接到”四月,一个万物复苏、青春萌动的季节?这显然是为了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同时,女孩迷人的容貌,是另一个诱使杰夫性冲动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外在因素,驱动了杰夫的动物本能,使他犯了罪。作者暗示我们:杰夫的犯罪既有难以控制的外力的驱使,也有人的动物本能的推动。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用同样的手法,清晰的展示了主人公赫斯沃和嘉莉在外力作用下的种种变化,这种外在力量是人类经验无法领悟、难于抗拒的。而嘉莉初到芝加哥时,她的本能欲望便被光怪陆离的大城市的繁华“唤醒”,从此难以压制。杰夫和嘉莉一样,他们的命运似乎都是由外在的环境和本能“决定”的。这一点恰好符合海德格尔对“人”的描述:“人”身不由己地被抛入世界,他们处于生死之间,能力有限,对自己的遭遇莫名其妙,内心深处充满了挂念与忧惧。在世界上,人是渺小而又可怜的存在物,更加悲哀的是:这个存在物之所以存在、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非取决于个人意志,而完全是一种偶然。[9]杰夫正是这样一个身不由已、渺小、卑微、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可怜的存在物。小说中另有两处细节分别表现了本能和环境对人物的行为和命运的影响,其一:女孩的父亲,摩根·惠特克出于父爱的本能,不惜一切代价,必置杰夫于死地而后快;其二:“群情激昂”的村民,不惜打乱生活秩序,“协助”恵特克父子劫走杰夫执行私刑,为的只是发泄因长年单调乏味的生活而郁积已久的欲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好奇的旁观者,渴望自己平凡枯燥的生活有个变化,他们象风中的弱草,一举一动都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海德格尔将此在的这种基本状态描述为“沉沦”:此在将自身丧失于“人们”之中。我们闲言碎语,呆头张望,而了无领会,仅仅是为了闲言碎语,嬉嬉好奇。我们并不试图严肃地理解我们自身,而只是以一种旋涡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丧失着我们自身,我们遮蔽了我们之所是的可能性。[10]33于是在恍惚之中,“人”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居住的“诗意”。

尽管德莱塞花费大量笔墨描述了杰夫在无法掌控的外力作用下,成了动物本能的牺牲品,但他并未将杰夫等同于动物:杰夫冒着生命危险回家看望母亲,告别家人,他的身上仍然存有某种不可思议的美好的东西——人性。德莱塞相信,虽然在进化过程中,人的身上有诸多不足,但也远非动物那般毫无人性,小说之中满溢着对杰夫的怜悯和同情,这一点与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德莱塞是分不开的。德莱塞出生于贫困的德国移民家庭,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世间的冷酷,他切身体会过被命运遗弃的种种痛苦——寒冷、饥饿、贫穷以及伴随这些痛苦和折磨而来的恐惧,因此他总能把人生的困惑、痛苦和无奈描写的哀怨动人,催人感伤,从而使德莱塞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因而,戴维斯在经历了整个事件后,在杰夫贫困不堪的家里见到他那善良无辜、悲痛欲绝的母亲时,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无限感伤,泪水汹涌,决心把一切都写进报道里。[3]715

“把一切都写进报道里”体现了德莱塞小说的另一大特点:不加修饰的真实性。德莱塞认为: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将完整的生活不加判断地记录下来。他选取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精确材料,严格遵照事实,力求准确地揭露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在展现于我们面前的阴暗图景上,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德莱塞描写的环境,是他在多年的报刊记者和编辑生涯中观察的结果,他描写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8]130戴维斯正是那个目睹了约翰·巴克纳私刑事件、心灵深受震撼的《共和报》记者德莱塞的化身;《珍妮姑娘》的主人公珍妮是德莱塞依据姐姐玛丽为原型塑造的;而姐姐西尔维娅和推销员私奔,另一个姐姐埃玛一个人前往芝加哥,梦想着购买华丽的服装,遇见英俊富有的男人的经历被他写进了《嘉莉妹妹》;德莱塞也有过这样的恐惧,怕有一天自己也会加入“赫斯渥”们的行列,栖身下等小客栈,领取救济面包,因此对赫斯渥的描写让人倍觉凄凉。可以说,德莱塞自身的影子存在于他所有的小说中,他也经历着作品中人物所遭受的苦难。

两个版本的《黑鬼杰夫》都具有德萊塞小说的典型特点:揭露现实生活的冷漠与残酷;关注环境和本能对人的决定作用,人物在环境的逼迫和本能的驱使下,做了错事,犯了罪,但人又不等同于动物,因为人性在人物身上并没有泯灭,因此,杰夫成了一个典型的德莱塞式的悲剧人物。

二、戴维斯的“醒悟”——深化的主题

尽管两个版本的《黑鬼杰夫》有许多共同点,但它们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又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1901年“安斯利版”《黑鬼杰夫》出版时,德莱塞处于小说创作的早期,正艰难地进行着“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实验,作品带有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如不注重写作技巧,对情节的安排、细节的润饰、甚至语言是否流畅都不屑一顾,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对现实的揭露;另外,作品伴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因此,德莱塞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相对生涩,思想内容也相对贫乏。到1918年《自由及其他故事集》出版时,德莱塞的艺术创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点可以从“自由版”《黑鬼杰夫》里修改和增加的诸多细节,尤其是主人公戴维斯的种种变化中得到印证。

与“安斯利版”小说相比,“自由版”中的戴维斯这一形象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不再停留在对杰夫简单的同情和怜悯上,而是把杰夫的个人悲剧上升到了种族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和批判。尽管杰夫所犯的错“罪不致死”,但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私刑这种方式来惩罚犯错的黑人,这似乎已经成了一条“公理”、一条“数学定律”。杰夫为一时的“冲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那些公然藐视马修斯——正义与法律的象征,从他手里劫走杰夫并滥用私刑将其吊死的村民们的结局又如何那?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惩罚!因为马修斯希望继续做“深得人心”的郡长。两种命运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在同情杰夫的同时,也感慨社会的不公正,特别是提到杰夫的家时的感慨:这是一所典型的黑人小屋,贫穷得无法形容。“典型的”一词同时道出了黑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从杰夫之死与村民逍遥“法”外两种命运结局的对比,到对杰夫贫困不堪的“黑人小屋”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杰夫的死并非个人悲剧,而是整个黑人世界的悲剧,罪恶的根源就是美国的种族主义制度。黑人的悲剧在小说中还体现在,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杰夫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神志清醒的“台词”,当惠特克父子和村民在马修斯家的地下室里找到杰夫的时候,他在由极度恐惧而引起的颤抖和幻觉中只嘟嚷了一句话:“哦,主啊,老爷,别杀我。再也不敢了。我不是故意的……”并反复叨念着“哦,我的上帝!”,“哦,主啊!”随后便像动物一样,牙咬进了潮湿的土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显现与人的言说的统一: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人的存在,人类唯有从语言的倾诉中去接受居住与诗意本性的信息。[11]21“语言就是存在之家”[12]804,因而存在的形式必须用语言这个载体来展现;人与动植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能言说的存在,唯有言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的存在,[13]165而在小说中,失去了言说能力的杰夫也就等同于“动物”。同样失去了言说能力的,还有杰夫痛不欲生的母亲,这位经历了丧子之痛的黑人母亲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和无奈,唯有悲恸和叹息,这正是美国黑人的生存境况和命运,是罪恶的种族主义制度造成的悲剧。

可见,“自由版”小说中的戴维斯洞察到了杰夫之死的社会原因,也动摇了自己“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不加判断地记录完整的生活”这一创作理念。戴维斯之所以有这样的“醒悟”,是因为1918年的德莱塞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大的思想探索。

三、思想上的探索与艺术创作的新阶段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对德莱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严肃而认真的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社会觉悟”是“自由版”与“安斯利版”在主题思想上的最大区别。另外,“自由版”在心理描写、情节安排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写作技巧上也更加成熟。在“自由版”中,作者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戴维斯的心理描写,其内心活动形成了一条推动故事发展的心理线索,使叙述节奏得到加强,情节更加合理、连贯、紧凑和跌宕起伏。例如,刚接到报道任务时,戴维斯为自己受到器重而感到十分兴奋,但当他想到要目睹一场私刑时便开始“心烦意乱”,希望自己到达村子时事情已经“解决”;[3]682可来到村子后,他发现事情远未结束,还是得亲历一场私刑,这时他感到异常不幸、心情压抑;[3]685随后,村民前去抢劫杰夫,夹在“队伍”中的戴维斯紧张不安、心情沉重,无心欣赏展现在眼前的美丽的乡村风景。[3]688当村民劫走杰夫的第一次尝试失败,紧张的心情刚要放松时,艾达·惠特克的哥哥杰克出现了,杰克带领村民又踏上了抢劫杰夫的 “新征程”。此时的戴维斯已经十分厌倦眼前的一切,看着美丽的月色,想着迫在眉睫的恐怖事件,他倍觉伤感。[3]693由于关键时刻杰克的勇气不足和经验缺乏以及村民的散乱,第二次抢劫杰夫的尝试失败,戴维斯相信这是一场遭到挫败的私刑,于是他笑了笑走开了,着手写他的报道。白天发生的一切历历如画,每隔一会儿,他还停下笔出去看看是否有什么“变化”,但是显然没有。[3]697699此时此刻,读者的心情和戴维斯一样,有所放松。然而事件并没有结束,村民在惠特克父子的带领下,又重新集结力量,气势汹汹,卷土重来。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又使戴维斯陷于紧张不安,想到野蛮残忍的私刑,幻想着蜷缩在黑暗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杰夫,他心烦意乱,痛苦异常。[3]700这一次,村民终于劫走了杰夫,押着他去执行“死刑”。抢劫杰夫的恐怖场面让戴维斯浑身发抖,“囚车”里的杰夫让他满心难受,他断定自己无法目睹结局,于是当村民吊起杰夫时,他忙背过脸去,不忍卒看。戴维斯的心情犹如汹涌的大海,而读者仿佛是置身于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着波涛跌宕起伏,故事在戴维斯几次“紧张不安”与“稍稍放松”中一步步达到高潮,直到最后,杰夫被吊死了,村民离开了,一切都结束了,他心中的大海才归于平静。

另外,在手法上,1918年的“自由版”小说注重运用对比手法来衬托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残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细致的景色描写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尽管乡村的景色秀丽宜人,主人公却无心欣赏,因为现实世界正发生着一件无比残酷的罪恶,与纯洁美丽的大自然相比,人类社会显得如此丑陋、污秽和残酷无情。

通过以上对《黑鬼杰夫》两个版本进行的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经过艰苦的思想探索,德莱塞在艺术创作上已经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第一位杰出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4]70, 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迥异的意识形态,在每一个时期,他对生活都有不同的体验,这使德莱塞的思想在长达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因而,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和创作技巧”。[4]80短篇小说《黑鬼杰夫》的两个版本,分别创作于德莱塞两个不同的创作阶段:1901年的德莱塞处于文学创作早期,还处在“学徒期”,写作手法尚不成熟,对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处理、语言的使用都十分粗糙。另外,这一时期的作品一味地追求对现实的揭露,伴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思想内容相对贫乏。从1917年开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莱塞开始了思想上的全新探索,尽管对生活的看法没有改变,但是德莱塞从前只关注个人在毫无意义的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而现在他开始严肃地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将作品变成了对罪恶的社会制度及其根源的控诉。这表明德莱塞已经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孤独和自然主义的局限。在写作手法上,经过十几年的磨砺和锻炼,德莱塞的写作手法已经日趋成熟,1918年版的《黑鬼杰夫》故事情节更加合理、连贯、紧凑,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更加娴熟。写作于不同时期的《黑鬼杰夫》展现了德莱塞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的典型风格和主要特点,是帮助我们了解德莱塞文学创作发展轨迹的极为生动的文本教材。

[参考文献]

[1]Donald Pizer.Theodore Dreiser's "Nigger Jeff":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J].American Literature, 1969 (3): 331341.

[2]万培德.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选读(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楊岂深.美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霍顿,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房炜,孟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车俊思.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深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81183.

[8]龙文佩,庄海骅. 德莱塞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0][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M]. 张祥龙,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1]易然,易连云.从“诗意居住”到“精神幸福”——海德格尔哲学的现代教育意义诠释[J].教育研究,2014(11): 1623.

[12]胡壮麟.人·语言·存在——五问海德格尔语言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6):803814+959.

[13][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发展
梅卓文学创作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