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盱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及挖掘弘扬的意义

2017-05-30张慧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遗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确。

摘要:文化是时间性质的,也是空间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就是以文化的空间性质为主要研究和表述对象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一般概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学科,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有待开拓和发现的领域。我们在以往的应用和研究中,有许多想象性质的研究和理解,它既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也激起了我们的智性。今天我们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就是要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实际工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非遗 资源状况分析 资源价值研究

一、资源状况分析

盱眙,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盱眙,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盱眙是江苏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1954年,中国科学院在鲍集镇下草湾引河东岸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将江苏的人类历史上溯到四、五万年之前。盱眙是江苏省古文化遗址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60多处。位于维桥乡南约5公里处的范家岗,系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出土陶器鼎足看,与大汶口文化相似。位于桂五镇西北约1公里的大墩头,文化层厚3米,地表有鼎足鬲足堆纹陶片、绳文陶片及红烧土等,还发现长条形石斧,系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新中国成立后,盱眙陆续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铜器有:西周铜鼎,春秋吴国铜匜,战国圆壶,秦始皇诏铜权,汉代博山炉、神兽镜和铜灯等;木漆器有:西汉木刻星象图,汉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汉茶黄釉双耳铺首瓿,西晋墓砖,唐代越窑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窑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于东阳故城的西汉木刻星象图,据南京博物院考证,该图与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颗彗星记录大致吻合,从而断定其为彗星运行图。世人公认公元66年的耶鲁撒冷彗星图为世界最早,而盱眙东阳故城出土的星象图比它还早110年。西汉木刻星象图被定名为“盱眙星象图”,属国家一级文物。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穆店乡南窑的错金银重络铜壶(称为“陈璋圆壶”),铭文标明它的序数是第25个,其铭文和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陈璋方壶仅有一字之差。

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来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项目认定和传承人评定工作开展以来,盱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有效进行,发掘了一大批被隐没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已成为非遗法规定的传承人的首要义务。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2006年以来,盱眙组织普查发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全县共搜集非遗线索2590条,其中价值较高项目269个,调查项目涵盖16个门类53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147个,传统音乐4个,传统舞蹈5个,传统戏剧3个,曲艺1个,杂技2个,传统美术3个,传统技艺8个,消费习俗15个,人生礼仪16个,岁时节令8个,民间信仰7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9个,传统医药6个。由此可见,盱眙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乡风民俗等资源比较丰富。从项目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从数量上看,民间文学、乡风民俗、消费习俗占了大多数,有的门类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项目的价值很高,特色鲜明,在省市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非遗保护工作者对全县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老艺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以及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运用录音、录像和拍照等进行采集,及时抢救出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重点保护。如民间文学《水漫泗州传说》、传统舞蹈《花船》、《龙舞》、传统戏剧《泗州调》、传统音乐《锣鼓棚》、《洪山腔》、《水上婚礼》、《祭祀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重点发掘整理,列入盱眙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盱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登记、建档等项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县文化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涉及各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查工作,经过多次普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字、图片、录像、分布图等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组织编纂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盱眙县资料汇编》上下卷、《盱眙文物古迹通览》、《盱眙馆藏文物精品》等专集。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二代传承人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有助于传承人在一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升综合研究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传承。

二、资源价值研究

民间文学:盱眙,古迹众多,人文积淀深厚。其间,有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下草湾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历史,长期是都、郡、州、军、县的治所,同时还是江淮流域经久不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水利枢纽中心。因此,衍生了许多著名的民间音乐,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有趣故事,主要有:传说、故事、神话、笑话、谚语等,其中尤以传说、故事居多。

一是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如朱元璋的传说,戚天官的传说,徐偃王的传说,管鲍分金亭的传说,泗州大圣的传说,陈婴的传说,苏轼、米芾的传说,陈毅、罗炳辉、李桂五的传说等。

二是以地名掌故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包括建筑、街巷、寺庙、桥梁、湖泊、集镇、村庄等。如盱眙的来历,黄花塘的传说,明祖陵的传说,水漫泗州的传说,禹王河与九里荒的传说,万塘的传说,四十里桥的传说。还有史事、民俗、动植物、土特产等方面的传说,如磨盘山与摩旗山的传说,七品县令为何称芝麻官,紫竹林为什么没有紫竹,野马追、泽兰的传说等。

烹调艺术:盱眙的烹饪技艺,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扬菜中有许多菜肴出自盱眙并留有历史典故。盱眙菜源于淮扬菜,但又不同于淮揚菜,它不仅吸纳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缘,把皇帝宫廷菜肴的技艺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味。究其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注重选料,二是讲究烹调,三是重视营养,四是追求风味,五是体现文化。部分传统特色菜肴都有历史文化渊源和传说典故。

民歌民乐:盱眙位处江淮与淮扬地域交界处,历史上有着“水陆都会”、“漕运中心”的美誉,乡野生态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扬文化之长,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渔农交替的产业模式,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

“盱眙民歌”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其部分内容看,不少是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傎,如“四季歌”等。二是品种多样。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谣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月相思”等。其它还有田歌、忏词、嘞嘞、劳动歌、行业歌、仪式歌、叫卖歌、唢呐散曲、渔歌渔谣、儿歌童谣等。三是独具特色。在广阔的农村,农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旋律豪放、清脆悠扬。在劳动中不仅抒发了情感,似乎连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听懂他们的音乐语言。栽秧(特别是“了秧”)时男女农民利用秧歌对唱,其旋律多半是历史的,但填词许多是即景生情,信手拈来,即兴而作的。四是内涵丰实。民歌艺人经过数代相传,逐步使歌词的内容丰富,通俗易记,语言幽默,大众口味,艺术形象化,生活韵味浓。五是活态传承。好多地方乡土民歌几乎灭迹,而盱眙民歌民谣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

传统舞蹈:盱眙地区最具普遍性的传统舞蹈有花船、龙灯,驴灯、舞狮、花篮担等形式,这些传统舞蹈几乎覆盖了盱眙每个乡镇村庄,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和追崇,也是目前传承最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还有一些传统项目既能体现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伞、团团会、盱城渔鼓等。这些项目产生于盱眙水泊地区,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因而艺术价值很高。

戏剧曲艺:盱眙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曾出现过各类剧种的戏剧表演团体,如淮剧、京剧、越剧、淮海戏、黄梅戏、泗州戏等。在广泛融合的基础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流传于盱眙西部地区的淮洪调、泗州调。这些原汁原味的艺术精华,为其他艺术种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手工技艺:盱眙的传统技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西部是水网地区,因而形成的传统技艺往往与地方特色产品有关,如利用芦苇编织蓆篓、蓆篮等各种艺术产品;西南地区是山区,因而传统技艺多与山石树木有关,如金银首饰制作、制秤等;东部是平原地区,生产以稻麦为主,传统技艺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如编巴斗、泥土瓮,用于装盛粮食杂品。当然,这些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随着社会进步,有些正在逐渐式微,甚至消亡。

乡风民俗:盱眙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富的乡风礼俗,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春耕夏种到秋收冬藏,从衣食住行到礼尚往来,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其中典型的如王店乡一带的冲喜、仇集一带的闹房、马坝一带的做寿、盱城镇周围地区的各种禁忌、观音寺一带的叫魂、鲍集镇一带的移尿窝等。还有各地在立春、清明、端午、冬至等节令中的风俗习惯,无不体现出盱眙丰厚的人文历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繁衍传承,并形成地方特色。

土医土药:盱眙的传统医药也独具特色,一些现代医药治疗困难的疑难杂症,通过传统医药的特殊医治,立竿见影,手到病除。如观音寺镇的火罐针灸、仇集镇的骨折救治、铁佛镇的画炸腮(腮腺炎)等,手段简明,手法奇妙,堪称绝技。

面塑艺术:面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质简单,分布广,种类多,内涵丰富,情趣高雅。浑厚夸张的造型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盱眙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

三、挖掘弘扬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振兴,事关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传承民族大文化的客观需要。再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见证发展时代新文化的题中之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的传承,数千年的历史除了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物质遗产外,更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张慧,江苏邳州人,198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在盱眙县第一中学任教师、团委副书记,主抓学校宣传工作;2014年4月至今,在盱眙县文广新局办公室工作,曾获淮安市首届青年志愿者,盱眙县“最美女性”、县“五一巾帼标兵”、“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文广新局)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