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7-05-30高华成

职教通讯 2017年27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高华成

摘 要:未来社会需要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人,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实施的策略有哪些?从四个方面就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7-0027-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趋势。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人才需求的变化呼吁人才观的变化,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语文学科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实施的路径有哪些?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提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1]这为中职语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有感于此,笔者结合《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拟从四个方面就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做一点思考与探索。

一、在揣摩品味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揣摩品味语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的重要举措,它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很突出的一点是语言文字有着复杂的表达能力与丰富的感性信息,文章的意韵、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对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理解文本蕴含的内在意思。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2]可见,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揣摩品味语言是个重要的手段。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在课堂开始阶段,笔者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题“故都的秋” 展开讨论,故都为什么不叫古都?为什么不叫北京之秋?从工具书的解释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是和文本结合分析,其意蕴就丰富多了。通过揣摩品味,学生理解了“故都”不仅仅是描写的地点,还融入了深切的眷念之意,隐含了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而“秋”在交代了写作内容的同时,与“故都”有机结合,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二为一,情景交融,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更进一步的品味出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作者忧郁而孤独的性格。

又比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作为贯穿全文的主旨句,其中“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其本身已经鲜明的把事物的特征勾勒出来,再把它们放入文中,其所具有的人文性语义就更加强烈: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而深沉;悲凉,落寞、衰弱、萧条而凄凉。三个原本客观的词被作者附加上温度,形象地刻画故都秋的特色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

对于《故都的秋》的解读,值得揣摩品味的用语很多,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面对具体的文本,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抓住文本中一些关键性的语言,在理解其工具性语义的前提下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去理解其在文本中的文学的人文性的语义。通过在课堂上丰富的语言实践,多积累,多运用,就能逐渐让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得到培养。

二、在质疑发问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育史讲义》)。[3]由此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素养呢?语文是一门感性色彩与理性色彩同时具备的很特殊学科。语文学科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4]因此,设计一个好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理去细心研读课文,从而使得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得到落实。

笔者在设计《故都的秋》教学时,采用了递进式提问,针对文本中的人、事、景、情、理进行设计,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1)文章开头部分写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2)故都的秋味可用那些词说明?(3)清静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集中表现在那几处?(4)作者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5)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哪些区别?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对文本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

三、在“情”“境”赏析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增知启智”,更在于“净化心灵,陶冶性情”,职业学校不能因为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职高学生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收优秀的文化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如何达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要求?《故都的秋》是一篇风格独特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一副神韵清绝的故都秋景图,更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它有悲秋,颂秋;它有落寞凄凉的人生况味,清净悠闲的生活情调;还有中国文人对传统悲秋情怀的珍爱之情。对这些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怀究竟如何处理?笔者在教学这篇散文时,采用了“缘景——入情——悟韵”三步骤的审美体验的教学策略。(1)缘景,欣赏故都秋景。课文赏析伊始,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即:故都的秋味可用那些词说明;清静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集中表现在哪几处。随后让学生为每幅画面诗意命名。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觉器官,感知文本的画面美,实现初级审美体验。(2)入情,体验故都秋情。这一环节教师在适时的对作者身世性格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细的品味,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笔者出示几组改写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在对比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第三段“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座……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一段话中的“一椽”“一碗”“一生”“一丝”等数量词的运用很值得玩味赏析,如果换成“一间”“一杯”“一立”“一缕”等感觉如何?细细品读,发现那种落寞的意境,姿态与氛围不管怎样都不能再表达出来。文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词语值得品析玩味,通过改写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总之,本环节采用的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对比阅读等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丰富自己情感的过程,从而获得情感审美体验。(3)悟韵,体验故都秋韵。通过拓展联读,结合中国古代抒写悲秋情怀的诗词,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理解郁达夫的悲秋情怀,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读的感悟转化成书面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实现高级审美体验。

四、在读写结合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要求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实施读写结合、加以拓展延伸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故都的秋》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对此,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课前将《秋声赋》与《赤壁赋》两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品读,课上结合这句话,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拓展讨论:(1)欧阳修的《秋声赋》与苏轼的《赤壁赋》这两篇赏秋文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关赏秋的诗文还有哪些名家名篇?(2)中国的文人与秋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呢?(3)教师展示中国古代一些有关赏秋的名句诸如宋玉的“悲者,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的“听猿突下三声泪”,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曹雪芹的“已道秋愁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安凉”……让学生充分感知郁达夫所说的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这句话的内涵并展开讨论。(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是悲秋还是颂秋?课后,让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赏秋的诗文,搜集有关赏秋的名家名篇,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习得、悟得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反复训练、积极探索。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张泉.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4):107-108.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

[3] 李燕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4(44):58.

[4] 钱加清.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3):39.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