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文化土壤 枝繁方能叶茂

2017-05-30赵胜山

歌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百色市

赵胜山

[摘 要]马骨胡是一种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特色拉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百色市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马骨胡作为百色市“南、北路壮剧”和“南、北路八音”的主要演奏乐器,以两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与其同步传承、传播和发展。通过对马骨胡在百色市各县区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为传承和发展马骨胡艺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百色市;馬骨胡;传承现状

马骨胡作为百色市“南、北路壮剧”和“南、北路八音”的主要演奏乐器,以两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与其同步传承、传播和发展。通过对马骨胡在百色市各县区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为传承和发展壮族马骨胡艺术提供理论参考。

一、南路壮剧、南路八音带动下的马骨胡传承

南路壮剧和南路八音分别是流传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德保县、靖西市、那坡县等地的一种戏曲形式和民间吹打乐。南路壮剧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有马骨胡、土胡、月琴、三弦、二胡、竹笛及唢呐等乐器,武场有锣、鼓、钹、木鱼等乐器;南路八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竹笛、马骨胡、二胡、小鼓、小锣等共八件乐器组成。

(一)德保县——马骨胡保护传承的主要基地

德保县是壮族马骨胡艺术的主要流行地区,有较为详细的马骨胡艺术传承谱系。2010年,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2年,德保县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壮族马骨胡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壮族马骨胡艺术》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德保县在马骨胡艺术的保护传承上,主要体现在基地建设、有序传承和广泛交流、提高影响两个方面。

1. 基地建设、有序传承

政府重视,基地建设和保护传承有序开展。2010年,广西首个少儿马骨胡传承基地在德保县成立;2011年,广西少儿马骨胡培训基地在德保成立; 2015年,壮族马骨胡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德保县召开;2016年,德保县马骨胡艺术培训中心项目落成;等等。尤其要指出的是,马骨胡艺术传承人黄广扩先生在马骨胡的保护、传承和乐器制作、改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走进校园,培养新生力量。近年来,德保县组建少儿马骨胡艺术传承班、开展马骨胡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从娃娃抓起,让马骨胡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焕发艺术活力;定期为德保县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进行马骨胡培训,提高对马骨胡的认识和演奏水平,为马骨胡走进校园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德保县已组建6个少儿马骨胡艺术传承班,有来自实验小学、云山小学、鉴河小学、都安乡中心校等学校的三百多名学生参加学习。

2. 广泛交流、提高影响

2009年,德保县壮族民间马骨胡乐队应邀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表演,成功举办了广西乃至全国首场的“壮族马骨胡专场音乐会”。

2012年,在广西第十六届 “八桂群星奖”(音乐、舞蹈类)颁奖晚会上,德保县马骨胡齐奏《喜看我的呀哈嗨》荣获音乐类金奖。

2013年,德保县代表广西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活动,广受好评。

2014年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周年主题展览”上,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展演曲目《壮乡春早》《心灵畅想》和《壮山韵》,得到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极高评价。

2014年11月,德保县大型原创壮剧《马骨胡之梦》在南宁剧场上演,该剧演员以德保县本土文艺人才为主,融合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戏剧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和剧团的技术力量合力精心打造,并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14年重点扶持文化精品项目。

(二)靖西市——“南路壮剧、八音”带动下的马骨胡艺术

1. 伴随南路壮剧遍地开花

2014年以来,靖西市举办多期南路壮剧表演艺术培训班,而靖西市的业余壮剧团已达五十多个,且呈逐年增多趋势,马骨胡艺术随着壮剧团的蓬勃发展而遍地开花。如:南坡乡南坡街,获2014年广西文联“全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小壮剧街” 荣誉称号,成为百色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街道;新靖镇壮剧团,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为当地民众献上富有靖西壮民族文化特色的壮剧曲目;禄峒镇凌准街旧窑屯壮剧文艺队,每年自发举办多场壮剧晚会;2016年12月31日,靖西市自编自演壮剧《母爱》上演,受到了广泛好评;等等。

2. 马骨胡乐器制作后继有人

近年来,靖西市壮族艺人曾丹潜心挖掘、精心制作了一批壮族“土乐器”,主要包括马骨胡、葫芦胡、牛角胡、田螺笛等十余种。“土乐器”制作的延续,为南路壮剧、八音和马骨胡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那坡县——马骨胡艺术伴随壮剧团延续至今

那坡县城厢壮剧团成立于1956年1月,属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目前剧团成员最大73岁,最小35岁,共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演奏等45人。那坡县像城厢壮剧团这样的剧团不在少数,在默默守护南路壮剧的同时,也将马骨胡艺术延续至今。

二、北路壮剧、北路八音带动下的马骨胡传承

北路壮剧和北路八音分别是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凌云县等地的一种戏曲形式和民间丝竹乐。北路壮剧伴奏乐队同样有文、武场之分,文场有马骨胡、土胡、月琴、三弦、壮笛等乐器,偶尔插入木叶;武场同南路壮剧基本相同,有锣、鼓、钹、木鱼等乐器。北路八音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配以土胡、三弦、壮笛、锣、鼓、钹等共八件乐器。

(一)田林县——北路壮剧积极发展下的马骨胡艺术

田林县北路壮剧,在2014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08年、2009年,田林县连续两年举办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继而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4年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2016年又举办了田林县“吼敢”壮剧节。马骨胡作为田林县北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随着北路壮剧的积极发展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开办马骨胡、壮剧培训班和依托北路壮剧扩大影响两个方面。

1. 开办马骨胡、壮剧培训班

2015年12月21日,田林县六隆镇农村文艺马骨胡(二胡)培训班开班,来自六隆镇各业余壮剧团的骨干参加培训。培训主要教授马骨胡和二胡的基础理论,弓法、指法练习,曲谱练习等,旨在提升壮剧演绎水平,提高马骨胡演奏能力。

田林县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戏台,提供剧团排练节目场所,为业余壮剧团配置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设备;加大人员培訓力度,每年举办壮剧编剧、化妆等培训班,帮助业余剧团提高演出水平。截至2016年初,田林县已建设有村屯戏台65个,农村业余壮剧团发展到107个,演员近3000人,年均壮剧演出达300场以上。

2. 依托北路壮剧扩大影响

2014年10月,广西壮剧艺术和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演出。此次音乐展示会分马骨胡、壮剧和原生态山歌三个版块,马骨胡齐奏《壮剧曲牌》、独奏《壮乡春早》和重奏《壮乡春韵》,让首都观众加深了对马骨胡的了解,也推进了马骨胡艺术的传播推广。

2015年,田林县壮剧小戏《灵燕戏虎》,荣获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

2015年9月,田林县壮剧团参加“纪念自治区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0周年文艺汇演”荣获三等奖。

2016年,田林县壮剧《瑶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2016年10月,现代壮剧《大山妈妈》于南宁市明星剧场首演。该剧由广西戏剧院壮剧团与田林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共同排演,汇聚南北路壮剧音乐曲调,采用原生壮族民歌,是一出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正能量现代壮剧。

(二)隆林县——北路八音蓬勃发展下的马骨胡传承

八音在隆林县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不少壮族村寨流行家族式的八音团队(也称八音世家),使得八音这种民间曲艺得到传承和创新,而马骨胡作为北路八音的主要演奏乐器,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隆林县有民间八音队136个,有30个活跃表演于民间,共有33个村屯举办八音壮戏表演47场,年均受众达5万人左右。2016年9月,广西文联授予隆林县“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八音坐唱)称号。

1. 传统节日与民间传承

在传统节日期间,隆林县壮族民俗文化展演的传统八音、壮戏等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备受属目。尤以岩茶、介廷、克长、新州、者浪等乡镇的壮族村屯八音、壮戏为盛,仅岩茶乡就有冷独村弄闲屯、卡白村、平班村等村屯举办。

2. 政府推广与交流参赛

2015年春节期间,隆林县壮学会组织举办“隆林壮族千人八音坐唱”比赛。来自隆林县各乡镇、社区及贵州省兴义市的19支八音坐唱队共1500多名参赛者,共同奏响壮族、布依族传统八音乐曲《贺新居》,场面极为壮观。

2016年春节期间,隆林县在新州镇马文新村举办壮族八音展示活动,该县5个八音世家和14个八音团队进行了八音展示,700余名民间八音乐手同台竞技。

2016年4月,隆林县新州镇含山村泥浪壮族八音队,受邀到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村、六作村参加“吼喊”歌圩文化节,表演具有隆林地方特色的传统八音坐唱节目。

2016年10月,在首届广西曲艺展演中,隆林县八音坐唱以强大的阵容、古朴的表演风格征服了评委和观众,其中平班镇扁牙上社的《阿瓦的故事》荣获最佳曲艺表演奖,扁牙下社的《八音当酒敬亲人》获优秀曲艺节目奖。

3. 校园传承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隆林县新州三小创编八音歌曲《壮族八音读书乐》;2016年3月,隆林县壮学会在新州镇泥浪屯成立八音坐唱传习基地,为八音坐唱的传承探索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三)西林县——八索八音与那劳壮剧别树一帜

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地处三省交界。受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在八音和壮剧的继承和发展上别树一帜,尤以八索八音与那劳壮剧为代表。

1. 八索八音

八索八音位于西林县古障镇者夯村八索屯,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八索八音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配以二胡、板胡、笛子、葫芦丝、三弦琴、小鼓、铜钹等共八种乐器。

八索八音团在桂黔滇三省交界颇有影响,不仅在隆林县、田林县、右江区参加演出并获奖,还常到云南文山、广南和贵州兴义等市、县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近年来,在第四代传人王世文的努力下,八索八音在传承上呈良性发展趋势。

2. 那劳壮剧

那劳壮剧属北路壮剧分支,位于西林县那劳镇那劳村,自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那劳壮剧在乐器使用、乐器定调及曲谱上,与其他流派的壮剧有明显的区别,对弦乐器的定调保持了原有的古朴风格,使用鼓、锣、镲、二胡、马骨胡、无膜竹笛、三弦及木鱼等八种乐器。竹笛有5个洞眼,演奏前由笛子来定音,音的高低取决于笛子。乐器定音分别为:葫芦胡(do-sol)、竹筒胡(mi-la)、高马骨胡(la-高音mi)、低马骨胡(sol-高音re)、三弦(sol-高音re),演奏时各奏其谱,形成高、中、低音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那劳壮剧团多次受邀参加自治区、市、县的各种文艺会演,在西林县举行的各种文艺会演比赛中多次获奖。201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优秀戏团”称号。

(四)凌云县——改编壮剧《泗水年华》

2012年2月,由凌云县本土作者向志文、罗南合著,以流传于凌云清朝时期的《逝水年华去不回》墓碑诗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泗水年华》,经北路壮剧第十代传承人闭克坚改编为北路壮剧《泗水年华》,由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业余壮剧团排演成壮剧首次在凌云县人民会堂公演。

三、其他形式下的马骨胡传承

其他形式的马骨胡传承,多以政府、学校等单位主导或个别马骨胡爱好者自发等形式进行。如: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广西本土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许多知名马骨胡改编曲目,并运用于壮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之中,以《壮乡春早》等为代表;2008年首演的大型壮族原创歌剧《壮锦》第三幕《琴》,就以马骨胡为创作、演绎主体,极大地推动了马骨胡艺术的传播;2010年至今已举办四届的“百色市文艺汇演”,每届都会有不同形式的马骨胡演奏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骨胡的推广与发展;百色学院曾在2011年10月自主创编壮族音乐剧《马骨胡》,并开设有专业选修课《马骨胡演奏》,为马骨胡的改编创作和在高校中的传承作了积极的探索。

四、根植文化土壤、枝繁方能叶茂

综上所述,马骨胡作为百色市南、北路壮剧和南、北路八音的主要演奏乐器,以两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与其同步传承、传播和发展。若将壮族民间音乐比作一棵大树的话,壮族文化是土壤,南北路壮剧、八音是枝干,而马骨胡则是依托于枝干上的花叶。只有根植文化土壤,枝繁方能叶茂。马骨胡艺术得以传承至今,离不开孕育它的壮族文化土壤,离不开催生它的壮族民间曲艺,更离不开热衷于它的壮民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 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艺术探索,2005(5).

[2] 张艺.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J].中国音乐,2010(3).

[3] 高敏.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3(2).

[4] 苏沙宁、欧阳园香.广西三种壮剧之比较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1).

[5] 王鑫安.壮族南、北路比较与分析[J].大舞台,2014(10).

猜你喜欢

百色市
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百色市田阳县乡镇中心小学为例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墨韵书香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百色:评选2019年“我最喜爱的老师”
Applying emotion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
百色市 举办2017年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
百色市地产山茶油中43种元素含量研究
2011-2014年百色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