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中国·绵阳·茂县古羌城民族音乐学者学术沙龙”述评

2017-05-30赵书峰

歌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乐学田野少数民族

首届2016“中国·绵阳·茂县古羌城民族音乐学者学术沙龙”是由来自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张应华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胡晓东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先艳博士、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的赵培波先生,以及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书峰教授五位学者共同发起的。本届沙龙重点针对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最新研究议题,结合实地田野考察与方法论展开了深度的互动交流。

第一,结合田野实践与理论思考,针对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最新议题展开对话交流。为此,该学术沙龙针对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思维、音乐与文化认同、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分析、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等议题,结合实地田野与方法论进行了深度的互动与交流。我们知道,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在经历三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在方法论与个案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成果。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后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的作用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个节点,如何在巩固原有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新方法、新视角、新材料对以往的研究成果、研究对象进行重新审视与观照,是摆在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次学术沙龙有幸邀请到中国民族音乐学界的几位年轻有为的知名学者,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田野实践与理论反思,针对当下学界比较感兴趣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思维、音乐与文化认同、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分析等问题展开深度的对话与交流。参加沙龙主體发言的四位学者都是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野实践与跨学科理论反思,对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最新研究议题所作的理论思考。比如,张应华教授的议题《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建构与对话》,从哲学(后现代主义)层面来深入思考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建构与文化认同问题,以及我本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基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反本质主义思考》,结合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非遗”项目的权力、话语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等问题进行反思。正如学者认为“有两种对于文化身份的理解:一种是本质主义的,认为文化身份一旦确立,就不容易变更;一种是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文化身份总是时刻被塑造着的、永远没有完成的流动着的东西,是处于一种不断建构着的未完成状态”①。所以,我的第一个主题发言就是围绕反本质主义的理论思维重点审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族性的持续性、阶段性的建构过程。可以看出,我与张应华博士的议题之中都涉及到后现代主义音乐哲学问题。因为族群传统音乐文化的身份认同是在不断地与他者(尤其是汉族)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性建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哲学思维观念。“实际上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相对应的范畴,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各自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 。”②当然随着“非遗”运动的加剧以及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经济利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展演中带有一种“内部东方主义”①的色彩,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装扮成别具东方神秘主义奇异色彩的一种所谓的原生文化(甚至是落后的),借以吸引外部的眼球,希望通过他者的认同来实现少数民族主体性身份建构。张应华与胡晓东两位教授的议题共同之处都关注到区域音乐文化特质与区域音乐认同的关系问题。比如张应华教授《民族区域与国家:“西南官道”上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叙事》中谈到“西南官道”②,其实就是东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的一个历史通道,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语境下积淀而成的一种区域音乐文化认同。“西南官道”是汉族中原传统文化持续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之道,同时也是西南族群传统音乐文化与汉族文化互动交流之道。尤其是以道教与儒家礼俗音乐文化的传播,使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间出现了汉化现象。可以看出,张应华教授谈到的“西南官道”,与我本人将会谈到的“梅山文化”,虽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之道”,但是其承载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基本相同。两者之间都是汉族与西南族群传统文化互动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比如产生于湘中地区的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梅山教音乐(道教音乐),是以湘中地区的新化、安化为中心向中国南方、西南地区辐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文化带”。所以当下我们看到的西南族群传统音乐文化的道教音乐文化,基本上都是梅山文化流播背景下的产物。如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壮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侗族、白族、水族都不同程度信奉梅山教”③。因此,我们两个人的研究与当下国家倡导的“一路一带”的国家政治话语的建构有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也与我本人曾经关注过的梅山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梅山文化是一种保持了原始农耕、渔猎经济生活方式,集巫道傩等多种信仰体系与民间艺术元素为一体,由苗、瑶、汉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区域性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复合体,梅山文化不具有严格的行政地理区划,它以湘中新化、安化、隆回等县为传播中心,辐射至周边省市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④。另外,我本人的《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问题纵横谈》,针对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出现的“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大民族文化中心论思想”“音乐民族志与音乐文化志的概念辨析”“民俗仪式性与表演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审美问题的思考”“内部东方主义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演”等问题做初步的研究。胡晓东博士的《民歌的地方音色与文化认同》,运用语言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针对民歌音色的地域性特质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当前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有关“音乐与文化认同”议题是一个新的热点,比如今年召开第十九届中国传统音乐年会上就设有“音乐与认同”小组专题发言。总体来看,此类研究议题多是通过音乐(行为)身份属性折射其文化认同特性,较少涉及到将音乐形态本质特征与其文化认同二者之间进行“贯通”性思考。在这里胡晓东博士结合对民歌地域音色的语音学分析,运用多学科理论来解构民歌地域化音色的风格特征形成的深层逻辑原因。当然其背后的深层隐喻其实就是区域音乐文化认同使然。另外他的《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的性别与伦理视角》,“试图从宗教音乐研究中的性别与伦理学视角的二维度解构乡土社会秩序中深层复杂的文化禁忌、思想观念、王权制度、民间礼俗、宗派组织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藉此从文化群体内外部的人伦关系与文化体认去探究宗教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作者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内容涉及的宗教音乐文化参与者的性别身份认同以及伦理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折射出很多潜在的文化隐喻。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有关伦理问题的研究虽然是一个热点,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相关比较成熟性的研究,因此,在这里我们期待胡晓东博士在此议题上多作探讨。王先艳博士的议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针对学界比较热议的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分析问题,结合他本人田野理论实践以及对工尺谱的系统研究理论作了深度的对话与交流。众所周知,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形态分析,一直被学界诟病为“两张皮”性质的研究,如何将音乐形态的构成原因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民俗语境中进行思考,并结合跨学科理论将两者之间“接通”,是我们亟待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我本人目前对这一问题也十分困惑,所以我们相信王先艳博士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性的思考。另外,王先艳博士也谈到“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此类话题其实已经涉及到音乐学内部的“跨学科”问题的思考。当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中性化具有“跨界”性质的人文社科。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与方法就是意在打破学科边界的限制,用不同的方法与视角展开对同一研究对象的阐释与解读。所以,其学科发展属性本身就带有后现代主义思维。

第二,选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作为学术沙龙举办地的灵感:就是“回到历史现场,重温历史记忆”。茂县是羌族聚居之地,古羌城的丰厚的历史记忆深深激发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学术灵感。因为,历史民族音乐学理论思维告诉我们:民族音乐学研究不但要关注当下鲜活的音乐(仪式)活动的文化隐喻问题,同时也要针对其过往的历史构成轨迹给予历史文献与口述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将历史事实与田野资料之间进行相互贯通。正如华南学派温春来《历史人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中认为:“强调走向田野,在历史现场解读文献。相对于只在书斋或图书馆的苦读,这种方式可达致对历史的更亲切认知,并有可能体验到历史在当代的延续与影响,从中激发出不一样的思考。此外,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之处,如果联系田野场景并辅之以实地调查和访谈,或可收到解惑之效。”①其次,我们的活动正是受到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两本著述中的学术理论的影响,王先生结合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库恩的“工具论”、后现代史学中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历史文献学与田野考察理论,针对羌族传统文化给予的系列深入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这些理论思维同时也给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带来很多启示。

第三,几位学者的选题大多涉及西南族群音乐文化的研究。所以选择景色优美风景宜人历史感厚重的西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古羌城作为学术小沙龙的举办地,可以激发我们更多的学术灵感。

第四,意在打破国内学术会议的僵化模式,是对国内某些会议经常出现的“台上十分钟、台下一年工”的这种学术表达模式的反思。本次学术小沙龙宗旨就是深度的围炉式的学术互动。以“学术生活化”“研讨深度化”“田野诗性化”为主旨,给诸位学者提供一个尽情表达学术思想的强大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学术热潮与学术实践来感染、影响我们每一位学人。借用张应华教授的一句话:“自由学术,诗意人生,浪漫田野,其乐无穷。”

最后十分感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赵培波先生的鼎力支持以及承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大力帮助!

猜你喜欢

音乐学田野少数民族
希望的田野
音乐学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在希望的田野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