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声电影在少数民族地区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30杜良霞
杜良霞
摘 要:电影是文学的表现形式,是文学表达的有效辅助手段。将英美文学作品的改编电影与英美文学课堂相结合,有助于推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英美文学课堂现状,旨在探讨原声电影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电影;英美文学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086-02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鉴赏文学作品,探索英美文学世界。文学学习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然而,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困境。本校的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着课时压缩、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等一系列挑战。
一、英美文学教学困境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主要是以知识点传授式的文本教学为主,重点在于梳理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流派的变迁及代表作家和作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总结了英美文学的教学困境。
(一)课程困境
英美文學的性质是专业课,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化,文学知识点较为繁复、琐碎,而授课时间相对紧张,教学中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往往占据了较多时间,对文学作品深层生态的挖掘相对不足,容易造成知识点的点性化和孤立化,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从语言学习到对文化和思想体系的认识也有很大难度。课程紧张单调,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具有间断性。
(二)教师困境
英美文学是综合性科学,各种知识点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付出比公共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才有可能使课堂摆脱枯燥乏味的尴尬。然而,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往往不如适应型课程或技术型课程的研究成果明显,造成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致使很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
(三)学生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即使是高年级学生,其英语语言能力也尚有不足,自学能力有限,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加之记忆性内容较多,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风气使很多学生产生了“文学无用”的论调,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失去了学习兴趣,形成了敷衍上课的恶性循环。
二、英文原声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特有的优势被广泛引入课堂教学。范谊,芮渝萍(2005:154)认为,“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要以介绍性、体验性、审美性为主,可以和电影、电视、录像片结合起来,把文学看成是大众的娱乐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和理论”。文学改编电影植根于文学作品本身,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化与扩展。很多经典著作被大量拍摄成影视作品,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版本丰富、风格多元的英文原声电影资源。利用电影辅助文学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的引入既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影响。
(一)正面作用
电影的直观性。英美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英语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叙事的同时也反映出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教育、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而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电影结构更加集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表现手法更加具体、丰富多元,可以从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视角来展示文学作品。传统式教学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系统而有效的向学生传授信息,较为抽象乏味;英文原声电影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承载信息、降低课堂的抽象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更能直接表现出作品的情节、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作品,从而提升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电影的趣味性。英美文学作品学习主要侧重于文本学习,电影则是兼有视觉、听觉的视听复合艺术。研究表明,听觉学习记忆通常为15%,视觉记忆通常为25%;视听组合记忆则可以达到65%。因此,英美文学的文本学习和视听学习的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视觉化处理不仅能留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很容易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描述的地区和年代,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直观传达可以集中展现大量的作品要素,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层次,从而激发学生对英文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负面作用
电影的不忠实性。英文电影将一部文学作品浓缩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集中展示,在作品呈现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很多英文电影对作品进行了不当压缩,或是造成人物、事件、情节等的缺失;或是对作品的加工演译对本身的故事情节及叙述风格等造成一定的伤害;或是扭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电影虽为英美文学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却无法提供原汁原味的作品内涵,未能展示出作品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甚至影响了对英美文化的认知。
电影对想象力的扼杀。电影过于直接的展现可能会扼杀学生原始的人物构造能力和场景搭建能力,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创作力,甚至造成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产生对相关电影的依赖性。文学的主要载体是丰富而富有想象空间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想象可塑性和延伸性;而电影是经编剧、导演、演员等层层主观过滤的产物,会不同程度扭曲作者的表达意图、淡化作品的原始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层次感、故事、人物展示的丰满程度也会不足,压缩的故事情节与较快的情节推进节奏不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经典作品的成色将会受到影响。
三、英文原声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影的负面影响,挖掘利用其积极意义,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英美文学教学?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对电影作品的选择、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等因素的把握。
电影作品的选择原则:最大限度的尊重原著。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包括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整体框架、风格一致但细节可放开的框架式改编,以及以原著为素材、放开手脚大胆创造的自由式改编(程惠哲,2007:128)。电影对原著作品的忠实程度是判断电影是否有助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原著作品,才不容易使学生对理解文学作品产生误解或偏差。如无法要求整部电影作品都严格遵照文学原著,但至少应做到选择的部分遵照原著。如果总是选择与原作出入很大的电影作品,且将其作为另一种层次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从时间、精力及语言水平上,都是不足的。
教师教学模式: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多、课时量相对不足,将完整的英文影视作品放在课堂上播放势必会挤压课堂学习时间,进一步引起课堂学习时间的紧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截取部分片段进行教学,或是剪辑不同英文电影版本的同一或相近情节进行对比式教学。只有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全备的预备工作,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通过直接的观影体验与文本分析,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学习在精神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
学生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学习英美文学来讲显然是不够的,把英美文学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营造起英美文学学习的整体环境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提前预习学习内容,观看有关电影或阅读相关作品;课上有重点的讲解学习内容、观看相关电影的经典节段,并展开深层分析和讨论,保证课上时间的高效。课后借助学校自主学习平台,撰写相关讨论材料,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搭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将课上的讨论与分析延续到课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紧密相连,二者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有着割裂不断的联系。英文电影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效途径,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的同时,要正视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重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产生思考,克服电影改编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響,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消除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尴尬,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2]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