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驱动”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2017-05-30罗养霞王浩鸣杜延庆冯居易
罗养霞 王浩鸣 杜延庆 冯居易
摘 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意识较薄弱”问题,针对我院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构建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方式,激发学生创新主动性,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创新教育;创新主动性;文化驱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059-02
一、概述
国外顶尖学府掀起一股本科教育改革热潮,小到一门课怎么上,大到整个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课外实践要求,甚至学生宿舍体系[1,2]。但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多是以任务驱动为出发点,而不是着眼于创新文化驱动为出来点[3]。高质量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主动性。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而以任务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主动性方面的促进影响非常有限。如何构建以创新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激发与培养是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国家到各省、地区、学院、专业,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各种创新途径,这些都是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外因[4]。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的主动意识、主动学习能力较薄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内因突破,使学生主动创新、需要创新、积极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主动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目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5]:
(一)创新目的不明确
这种主动性的缺乏原因有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对专业的抵触情趣,对专业的创业方向不明等问题。表现在学生中就是多数人没有或不明确未来规划,多数人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甚至上课学习是为了教师纪律,人到了心没有到。
(二)学生创新自信不足
有些学生想创新、想突破,但由于信心不足,缺少敢想、敢做、敢挑战的思想。对专业课学习和理解不足,基础不扎实,对创新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创新是一项深奥且复杂的活动,这一认识误区使得很多学生不敢走出创新的第一步。另外,创新新星、创新优秀人才、或创业竞赛标兵激发力量不足、宣传力量不够、在学生中的共鸣效应不强。
(三)创新途径较单一
当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方法较单调。目前很多老师讲课用PPT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对于这些专业课来说,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另外,电子产品,如手机等极大吸引学生的眼球,大多数学生对手机的利用不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玩具。上述问题都是导致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失效。
(四)创新渠道不清
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参加,参加何种活动属于创新活动。由于很多学校创造创新类科技活动的条件有较大的局限。而且很多学生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对现有条件的依赖性高,缺乏向知识基础和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同学请教的勇气,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五)创新毅力不够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需要投入体力和情感.根据对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但很多学生遇到一点困难之后,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惰性开始起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很容易放弃。
三、构建我院创新文化驱动培养体系
以“创新大赛”为导向,建立和营造竞赛平台和创建“创新创业”环境,规范和完善创新机制和激励政策,构建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能力培养氛围。具体建设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设“多方位、立体化”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
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导向,搭建应用创新人才的实践平台,参与与实训环境,使本科生有应用实践创新的拓展空间,以主人翁身份,给学生“全新”的体验环境、参与环境。
(二)建立“公开化和规范化”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建立合理的创新学分评定方案,扩大示范作用等方式,让学生有参与“创造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
激励和奖励机制在设定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体现公平公正,目标要明确,执行要持正。
2. 立足于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调动更多大学生的积极性。设立单项奖、进步奖、鼓励奖、发明奖、创新奖、活动奖等多种奖项,拓展奖励面,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一些“中间状态”的大学生力争上游,变成学习上进、工作努力、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人。
3. 体现协调一致的原则,即遵循立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优良校风、班风、学风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4. 重视学生“争先创优”的过程,发挥奖励激励育人的长效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制订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察相结合、个人荣辱与集体荣辱相结合”的激励要求,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育人的功能。
(三)建立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培养
注重从学生身边发现典型、树立典型,从同学讲座、教师辅导、范典激发,学长宣传等方式,并通过校内各种媒体、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宣传创新人物的事迹,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示范作用,让学生有参与“创造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转变“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从“环境、政策、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四、完善与修正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反馈-修正-完善”创新政策和创新激励机制。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关系,解决“基础”与“特色”关系。充分体现和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和创新训练中来,扩大建立创新开放型实验室,搭建 “校企”实践实训互动平台和创立科技竞赛活动中心。
3. 设立我院的“大学生创业基金”, 联合企业,学校三方资助模式,建立先进典型带动机制等。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主动性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通过研究“多方位、立体化”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公开化和规范化”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研究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激发大学生创新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我院信息类专业特色,反馈、修正、完善,形成“環境-政策-文化”驱动的“立体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牟蕾,李辉,刘西林.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79-81.
[2]胡建鹏,张雅丹.应用型高校多层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35-137.
[3]韩响玲,金一粟,彭颖,等.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1-14.
[4]张宇,张荣峰.浅析高校创业与多维实践平台建设[J].中国商贸,2014(12):186-189.
[5]金伟琼.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创新机制构建——基于综合激励理论的视角[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