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育中儿童的再认识

2017-05-30王玉婷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天性兴趣

王玉婷

[摘要] 在传统教育中,儿童的地位和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该理论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育观。杜威认为,教育应重视“儿童期”,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杜威的儿童观对我国当前应试大环境下的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的课程领域综合改革。

[关键词]传统教育;儿童中心;天性;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108-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22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1897年,杜威在他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我的教育信条》里首次集中阐述了“儿童中心论”。此外,杜威在其教育著作《学校与社会》中强调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中”[1]。這是对其所处时代传统教育弊病的最直接的揭示。为此,杜威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

一、“儿童中心论”的内涵

在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之后,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的观点,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一)教育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统一于杜威的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之中。杜威认为:“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2]

“教育即生长”中生长是基于本能的生长,是在生活和活动中的生长,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一个外在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杜威特别反对当时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做法,进而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简化,“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那样”[3]。学校的生活应当发生于家庭生活,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应当使儿童在学校里继续在家庭生活中所从事的活动。因此,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此外,杜威十分重视经验的作用,他认为经验是尝试和承受的结合,尝试就是行动,而承受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不同于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教室里静坐读书记诵,他认为经验是儿童自己在活动中取得的,儿童通过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发展了智力,同时还获得了能力。杜威还特别强调经验的连续性原则,认为儿童已获得的经验是获得更多经验的基础。因此,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二)教学活动要基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杜威认为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是愚蠢的。他极力反对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授受,认为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抑制了儿童主动求知的本能,阻碍了儿童潜能的发挥。相反,杜威强调儿童的本能和天性,认为“初生儿童有爱好活动的天性,并能够依凭活动结果带来的苦乐而调整其活动,借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儿童天赋的这种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4]。他强调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对儿童天性给予足够关注的教学会激发起儿童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兴趣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兴趣是主观态度和客观对象的统一体,二是指兴趣是连接活动开端和终结的中介。儿童一旦对教学活动感兴趣,他就会很关心活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儿童便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即让教学活动的期望或预见来使教学活动朝着一个较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教学活动也应该给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充分的考虑。

(三) “儿童中心论”并不是对教师和社会的忽视

杜威认为儿童与教师、儿童与社会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儿童、教育、社会三者之间是三位一体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儿童中心论”并不是“儿童本位”二元论,应基于“儿童、教育和社会”三位一体理论理解“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能够形成教育历程。”[5]对于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在杜威看来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儿童,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就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所强调的“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6],“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7]。对于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在杜威看来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强调儿童为中心并不等于忽视社会,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可知,杜威对儿童中心的强调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同时也不是对社会的忽视。

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杜威在提出“儿童中心论”之前首先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认为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儿童天性的抑制,不利于儿童生长。

(一)批判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绝对地位和绝对权威。“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是命令的,而不是商讨和说服的。凡是他所决定的,他所宣布为法律的,便无庸置疑,视为天经地义”[8]。可知,在当时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拥有绝对的指令权。相对而言,儿童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儿童的存在就是被动地静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杜威对此深恶痛绝。杜威抨击了当时占据绝对地位的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扼制了儿童的个性和主动性。相反,杜威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有需要、有兴趣的人,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教学活动应尊重儿童,还儿童自由,将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二)反对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除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外,还强调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杜威在他的一篇文章 《现代教育的趋势》 中提到:“因为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所以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灌进去了没有,来看那些被灌的儿童是否也能照先生的样子把装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摆架子。”[9]由此可知,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的使用,提倡对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往往会采取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填鸭式”的教学中,儿童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儿童的任务只在于记诵教师所教的知识。对此,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缺乏个体性和主动性。此外,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语言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是一种紧张对峙的状态,只有单向的知识传递,而生生之间也没有信息的交流。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缺少交流合作、独立探究的机会。

(三)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传统教育者眼中,儿童一直是一种“小大人”一样的存在。儿童受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儿童没有自己的生活,童年期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的任务就是学习书本知识,为成人生活做好准备。对于传统教育的弊端,杜威也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習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10]因此,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他强调:“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11]。杜威认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而积极的,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12]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教育应该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发挥学校真正的作用。

三、“儿童中心论”对当今教学的借鉴意义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作用。

(一)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杜威曾说:“教师是一名向导和指导者,他掌着舵,而驱动船只前进的力量一定是来自学生。”[13]杜威认为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转变。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儿童期。教师应意识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其独特的地位,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绝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来抹杀儿童的尊严。

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展主要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而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时才会对学习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需要在宽松的思维环境下体验各种新的情景,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

杜威特别强调儿童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是连接儿童学习活动的开端和终结的桥梁,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兴趣的变化选择适应儿童需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多样,对不同学习对象感兴趣的程度不同,对某一对象的兴趣的保持时间也不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学习兴趣转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变化,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整体评估新的学习兴趣,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杜威认为:“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14]因此,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变化或转移时,教师应该应对学生产生的新的学习兴趣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和分析,并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原动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利用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因此,教师可利用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走入其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

通过游戏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天性和本能、兴趣和需要。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与同伴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和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结果。

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需要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栩栩如生的故事,往往能够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故事创设情境一是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通过教师对故事的讲述,可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3][10][11]约翰·杜威著, 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7,6,6

[2][4][5][6][7][12][14]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0,14,14,14,61,61,115-116.

[8]尹爱英.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及现实启示[J].安徽文学月刊, 2009(3).

[9]杜威.现代教育的趋势[A].姜文华主编.胡适教育文集[C].中华书局,1998:317-334.

[1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思维与教育[M].姜文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the children did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and it brings education about many negative effects."Child-center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Deweys theories.Dewey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put it forward.Dewey believes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ldhood", the child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we should respect childrens nature and interest.Deweys views on children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reknow children in education, has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current examoriented circumstance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can further deepen the curriculum revolu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 childcenter; nature; interest

(责任编辑:刘爽)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天性兴趣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