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育”火热的原因及未来趋向探析
2017-05-30张冰
张冰
[摘要]近年来,“影子教育”开始走向兴盛,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影子教育”产生和兴盛是科学知识型教育观主导下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科学知识型作为现阶段主导的知识型遭到了猛烈的质疑和抨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人类知识型也开始从科学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而“影子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型的产物,也必然会走向衰落。
[关键词]影子教育;知识型;科学知识型;文化知识型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01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04一、“影子教育”及其火热景象
“影子教育”的概念来源于国外,史蒂文森和贝克在对日本高中生的补习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之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概念。“影子教育”主要是指发生在中小学主流教育系统之外,但紧跟主流教育系统的步伐,开设与主流教育系统相同或相似的学科来提高学生成绩,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或机构[1]。之所以称为“影子教育”,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影子教育”仅仅因为主流教育系统的存在而存在;二是“影子教育”随着主流教育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当主流教育系统的内容、规模和状态发生改变时,“影子教育”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三是“影子教育”系统的特征不如主流教育系统明显,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主流教育系统而非它的影子。“影子教育”的供给方主要是大学生家教、在职教师的有偿辅导、民办培训机构[2]。在国内,鲜有“影子教育”的说法,一般把此类教育现象称为“补习教育”“教育补习”或“课外补习”,主要是指在主流教育系统之外具有私人性质的文化课程补习和特长爱好辅导。由此可以看出,“影子教育”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补习教育”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即营利性、私人性和补习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补习的内容上:“影子教育”主要是针对主流教育所开设的文化课程而进行的补习;“补习教育”除了包括文化课程的补习外,还包括了特长爱好的辅导。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课程而进行的补习展开研究,亦即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
“影子教育”的概念虽然源于国外,但“影子教育”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着,只有规模上的差异。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中国、日本、韓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是“影子教育”规模最为庞大的地区;“影子教育”同样存在于非洲、中东、南美、东欧等地,西欧、北美与澳大利亚虽有“影子教育”,但规模相对较小。
(一)国内“影子教育”的规模
民办培训机构是“影子教育”的供给方之一。民办培训机构的数量以及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影子教育”的规模。以下通过2009—2012年我国民办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统计和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指数来呈现国内“影子教育”的规模。
表1和表2显示:2009—2012年我国民办培训机构在整体上呈增长态势,民办培训机构的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大幅度增加;“影子教育”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均普遍存在着,在调查中参与“影子教育”系统的学生超过50%,在一些地区调查中,参与“影子教育”系统的学生甚至超过70%。
(二)国内“影子教育”成本计算
“影子教育”的成本包括学费、资料费、文具费、交通费及机会成本等。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表3以广州市的一项统计和“海淀拼娃怎么拼的”这一典型来呈现国内家庭“影子教育”资金投入。
表3说明,广州市家庭“影子教育”资金投入以每年每人2-3万元和4-5万元居多,甚至1314%的家庭达到6万元以上。另外,“有道云笔记”中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海淀拼娃怎么拼的》一文中描述道,孩子(小学生)所上的课程,大班是100-200元/每课时,一次课是2-3课时;小班200-300元/每课时。按此计算,这位家长儿子参与课外培训班学习,一年下来所花费用就达20多万元。
二、“影子教育”火热现象的原因探析
“影子教育”的火热景象带动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和繁荣,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子女送进培训机构接受“影子教育”。“影子教育”火热现象的产生是由现阶段我国主流教育系统存在弊病、“影子教育”吸引力增强以及家庭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文凭病及其后发效应、参与“影子教育”的学生动机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现阶段我国主流教育系统的弊病
现阶段我国主流教育系统的弊病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传统师生观的陈旧、教育方法和教学设备的落后,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方面。杜威把教育的价值分为两种:一是本质的价值(内在价值),即对人的发展的培养;二是工具的价值(外在价值),即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学校教育的价值原本应该注重本质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契机,然而现实的考试制度却常常改变了这一初衷,注重的是选拔学生[3]。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本末倒置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他们只看学生表面分数的高低,而无视学生身心的发展、内心的追求,导致了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
另外,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尤其是班级规模较大时,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差异性都很难得到兼顾。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育系统的精英化使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缺乏关注。虽然现阶段国家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但讲授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更新周期过长。学生的课业负担依旧很重,导致授课老师片面追求教学速度、赶超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接受的范围,学生只能在课后参与到“影子教育”系统中去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影子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加
“影子教育”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质的“影子教育”系统不惜花重金,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武装自己,及时更新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大型的“影子教育”机构为表现优异学生设置丰厚的奖学金,以吸引学生眼球;三是一些知名的“影子教育”机构组织学生进行联合考试,并为成绩达标的学生颁发主流教育系统认可的证书;四是“影子教育”系统在教学内容上迎合学校的选拔标准,即所谓“考什么,教什么”,追求“要什么,有什么”,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例如“学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建立了“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流程;“巨人学校”力求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成立了所谓超市学校——“百货学堂”;“阳光家教”通过网络牵线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组建了供求自由的阳光家教网;等等。便捷和优质的服务确实吸引了不少学生家长的参与。
(三)学生家长的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家长把子女送进“影子教育”系统有四类原因:一是一些家长具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观,对参与“影子教育”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即使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优于他人,但在得知大多数学生参与“影子教育”后,出于担心自己孩子没参加“影子教育”会落后的考虑,也会把孩子送进“影子教育”系统。二是有些学生父母均有工作并且过于繁忙,无法顾及到孩子的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由于放学时间过早会与家长工作时间冲突,只能让孩子参与“影子教育”系统。三是现在家长普遍对教育的成就预期比较高,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乐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子女除了接受主流教育系统的教育外还被要求参与“影子教育”系统接受再教育。四是文化资本较低的家庭在态度和认识上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以必要的支持,对其社会发展的方向无法很好地去把握,对于孩子成长的方向也无法给予明确的、有效的指导,只能借助“影子教育”这种外力,以增加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机率。
(四)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
中国一直以来受儒家文化“重教”传统以及“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学习的努力程度看作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非常推崇考试文化制度的竞争性。加之强烈的地位意识,使他们非常享受教育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每一代都对下一代寄予重望,在教育培养上不遗余力,用参与“影子教育”来补足学校教育的不足。
(五)“文凭病”及其后发效应的影响
当代社会广泛流行文凭病,这种文凭病有很强的后发效应[4]。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系统也是受到了这种文凭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筛选假设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中得到解释。筛选假设理论的支持者认为: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学生通过“影子教育”参与到学校的选拔活动中,从而进入好的大学,获得高的学历文凭,并通过筛选机制最终被分配到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持者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是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影子教育”也属于教育的一种类型,所以通过投资“影子教育”也可以期望增加经济回报。
(六)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影子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这是家长可以为子女进行“影子教育”投资的经济基础。考虑到投资“影子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家长更是不遗余力地让子女参与到“影子教育”系统中。此外,对于主流教师主体而言,为学生提供课外补习或到“影子教育”机构中兼职可以增加其收入。而在“影子教育”系统中担任全职的教师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获得了比主流教师更为丰厚的物质回报,这就为“影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支撑。
(七)参与“影子教育”学生动机的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为“害怕成绩被落下”支持者(很支持者)占745%;参与课外辅导是因为“希望成绩超越所有人”支持者(很支持者)占691%[5]。学生对于好成绩的渴望以及担心落后的动机,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影子教育”系统。
三、“影子教育”兴盛的学理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时期的教育类型,与其所传承的知识类型及对知识的认识——“知识观”有关,正是“知识的模型”或“知识的范式”决定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取舍。追踪现阶段我国“影子教育”得以产生并走向兴盛的过程,发现这一时期人们的知识观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在这里,我们引进“知识型” 这一概念加以说明。我国著名教育学者石中英认为, “知识型”是对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作为一种陈述本身的逻辑问题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做出的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回答,并由此产生的具有结构特征的知识形态[6]。“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和应用的标准,“知识型”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一个时代里处于主导地位的知识型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课程知识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学过程的组织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人类的知识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古到今依次为原始知识型(神话知识型)、古代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现代知识型(科学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型),而“科学知识型”是继“神话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之后产生的一种“知识型”,是我国目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知识型”。“科学知识型”的基本观点是:(1)在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上,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真正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原的揭示,知识应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2)就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而言,认为“知识分子”是科学家或研究人员,享有认识的特权,能够把握和反映事物的本原;(3)知识的陈述通过特定的概念、符号和命题加以陈述,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实证性;(4)认为知识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解释世界的模式。
“科学知识型”主导下的教育崇尚“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的价值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在所有的知识中,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而在学校的课堂生活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已经被选定的,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都得学习,甚至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绝大多数也是事先确定的。所谓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接受学习”的变种。“标准化”是考试的最显著特征,它一再证明,在获取优良成绩和认可方面,学生自身的想法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唯一重要和有用的是牢记和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和标准答案,甚至人文学科的考试也追求标准化的答案。
“科学知识型”塑造了一种以满足国家和个体世俗性需要的教育,即以获得权力、财力、职业、身份、地位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育理念不再追求“心灵”“境界”和“德行”,取而代之的是“收益”“回报”“效率”。教育和经济也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了国家、企业和个体的关注。表现在:一方面,来自国家、企业和家庭的大量资金投向教育,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投资者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期望从自己的投资中获取最大的回报。此时,“影子教育”便应运而生。因其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目标,注重传授应试的技巧,这迎合了家长和学生追求所谓的高分数的意愿。家长们不惜花重金把子女送进“影子教育”系统以获取学业的成功,才使得“影子教育”出现当今的兴盛景象。“影子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又是由 “科学知识型”主导下的教育所塑造的,教育不仅完全成为一种“世俗的”活动,还走向了“功利化”远端。“科学知识型”对教育的主导作用及“影子教育”兴盛的深层次原因可见图1所示。图1 “科学知识型”对“影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四、“后现代知识型”的产生与“影子教育”未来趋向既然人类知识转型是“影子教育”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因此我们只要观察“知识型”的类型变化,即可以探知“影子教育”未来的走向。当前,知识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现代知识型”(“科学知识型”)刚刚形成和获取权利,就遭到了猛烈的批评。现代教育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上是有着很多缺陷的“单面人”和“空心人”,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文精神危机。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知识信念剥夺了学生个体知识的认识价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衍化成为一种完全被动的接受行为,从而导致了教学危机的产生。对“现代知识型”(“科学知识型”)的种种批判及质疑,推动着“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型”)转变,一种全新的“知识型”正在形成并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在后现代的“文化知识型”知识观下,知识性质开始发生转变,正在从客观性走向文化性、从普遍性走向境域性、从中立性走向价值性[7]。“文化知识型”下的教育目标也由追求对知识的记忆、掌握“外在发展”,转向追求知识的判断力、鉴赏力和批判力的“内在发展”,课程建设则注重改革科学课程,加强人文课程和开发本土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教学评价从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简单应用转移到对知识的独特见解、质疑和批判上来。这一转变使“科学知识型”在批判和质疑中失去了主导地位。“影子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型”的产物,也必将在短暂的繁华之后走向衰落,在“文化知识型”下,各种辅导机构也许依然会存在,但其辅导内容将会从教授应试技巧向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兴趣培养、批判思维养成转变。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著,杨慧娟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肖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韦春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杨跃.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刘丽超.关于中小学课外辅导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12
[6][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hadow education begins flourishing and present a scene of hot.The generation and prosperity of shadow educ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various factors interweaved under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form leading.The scientific knowledgeform as the dominant knowledgeform at the present stage has been met the violent query and attack, which falling into acute crisis.The human knowledgeform begins to change from scientific knowledgeform to the postmodern knowledgeform, but shadow education as the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form is facing fading tren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hadow Education; knowledgeform;scientific knowledgeform;postmodern knowledgeform
(責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