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7-05-30侯炜征
侯炜征
摘 要: 近几年,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迎来飞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遇到相当大的挑战。高职院校要理性看待中外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并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对策,通过调集各方力量来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3-0005-0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教育已经越来越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途径就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层次上,还是模式上等等都呈现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就业市场对国际化劳动力的需求,为了满足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承担重任,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来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合作目的利益化问题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都明确指出,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所以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必须按章办事,不能以此作为敛财的手段,要保持公益性,让更多的学生受惠其中,终身受益。该做法符合国内合作办学政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同样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1]
然而,有些高职院校故意违背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了合作办学的目标。有些院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不以提升办学质量为重点,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如何谋取更大的利益上。有的院校以国际合作办学相关成本费用高为借口乱收费,盲目提高学费,将其作为学院创收的主要途径,但学院并没有将所获得的资金用于正常的专业教学上,而是挪用到其他支出项目上,并未做到专款专用;有的院校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提供顶岗实习或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国际化认知以及就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这些院校非但不考虑整改问题,还依旧卖力宣传,扩大招生,中外合作办学利益化问题日益明显。
(二)项目实施无序化问题严重
首先,专业设置比较混乱。要么热门专业过多,要么普通专业过多,由于很多一些高职院校只是忙于招生,并未在培养目标上作相应的调整,导致毕业生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节,或者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此举不仅无法体现合作办学特色,日后还要承担生源锐减的风险。其次,专业师资配备不到位。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能力的专业教师,但有些教师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英语水平完全不过硬,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国际化培训。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有些院校就通过招聘外籍教师来提高档次,然而有些外教根本就是滥竽充数,要么没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要么就不具备教师资格,外教来源的复杂性以及不稳定性导致合作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再次,合作办学模式缺乏创新。现有高职院校最常见的合作模式即:“2+2”、“1+3”或“3+1”等,相对比较单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常常只是生搬硬套,国外优质资源要么引进不足,要么遭遇“水土不服”。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主要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并未主动承担相應的职责。
(三)监管制度缺失化问题凸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都是自发行为,只注重宣传招生,但在合作院校的遴选方面及合作方式上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盲目性,但国内也缺乏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管理及服务平台,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无法从专业领域或地域特色方面更快更好的找到合适的合作单位。[2]另外,在资质认证及处罚和退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监管漏洞。教育部明确规定,想要合法合规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获得由国务院教育部门审批通过的正式文件方可执行,然而有些院校在还未收到正式批文的情况下就提前进行宣传招生了。也存在着有些合作办学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国内用人单位的认可,或者认为该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等问题。这表明由于疏于监管,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违规违法乱象丛生,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处罚与退出制度。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教育理念,确保优质发展
1. 创新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院长交流与培训制度,管理人员可以在沟通过程中更新传统观念,对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最新动态有所了解,同时可以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外方、政府及学院的良性互动。第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交流与研讨项目,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了解到国外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以此作为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参考。2005年,江苏省曾举办过“江苏—昆士兰高等职业教育论坛”,反响热烈,效果明显。第三,管理人员要千方百计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到合作办学的运行当中,加强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力度,这样既保证了合作办学的顺利运转,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注度。
2. 创新专业教师教学理念。首先,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向,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个人的国际化意识以及教学能力。其次,专业教师可以申请到中外合作办学成果显著的优质高职院校去调研学习,亲身感受该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取长补短。再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项培训或者申请到合作院校实地考察等形式,主动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当中,通过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的实践来树立国际化的理念,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基础上,理解并接受文化的多元性,最终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教学研究的专家。
3. 创新学生学习理念。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本身的学习的理念将会直接影响他是否能够具有接受国际化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是否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来提升国际化的职业技能。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文化知识,并做到取其精华,取长补短。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树立国际化意识,积极主动的接受多元性文化,加强英语语言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外国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将逐渐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综合素质,最终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并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3]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将成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改革融合模式,促进内涵建设
1. 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将重点放在能够彰显地方特色及需求,或者目前国内紧缺的专业上。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语言方面的基础课程,同时融合国外的一些优质资源,专业课程可由中教、外教共同承担。其次,人才培养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服务本土的意识。再次,师资方面要注重培养本院教师国际化意识及能力,同时还要邀请外方的专业教师或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相关专业的人才来壮大师资队伍。最后,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学习,以江苏省为例。江苏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效果显著,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地区的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不但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而且就业单位的评价也非常好,所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全国范围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 加强多元化与统一化的融合。经济学上的多元化是指投资人对于证券特性、数目、类型等选择上呈现的多样化的特点,以保证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性。要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必须要加强多元化与统一化的融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监督管理制度。比如,课程与教材管理制度可以在调整原有专业课程,优化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可以融合国外优质资源或引进原版教材。教学督导制度可以让管理者、教务员、教师及学生都加入进来,力争做到全员参与。考试管理制度可以按照学科的差异融入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将面试和笔试结合,将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结合,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结合。合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比如通过校际间的合作,还可以积极联系发达国家相关当地政府,跨国企业,国内的外资企业等等,并且保证学生获得国内及国外统一的资格认证,通过合作主体多元化来逐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化市场的能力。
3. 加强专门化与综合化的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信息化及国际化的新时代,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在层次上还是规模上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壮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主动迎合社会变革的需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运行过程中专门化与综合化的融合,凸显发展的特色与方向。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出台国家级,省级,市级及校级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门的规章制度,并与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综合规划有机融合;在机构设置方面,应该按照学院发展的规模及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比如对外交流合作处,国际合作与服务中心, 港澳台事务办等,也可以设置二级管理学院,比如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国际学院等,以团队的形式强化专门化管理,以此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三)优化制度建设,推动高效合作
1. 优化统筹管理制度。包括:(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管理具有动态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它主要体现在按照计划,实施,调整,控制等多种方式对合作办学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以此做到合作办学收益最大化,同时将合作办学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作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重要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各方的风险管理意识,保障合作办学的优质发展。[4](2)加强信息反馈制度。信息反馈是对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如果不加强信息反馈制度的建设,一旦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出了问题,那么最有效,最真实的信息就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就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下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然而,从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都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所以加强信息反馈制度刻不容缓。(3)深化文化育人制度。文化育人制度是建立在对于合作双方文化差异认可的基础上,谋求彼此的契合点,力求深化文化融合。文化育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比如参加专题研讨与培训,国际访学与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等。深化文化育人制度可以使管理者具备大局意识及长远眼光,在掌握国际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逐渐积累经验,并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和价值。(4)健全良性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良性的退出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有中外合作办學项目的高职院校时刻做到“居安思危”,要按照国内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合作办学项目做动态价值评估,比如定期对风险预算,市场价值,教育价值等做综合性评估。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黑名单”淘汰制,凡是出现以下情况“屡教不改”的合作项目或机构,必须勒令其停止招生,如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招生出现虚假宣传,教学质量持续下滑等。
2. 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包括:(1)坚持师资培养为前提。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及教育教学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符合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高职院校内在的发展需求。要打造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明确合作办学的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教师国际化培养制度,细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等。(2)坚持教材开发为基础。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安排需要合作双方共同研讨,而配套的校本教材更是要经过专门的设计,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及简洁性等原则进行精心设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力争编写出让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教材,这是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3)坚持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关键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它与专业或职业本身并无直接联系,但其具有可迁移性,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自学与创新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5]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课程要做到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能够使其开拓国际视野,又可以培养其职业关键能力。(4)坚持稳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稳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现实以及未来对于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教育服务体系,将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中西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在此期间必然充斥着各种冲突与矛盾。比如,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内容国际化,育人环境混合化,学生身份双重化等等。面对诸多新的挑战,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重视激发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活力,着力推动项目规范化建设进程,大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水平与办学质量,朝着高水平,特色化,宽领域,深层次,可持续的方向努力,为实现教育强国,保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于志晶,李新发. 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J]. 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7.
[2] 曾涛.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73.
[3] 樊艳君,夏全星.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J]. 职教论坛,2011(13):42.
[4] 王联晓.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成人教育,2013(02):40.
[5] 袁卫国.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