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的研究视角
2017-05-30康霁宇张睿智
康霁宇 张睿智
摘要:少数民族村落是长期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演变而来的生活场所,村内的建筑空间反映着少数民族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特征。环境设计学人以往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村落建筑的功能、形式、审美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引入多学科、采用多角度和多种研究方法,从艺术人类学、艺术设计学、村落内的文化和活动多视角对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村落;建筑空间;艺术人类学;艺术设计学;民居景观;村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3-0095-05
在湖北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村落建筑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凝聚了湖北传统建筑空间蓬勃的生命力,是少数民族生活智慧和营造技艺的物化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人对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可以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交叉進行。
一、艺术人类学研究视角
上世纪后期,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美学和艺术学的学者们随之探寻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支持,以求突破自身研究的局限。另一方面,人类学和民俗学领域的学者也参与到不同的艺术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人文学科之一。
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可以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注重在湖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内,挖掘传统建筑的空间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意义,研究村落空间结构和传统建筑的审美心理等问题。从形式到内容,研究建筑空间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以推动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需要深入各少数民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面对现实的村内社会状况,不断提问、思考和深入考察。这是来自于山间村头的动态研究,具有调查方法灵活多样的优势。以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关注少数民族村落建筑背后的意义、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公共活动。随着村落社会发展变迁,研究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通过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深入访谈,结合个案研究对建筑空间与村落内的生活、群体观念、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可始终贯彻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艺术人类学思想。费孝通提倡历史研究和田野研究并举,发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扎根于人民群众基础上展开研究与创作;主张研究者应该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来丰富自己的研究,进行跨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研究。[2]11艺术人类学研究视角的根基所在是田野考察,艺术人类学是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
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方法论作为艺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对于弥补传统的美学式艺术研究和艺术学自身门类研究的不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1]73采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实证性的特点。能够理解少数民族村落的建筑空间艺术,解读村民生活中的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艺术的关系。在调查时面对民族村落建筑,需要思考完善记录方法、竭尽全力记录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以艺术人类学为视角,以田野调查为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地方志等相关文献,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发现伴随传统农业而发展的建筑空间与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创造、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规律,发挥艺术人类学在村落建筑与湖北少数民族精神归属之间的学术建构功能。
在田野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湖北少数民族的村落建筑空间,也要关注不同层面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和渗透。从少数民族居住者的空间体验出发,研究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及其与民族宗教信仰互相融合而呈现出的精神信息。环境设计专业学人以艺术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是从自身专业视野中跨越出来,进入到更为广阔的多学科交叉平台。通过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对问题进行探讨,使得以往相对局限的专业看法更具丰富性,能够以更为开放的心态研究前沿理论,解决专业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学研究视角
环境设计专业学人可从自身专业出发,以艺术设计学视角对湖北少数民族的村落建筑进行研究。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联系,这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设计有着特殊的观念性意义。[3]5以设计学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空间进行研究,伴随当代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现代人的人文情怀和怀旧情结的增长,研究的内容便与村落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独特的民族审美密不可分。
对村落的田野考察是研究各个民族聚居生活的空间形式,突破了传统建筑单体研究的局限,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调研是对人为营建和构筑的人工环境的研究。“为人的设计”是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关注,在设计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后,作为物质的设计已注入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设计领域开始探讨设计的民族化和个性化语言以及设计的文化含量。[4]128以设计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面向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空间,对其民居景观、建筑形式、建筑空间结构、色彩及装饰、建造方法和技艺以及居住于期间的少数民族居民行为进行多方面考察,系统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的实用功能,深入发掘其在物质形态、空间形态、人文形态等方面的审美功能。
(1)民居景观的研究视角
建筑空间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意识和精神实质的载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共同成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景观蕴含着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文信息,是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湖北省少数民族村落的民居空间,与周边自然景观共生共融,成为独特的民居景观,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以艺术设计学的研究视角,可以进一步探讨民居景观。
湖北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民居景观,依托湖北的自然景观、人文及社会背景,其存在与发展承载了湖北历史和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有机结合的载体。民族村落的选址大多背山面水,或顺坡临河,或依丘建房。人居环境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得体合宜为根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建造方法。优美景观在湖北传统村落中有着丰富而生动的体现。[5]26和中国传统建筑秉承节俭与实用一脉相承,少数民族村落民居景观也同样贯彻着理性精神和实用精神,处处渗透着本民族的文化气息和实践的理性。
文化事业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使少数民族村落民居景观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以传统民居景观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即是湖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在当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作为传统建筑的文化财富而得以传承。从设计学传统民居景观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通过调查研究民族村落的民居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探究作为景观建筑的民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坏境和湖北文化的共存关系;就其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能够挖掘基于村落历史文化底蕴而形成的民居景观空间,对当代村落民居景观的设计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当前,传统村落建筑的空间环境日趋现代化和城市化,在村落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村落的民居景观正在遭受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在改善经济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以艺术设计学的视角研究村落民居景观和民族艺术并存的关系,通过对设计学的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和伦理性的研究,探讨湖北民族村落的建筑文化传承,发扬继承艺术学学科优势并交叉新兴学科,发掘新视角,结合新型材料、VR技术、数码技术等切入点,保持少数民族村落建筑景观风貌,保护并传承其建筑文化和民族特色,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村落建筑的研究视角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6]7对村落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关注于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有的学者的研究已经从内部扩展到外部的村落空间;也有的专家则是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探究村落建筑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作为同一村落内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场所,少数民族的村落建筑具有本民族的空间布局特点,又具备该民族的特色空间氛围。
然而,伴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村落的建筑空间已经越来越远离本民族传统风貌。冯骥才先生率众于2002年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时就发现“传统村落正迅速瓦解”。[7]S01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满足村民对民族建筑空间的需要,需要在村落建筑空间的视角下对其进行研究。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建筑正在减少,这些刻印了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各民族为适应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而体现出生存智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民族村落中的建筑正越来越迅速地丧失掉其固有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韵味。特别是湖北省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与其交通和经济日益发展速度相一致的,乃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迅速衰落。抢救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建筑并保护其文化内涵已经刻不容缓。
少数民族村落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濡染,有其独特的构架体系和建筑组合特征。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的形态伴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历史的潮流和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组合形式。若要使其魅力广为人知,需要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下开展民族村落建筑研究,单体建筑空间是研究村落整体空间的核心。黑格尔有言,建筑的任务在于对外在无机自然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8]105研究因血缘关系合族而居的民族村落,其礼制秩序和民族和睦所突显出的建筑伦理问题,可凸显湖北少數民族村落建筑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人需立足湖北省民族村落现状和传统村落空间构成,深入田野对村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包括:各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村落建筑类型,分析同类建筑的民族特征;研究村落建筑的独特形式,具体到建筑空间的平面、屋身、屋顶;在民族习俗下,研究建筑的结构特点、建筑色彩及建筑装饰,具体到结构构件;重视艺术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探究富含民族特色的建筑营建技艺或建造方法。涉及到村落建筑在基本形态上的特点及其空间分隔、处理;建筑的空间感、民族色彩和材质质感;界面围合而成的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民族性外观等内容。不仅关注村落建筑的形式,还要深挖地域环境下少数民族建筑空间的传统伦理观。正是这些元素构建了民族村落的建筑空间形态,不断向后人传达着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村落文化和活动研究视角
村落是我国几千年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演变和物质遗产的见证者,“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与文明根基。”[9]S01是最为基础的文明单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十九世纪美国明恩溥的著作《中国乡村生活》将中国传统村落带入了西方学术界的视野,从而推动了中国学者进行本土化研究的热情。其中的代表作,是以个案考察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近年来村落的研究,已经从单一村落转向若干个或者某一区域内村落群的研究。
(1)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研究视角
少数民族村落是最基本的族群聚居模式,也是由世代生产、生活在具有明确边界的固定又相对稳定的空间单元。蕴藏着丰富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信息,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精神家园。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他们现在的所在地往往就是他们原始的聚居地。[10]B01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的民族性、家族观念、宗族意识、民族信仰,使村落呈现出异常坚固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形态。这些关系和形态错综复杂,常常形成一体化的精神空间,维系着村落的民族文化。
以少数民族村落文化视角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选取湖北少数民族村落作为田野调查对象,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等内容,重点梳理当前湖北少数民族在民风民俗、民族宗教、经济建设、社会组织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现状。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后,解析当前湖北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过程与形式。以民族文化演变为脉络,以村落聚居形态和发展为研究内容,对村落建筑空间进行考察并作代表性案例分析。分民族和区域对村落文化进行探讨,包括其民族史、影响传统建筑发展的因素等内容。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村落形态,找出村落建筑目前保护和发展的困难、局限,提出可行性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与当前倡导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重视存留至今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有益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部分,例如“村礼”、“家风”等有关传统风尚的内容;对少数民族村落中的活态文化部分如民族风俗、民族习惯、婚丧嫁娶、民族信仰以及相关族群活动进行研究。这些活泼的文化现象,关乎少数民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并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传承。
(2)村落公共活动研究视角
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村民享受着村落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随着时间流逝,民族记忆的所有文化传统、历史烙印,都存留在了世代居住的村落中。村民生活在脚下的土地,生活在本民族传统的建筑空间里,更是生活在自身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里。许多少数民族村落,还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宗教杂居或聚居、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
从民族村落的公共活动视角进行研究,着力点可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村落中能够提供大量人群进行活动的公共建筑空间或户外公共空间;其二是在公共空间中,村民所举办的民族活动或公共活动。
少数民族村落的公共建筑空间,是与私人民居相对而言,主要为民俗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方便,可以自由交谈和活动的开放性公共场所。从湖北省东部到西部,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落中心是民居建筑或公共活动空间,村落周边有稻田、池塘或河流、林地。这样的布局条件下,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共享性,与本地少数民族的建筑环境、社会结构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民族村落的户外公共空间多属于开放性场所,也具备礼仪、聚合、信息传播、民族宗教活动等多种功能,在日常娱乐和交往中非常重要,更是在节庆、表演时接待外来客人、展现村落民族形象的场所,是代表村落的重要名片。户外公共空间为村民的公共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能,还具备了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很多民族村落对公共空间非常重视,在保护和再建设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使得村落公共空间或成为地标建筑,或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或纪念胜地。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也是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因而湖北少数民族村落无論贫富,基本上都具备本村或本民族的公共空间,并与日常生活共生共存,强化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民族村落公共空间仍能发挥有效性,并且对承载某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村民公共活动的需求促进了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建设。其建筑空间的构造形式,往往体现了本民族的集体情感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或来源于共同的姓氏(宗族),或来源于共同信仰,都在村落公共活动中被不断显现和强化。从村落公共活动的研究视角研究少数民族村民的公共活动,便于发现村民在不同性质的集体活动中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在民族公共活动事物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五、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村落物质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立足环境设计专业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村落建筑空间展开深入研究,与国家目前倡导的乡村人居环境、传统村落的发展、向设计大国的转变等政策息息相关,研究内容十分丰富。面向湖北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的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对村落建筑空间的空间尺度、装饰艺术、材料等内容进行探究,梳理其建筑美学、民俗学、建筑伦理、民居景观等内容,从中国传统建筑和少数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以多学科视角交叉研究,能够完善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理论,丰富民族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加多元的表现形式,提升民族传统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品质。对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是中国民族村落传统建筑文化振兴的关键点所在。
注 释:
[1] 赵志勇:《工艺美术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转向》,《上海工艺美术》,2013年第3期。
[2] 王永健:《费孝通的艺术人类学思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 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第三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4] 杨先艺:《艺术设计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传统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6] 胡彬彬:《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1月15日第007版。
[7] 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何去何从》,《中国艺术报》,2016年5月30日第S01版。
[8]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9] 冯骥才:《必须建立传统村落严格和科学的保护体系》,《中国艺术报》,2014年12月29日第S01版。
[10]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贵州民族报》,2014年2月18日第B01版。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蒋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