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与地方资源利用

2017-05-30丁晓辉

三峡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里昂民间文学夫人

丁晓辉

摘要:地方资源利用对于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民间文学教学补充新鲜内容,可以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可以强化学生的乡土情怀。同时,高校民间文学教学的地方资源利用也对民间文学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对地方民间文学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对地方民间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学中的价值有一定认识,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等等。

关键词: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地方资源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3-0087-04

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做个案研究。由于民间文学的类型性与变异性,课堂上往往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案例。但是,高校总是坐落于一定地点,与地方文化有直接联系。对于民间文学教师而言,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教学资源。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对地方资源进行利用,可以取得诸多效果。

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该校坐落于海南省三亚市。三亚位于海南岛南部,唐宋以前的主体居民是黎族,元明清时期汉族逐渐成为主体民族,黎族、回族、苗族是定居的少数民族。该地民俗活动丰富,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该校学生大多来自海南,熟悉海南文化。笔者在授课实践中发现,地方资源的利用对于民间文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地方资源可以为民间文学教学补充新鲜内容

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并且兼顾全世界的民间文学教材,自然会忽略某些地方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民间文学教材,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其实,不少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例如,黎族解释妇女纹面由来的神话,在我国神话中具有独特价值,因为这一神话中的弑父娶母情节在中国各民族神话中比较罕见。该神话大意为:

天皇的看护犬天狗爱上了天皇的女儿婺女。天狗欲娶婺女为妻,天皇不允。黄蜂设计,蜇伤婺女,伤口发炎。天狗用舌头为婺女舔伤,使其痊愈。天皇最终答应天狗和婺女成婚的请求,让他们到人间成亲。天狗到人间变成黑犬,和婺女生下一儿子。儿子长大后带黑犬狩猎,猎获甚多。后黑犬衰老,奔走无力,被儿子杀死。婺女告诉儿子真相,母子痛哭。风雨突发,除婺女母子外其他生灵都灭绝。雷公让婺女纹面,与儿子结婚。婺女独处纹面,再见时儿子已不认识她。雷公又告诉儿子说,他母亲已被雷公召至天宫,他应该与天上下降的这位宫女结婚。儿子与她结婚,繁衍人口,成为黎族。黎族女子都学母亲纹面。[1]18-21

这则神话具有多种认识价值。它体现神话内容的多样性,揭示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信息,并且以特殊表达方式强调人类婚姻制度中的乱伦禁忌。

但是,在比较神话学的视野中,这则黎族神话并非独一无二的个案。有一则印度尼西亚神话与之极为相似,大意为:

国王白班卡拉在森林里打猎,撒尿被一母猪喝下。母猪逃跑,怀孕。白班卡拉狩猎再次遇到母猪,母猪逃跑。白班卡拉追寻母猪,却见到一女婴。国王将女婴带回家,给她取名宋碧公主。宋碧公主长大,在竹楼上织布,梭子掉到地上。宋碧公主许愿说,如有男子替她捡来梭子,就嫁给他。公狗杜芒捡拾梭子送还宋碧公主,公主遂与杜芒结合,生下儿子桑古里昂。桑古里昂带杜芒狩猎,见到那只母猪。杜芒不向母猪进攻,被桑古里昂杀死。公主得知杜芒已死于桑古里昂之手,责打桑古里昂,并将其赶出家门。桑古里昂在山里流浪,跟一老人学得法术。桑古里昂离开老人后遇到一位少女,两人互相爱慕,共同生活。可这一少女却是宋碧公主,因守诺言与杜芒结婚而得神赐青春永驻。宋碧公主从桑古里昂头上的一块伤疤认出他是自己的儿子,所以拒绝跟桑古里昂结婚。桑古里昂执意追求,宋碧公主要他造一大湖,湖中有大船。桑古里昂在夜里施法,湖、船将成之时,宋碧公主舂击空臼,引起公鸡啼叫。桑古里昂法术失灵,将大船踢到半空。宋碧公主飛升而去。桑古里昂阻拦。宋碧公主说出桑古里昂弑父而欲娶母的真相。洪水涌来,桑古里昂沉入湖底。宋碧公主升天而去。[2]

其实,这两则神话中共同的弑父娶母情节同样也出现于著名的俄狄浦斯神话,该神话在西方众人皆知,心理学家因此将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

如果在民间文学课堂上以黎族纹面神话为引子,引出印尼神话、希腊神话,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黎族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了解民间叙事的类型,避免学生坐井观天。

二、利用地方资源可以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

海南省和广东省都流传着冼夫人的传说,与之相关的军坡节是海南隆重的节日。现实生活中的冼夫人对海南历史有着重要影响,而传说中的冼夫人形象经历了由人到神的演变,是国家意志和地方意识同构的产物。 一些研究者沉溺于冼夫人出生地点和足迹所至的繁琐考证,而忽略了冼夫人传说的这一基本特点:作为民间文学,冼夫人传说既依附于历史之上又独立于历史之外。传说中冼夫人形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众多民俗文化事项如节日庆典、民间戏剧、民间信仰等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

在冼夫人形象形成和传播过程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冼夫人由一个依附于男性的女人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人。 这可以从文献中发现足够的证据。历史记录中,冼夫人三次获得多个封号,但没有一个封号是她独立获得的。 第一次因为冼夫人劝阻其子冯仆参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而获封。冯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驻今广东茂名市化州东北),诏使持节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石龙太夫人这一封号因为儿子的石龙太守封号而来。 第二次因为冼夫人及其孙冯魂拥戴隋将韦洸、安定岭南而获封。表冼夫人孙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高凉郡太夫人。高凉郡驻今广东高州,冼夫人获高凉郡太夫人封号,因丈夫冯宝生前是高凉太守。也有记载说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因为她的儿子冯仆被隋朝追封为宋康郡公。第三次因为冼夫人及其孙参与平定番禺人王仲宣叛乱而获封。唐高祖拜冼夫人孙冯盎为高州(今属广东茂名)刺史,冼夫人孙冯暄为罗州(今属广东廉江市,在雷州半岛北部,临北部湾)刺史,追赠冼夫人的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在《北史》[3]1992-1994和《隋书》[4]1209-1211中,冼夫人都是以“谯国夫人”这个封号列入传记的。总之,从谯国夫人到冼夫人这一称号的转化,经历了近千年。

另外,在《隋书》和《北史》中,夫人的姓氏是“洗”而不是“冼”,虽然这两个字作为姓氏读音相同,但写法毕竟不同。从姓“洗”的“谯国夫人”到姓“冼”的“冼夫人”,这一转化充分体现了冼夫人从依附于男性到独立于男性的转化,作为女性的冼夫人逐渐摆脱对冯氏家族的依赖而具备独立人格。

第二个转变是冼夫人形象从历史英雄人物演变为保护众生的神灵。

民间传说中的冼夫人形象可大概分为两种,其一为兼爱俚汉百姓、维护国家统一的女英雄,其二为护佑众生、法力无边的圣母。[5]201前一形象符合各族人民的期待,满足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后一形象是有求必应、慈悲为怀的护佑神,满足了普通民众趋吉避祸的日常需要。

前一形象在传说《冼夫人传说》中得到体现,故事大意是:

冼夫人少年时名冼英,是俚家首领的女儿。汉、俚两家人耕牛相斗,俚家人耕牛斗败跌入深坑而死。汉人不愿陪牛,两家人争执不下。冼英先安抚双方说二牛相斗,未受人指使,与人无关。然后提出“生者同耕,死者同宰”的解决方法。双方心服口服,从此和睦相处。[6]37-39

后一形象在传说《宝山的传说》中得到体现:

“冼夫人有一对雌雄宝鸭,每天早晨在旧城上空飞翔,霞光万丈,人间瘟疫和农作物病虫灾害便立刻化为乌有,因此这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5] 203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客观评价冼夫人传说,帮助学生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从而了解历史人物传说的形成和演变原理。

三、利用地方资源可以强化学生的乡土情怀

对海南民间文学作品的介绍不仅可以让海南籍的学生感受到祖先的创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自豪感,也可以启发外地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学作品。地方资源在这个语境中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民间文学传播规律的认识,而且还成为学生认识祖先历史、养成乡土意识的有效手段。

坐落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西北方约3公里处的落笔洞是三亚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当地普遍流传的一则落笔洞传说大意如下:

落笔洞里有个宽阔大厅,中央有石桌,桌前石椅上坐着一个少年武将,石桌上放着大石砚,三支石笔从山洞顶端并排伸下,直指石砚,三股泉水沿笔杆缓缓滴入石砚。武将周围还有很多其它神像。

这些石像的来历是这样的:渔家女董梅海上遇难,幸得从天上飘下来的一个英俊小伙子相救。董梅挽留小伙子在家过夜,第二天小伙子不知去向。董梅怀孕三年,生下儿子取名董公殿。董公殿十岁生日当天,董梅在鱼市买了一条大鲤鱼,鱼腹中竟有三支箭,一把弓,一口宝剑,三支笔和一个墨砚。箭上刻有“崖州董公殿”。皇帝欺压百姓,常到崖州抢掠财宝妇女,董公殿想设计杀死皇帝。当天晚上睡前,董公殿请母亲第二日早上四时叫他起床。母亲听到鸡叫头遍便说时间已到。董公殿马上起床取出弓箭,用力向北射去。皇帝正要升殿,利箭穿过皇冠插在龙椅靠背上。皇帝看见箭上刻的字,发兵捉拿董公殿。董公殿用谷子、粟子和玉米造兵马,因时辰不到,兵马力量不足,且战且退。董公殿用利箭射中堵住去路的巨石,巨石裂开大洞,董公殿和部下进入石洞扔石头击退了官兵。可是董公殿从此再也出不来了,时间长了,化为石像。[6]56-60

传说中的落笔洞里不仅有下垂的落笔,还有巨大的石桌、石砚以及石像,但对落笔的用途没有说明。史料记载,落笔洞中“有二石,形如悬笔,笔尖水滴不断”。[8]120可是,现在的落笔洞不仅与传说内容相差甚远,与史料记载也不相符,因为除了石壁上历代文人的题刻及现代游客的信手涂鸦外,洞中空空如也,既无下垂的巨大落笔,也根本没有石桌、石砚、石像。据说落笔在日军侵华时被毁。仅凭今天在荒烟蔓草中所见的落笔洞面貌,很难不让人大失所望。

可是,如果我们熟知这则传说的背景,感受就会大不相同。有学者认为,该传说是一则以古代楚国为核心遍及中国南方的故事。[9]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该传说被列为“592B神箭早发”[10]221-223广泛分布于河北、四川、贵州、广西、海南、福建等地,主角除海南的董公殿之外,还有四川的月鲁王、湖北的向王天子、广西的莫一大王等人。研究者普遍认为,此类故事中“因神箭早发而功亏一篑”这一核心母题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天子梦”。[9]如此一来,远离中央统治、地处“穷荒绝岛边”[11]的落笔洞与故事“592B神箭早发”的结合就不难理解:边民倾慕遥不可及的皇权却无法得到,于是用偶然事件来解释自己的必然失败,以此来消释恨恨不已的自卑与遗憾。因此,这个荒凉的石洞虽然名为“落笔洞”,却具有与“落笔”关系不大、与皇权关系很大的传说。

结合对传说的了解和分析,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更好地理解海南民间文学的地方特性。这不但可以增强海南本地学生的乡土情怀,也可以促进外地学生对海南民间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对地方资源的利用有重要意义,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首先,高校民间文学教师应该全面认识地方民间文学的基本面貌,结识地方的故事家和民歌手,进行本地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

其次,高校民间文学教师要在全国视野乃至世界视野中分析和判断地方民间文学资源的价值。近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但也带来哄抬价值、盲目自尊的倾向,旅游等行业的经济追求尤其助长这种倾向恶性发展。比如,本来属于我国民间故事基本类型的动物报恩(如老虎报恩)故事,在某些所谓专家的笔下变成了展示某个民族独特民族性格的专利品。因此,高校民间文学教师应该重视地方的资源而又超越地方的偏狭,客观评判地方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三,高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民间文学自身生动鲜活,课堂应该妙趣横生。组织学生参与民间文学活动,是利用地方资源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参与故事讲述、民歌演唱、猜谜活动,等等。民间传说往往跟地方风物关联,为了加深对这种联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参与民俗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每次上课预留出3-5分钟时间,请学生表演笑话、谜语、谚语等短小的民间文学样式,活跃课堂气氛。

第四,高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网络上汇集的地方民间文学资源。对于这类资源,任课教师须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要防止将商业性质的故事讲述或民歌演唱活动当做民间文学的存在常态介绍给学生。职业表演者以无神论的腔调面对游客念诵祭神的祷词,或在聚光灯下造作戏谑地演唱原本质朴无华的民歌,都不是民间文学活动的本来面目。

地方资源是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民间文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地方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民间文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注 释:

[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编: 《天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2年。

[2] 这则印度尼西亚神话题为《桑古里昂》。

[3] (唐)李延寿撰:《谯国夫人》,《北史(卷九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

[4] (唐)魏征撰:《谯国夫人》,《隋书(卷八十)》,中华书局,2000年。

[5] 蒋明智:《试论岭南冼夫人信仰》,《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邢莉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6年。

[7] 朱玉书编:《海南传说》,广东旅游出版社,1986年。

[8] (明)唐胄纂:《正德琼台志(卷六)》,《山川·崖州·落笔洞》。洪寿祥主编:《海南地方志丛刊》之《正德琼台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

[9] 李道和:《莫一大王故事的文献考论》,《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 金荣华:《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上》,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7年。

[11] 落筆洞中题刻可见成化庚子郡庠生纪纲正题诗:“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济元元。”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蒋文艳

猜你喜欢

里昂民间文学夫人
夫人与婆子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魔术师里昂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小王子的“二号”故乡 法国·里昂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