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大智慧

2017-05-30许徐琪

邓小平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许徐琪

摘要: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博大精深,充满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大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继往开来的历史观,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成果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改革开放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改革开放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的方向论。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契合实际的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在改革方法上实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思考的智慧结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大智慧

中图分类号:D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3-0058-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对于“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问题都作出了具体的部署,视野广、格局高,内容博大精深,充满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大智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学术界对此进行著书立说者不在少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层面,即改革方法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改革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向以及改革的战略思维等角度进行论述。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既涵盖改革的历史与未来,又对改革的主体、方向、基点与方法等进行具体叙述的研究成果还相对甚少,对此作者嘗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与学界同仁商榷。

一、继往开来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过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思想前提。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几句话鲜明地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的历史观。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

历史不能隔断,人们总是站在历史的基础上来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准备。

1953-1956年,我国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彻底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挑战、危及人民生活和新生政权的情形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形成了绝对控制力。与经济上的变革相适应,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也在我国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1956-1966年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1949年以前相比,新中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若干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科学技术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即使遭遇后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国在农业、交通、国防、科技和外交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没有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物质技术、骨干力量。

与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相伴随的是理论建设。在这一时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系列理论成果,最为突出的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论十大关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其中的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当代中国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运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述的原理分析当前的实际,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错误,但这些失误和错误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参照。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成果的坚持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隔断。正如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成果的坚持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哪些方面坚持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呢?一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正是由于坚持实事求是,才有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才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收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成果,对改革开放前已经提出却没有实现的正确思想进行了发扬;吸取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教训,对错误路线进行了纠正。二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三是继承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启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成果基础之上。正是因为之前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奠定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吸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呢?一是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同时,对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地方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较为突出的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和控制力。制度上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经济基础之上,中国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前奠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样,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应是如此。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征程,是对前一段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坚持、延续和深化。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那些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這正是继往开来的历史观题中应有之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个人的群众观产生于学习实践和生产实践。习近平在长期基层工作经验中逐步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时,就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工作经历使他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一)改革开放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合力源于大多数人的力量。改革合力的形成也是如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这句话实际指出了改革的三重内涵:一是改革的创意来自于人民群众。改革不是随心所欲的改革,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改革,而是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需求。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现了体制的束缚和不合理的地方,会提出改革的要求,即改革认识的突破和发展。二是改革的全程需要人民群众的推动。改革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贯彻开展下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也需要人民群众发明和推动才得以顺利进行。三是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到了一定阶段,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这又形成下一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正如习近平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步,无不渗透着人民群众的汗水和智慧。只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就能成功。

(二)改革开放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动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改革需要做减法,减少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瓶颈。当前各种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仍不鲜见,由既得利益群体构筑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焦点,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极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路上的“拦路虎”,严重阻碍改革的深入推进,就算改革暂时取得成果也不能得到巩固。因此,改革必须对有碍公平正义和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瓶颈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改革需要做加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加快改革进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迅速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总量,形成更多可供支配的成果。从分配上作出更多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制度设计,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带给人民群众更多利益,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增进改革开放的活力和动力。“肯定人民主体地位,为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改革本质上成为人民自我发展和解放的事业,这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自觉运用,又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的方向论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正确的方向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法宝,是改革开放的指南针、导航仪。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提到的方向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方向,改革开放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否则就会走上邪路。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领航员和指挥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既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方向,也是改革开放这艘大船始终能够平稳行驶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他这里提到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均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掌舵者——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三十五年来的改革历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1989年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兴起和泛滥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的正常进程,目标直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然而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使得这场风波得以平息,捍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各种风险和诱惑不断增强,包括敌对势力对我们党的渗透和腐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才能够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总是以体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体制总会出现一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上的完善即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改革的最基本的方向。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渐成熟的过程。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

四、契合实际的发展观

契合实际的发展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我国国情,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才是契合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际的发展观,以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要达到建成社会主义这个更高级的社会阶段,必须要具备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三个没有变”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坚持旧有的经济体制中有益和合理的成分,不断革除原有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起束缚作用的部分。通过不断变革经济体制,使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发展观。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排斥政府必要的干预,这一点很容易成为复归或强化旧体制的根据。因此,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指出:“经濟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即是说,要辨别清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还是政府。无数的事实证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是把控方向和调节力度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势,利用市场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有效分配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所焕发出的巨大效能。

五、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作指导,而这套方法论是建立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实际为我们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体制机制中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不解放思想是绝对不行的。改革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只有解放思想,摒弃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坚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坚持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精髓。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其内部的规律也可能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实事求是既蕴涵规律的相对稳定性,又蕴涵规律的发展变化,就需要采取变化了的方法加以应对,可以说,实事求是内在蕴涵着解放思想的意思。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改革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用于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实践;但又不能墨守成规、完全局限于既有的对改革基本规律的认识,而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变化了的对策。也即是说,改革要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

(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整体推进。改革是一盘棋,是一个整体。习近平指出:“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不从整体考虑改革,很容易造成改革陷入片面、僵化、静态发展的误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屋建瓴的改革应该既有整体和宏观的设计,又有微观的考量和细节的安排,还有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推进改革,就是要将改革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但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均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键。改革也是如此。整体推进改革“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正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形成合力,齐头并进,实现整体推进的效果。

(三)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

改革是需要顶层设计的。没有系统规划和长远考虑,改革很容易陷入迷途而夭折。作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将改革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都要考虑到位;从眼前到长远,各个时期都有路线图。这种顶层设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尤为重要。

但是,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又建立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之上。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过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积累经验,将改革推进到了当前阶段。但相比较之前的改革,现阶段的改革难度更大、范围更廣,更需要小心谨慎地将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先搞试点,取得了经验再在面上推开,这样做比较稳当,有利于避免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

改革的胆子要大。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没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看准了,绝不犹豫,不怕得罪人、不怕自身利益受损,不瞻前顾后,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魄力。面对看准的问题,不以极大的胆略来推进,一旦错失良机,改革就功亏一篑。

但是有改革的勇气并不是盲目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要适度,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稳中有进,是改革的必然要求。既要有胆量改,又要有定力稳,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前提是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改革措施都不能开展,发展成果也不能得到巩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将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改革需要大智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构建容错机制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