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2017-05-30孙培培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各行各业对其所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思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提出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应用能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转变;重新定位;“互联网+”
作者简介:孙培培,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1-0017-04
“互联网+”的实质是服务于各种传统行业,以实现各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数据化发展。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原先的行业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被打破,传统的各行各业也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诉求。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输出力量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产业需求密切相关,其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面对这种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应及时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主动适应“互联网+”对各传统行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转变现有人才培养理念,融合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1]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经济领域各行业,为了实现转型与升级,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互联网的互融共生发展。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源于互联网又与其有所不同,它突出表现在“+”上,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高度人性化
人性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甚至是社会的进步。互联网之所以强大也是因为其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性,重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体验。“互联网+”充分体现了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二)在线化和大数据
在未来,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将以互联网为中心,包括教与学的活动,都将在互联网上进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实现在线互动。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上知识的数量迅速增多,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如何从海量的数据当中获取有用的数据,也将成为现代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跨界融合
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就代表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间的跨界融合,而跨界首先需要双方互相开放,然后才能发生变革;融合也不单单是行业间的简单融合,更是身份的融合,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规定,规定着某一教育类型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2]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又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与培养学术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经济领域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技能类人才。因此,以技术为导向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高职教育,不仅为各行业培养出了大批高技能的一线工作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反观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尚存在与“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不适应之处。
(一)没有突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改善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少有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课堂的节奏是被老师带着走的,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适应,老师更多地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像讲授某个知识一样直接传授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是学校和老师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明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加强老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从表面来看,既考虑了各行业企业的需求,又兼顾学生就业的需要,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发现,在对市场认识不够深入的情况下,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并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同时,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更多地变成了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塑造学生,学校和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将学生打造成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不能充分认识学生是市场中的重要要素,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人才培养目标便难以实现。
(三)以单一的岗位或岗位群工作任务为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某一教育类型人才培養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技术人才为导向,强调学生对某一技术的掌握程度,突出对学生某一特定岗位技能的培养。例如,某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通信系统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技术服务以及通信终端产品和设备的生产、测试、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科学技术发展飞速加快的同时,教育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以培养学生特定岗位技能,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技术进步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诉求。
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各种传统行业均在逐渐实现在线化,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反观我们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着这样的目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已经到来的“互联网+”时代。
三、“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的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传统行业中的一员,必然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因此,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职教育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
与工业时期的思维模式相比较,互联网思维尤其强调用户的需求和地位,简单说,就是一种“用户中心”的思维。“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不应该只具有单一的专业技术或技能,还应具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尊重思维、创新思维和平等思维。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尊重思维。企业在以前也会强调用户至上,顾客就是上帝,而“互联网+”时代却实实在在地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变成了现实。现在的企业将客户的需求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客户甚至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为产品设计出谋划策,企业则按照客户的要求优化产品,对于客户需求的这种充分尊重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具有尊重思维。
其次,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活动与日俱增,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各企业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我国要完成生产制造向生产智造的转变,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最后,互联网思维还应该是一种平等思维。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与人完成互动,也可以单纯地进行人机互动。在与人进行沟通互动时,互动中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进行人机互动时,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使人有平等的体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应重视学生平等思维的养成。
(二)对“互联网应用类”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同时,大数据广泛应用,数据急剧膨胀。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需要会判断什么数据有用,并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形式多样的、数量庞大的数据,而且能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所谓互联网应用类人才,即是能够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使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最主要的是,对自己所处行业的整个发展模式有较为深刻理解,能够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及时制定新的策略。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社会创新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加快,企业必会争相竞争集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于一体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不仅应该打好专业基础,具备对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三)对跨界融合型人才的诉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首先应该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首先,“互联网+”时代,不同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加快,更是演绎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所以,要求“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能同时了解两个或多个行业的商业发展模式,并能实现几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而如今,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供不應求,个体在企业中担负的工作也日益增加。因此,推进“互联网+”与各个行业互融共生发展,不仅面临着复合型人才供应不足的压力,还面临着企业员工承载能力不足的压力。其次,“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透明,人才流动因素增多,各种即时通信软件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了。最后,线上的信息流与线下的人才流相互推动,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这种趋势下,传统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改革创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开始被各种跨界和混业公司的出现带动起来,这些跨界和混业公司所需要的员工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也需要具有岗位迁移能力。与此同时,还有“互联网+”逐步从本质上对各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并为其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跨界融合,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进一步放大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不遗余力地培养跨界融合型人才,缓解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压力,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各个行业发展对于人才规格提出的最新要求,适时转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企业对标准化、单一化的人才需求明显下降,而更需要具有创新、平等、尊重思维的技能人才。具体来说,是具有多元复合能力、多岗位技术能力、非常规复杂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同时,具有较强时代创新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跨界复合型人才。[3]如果要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会影响到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而高等职业教育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形成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所以它受传统社会观念和教育自身观念的双重制约。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对各专业学生的单一技能培养,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忽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思维和平等思维等互联网思维的培养。针对以上弊病,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禁锢在已有的传统观念中,需要及时转变其人才培养理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需要学校多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以政策奖励等形式激励学生参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力水平的高低与我国是否能够迅速转型有很大关系。其次,要培养在校生尊重思维与平等思维,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贬低后进生,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同时,在传授统一的专业技能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除此,学校还可以通过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和同学来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尊重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高职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关键。
(二)培养具有较高互联网应用能力的人才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管是中小学还是更高层次的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而不讲授多媒体的相关知识,或者只是开设一些简单的课程,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甚至是在课外就已经掌握的知识。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没有使其与学生的专业课内容好好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內容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改进的地方。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每一门课程的特点,找到其与互联网的契合点或者是其可以实现互联网的部分,教授与其专业关联的互联网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也具有较高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帮助其发挥专业技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三)培养跨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我们知道,每种教育类型都是以各社会领域的不同需求为基础培养人才的,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可以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不同需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理应该也必须围绕新时代的诉求制定更切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中,培养类型重复现象严重,培养功能更是单一的指向社会的需求,而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各传统行业均面临着转型的机遇与挑战,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面临着由传统行业转型而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系列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型、跨界融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对两个及多个行业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必将更受社会的欢迎,也必能更地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为了更好地培养跨界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特别加强学生迁移能力(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同质化以及技能单一化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不要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技能。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不遗余力地培养跨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宁家骏.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91.
[3] 伍强瑞,李露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思考与启示——基于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背景[J].机械职业教育,2016(4):5-8.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