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

2017-05-30秦佩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费孝通文化自觉

秦佩

摘要:“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既涉及历史叙事,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转型、文化反思以及文化研究方法论等多方面内容做出了梳理和深入分析;又有现实对应,与当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相联系,阐发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此次座谈会对于引导学者深入理解费孝通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费孝通谈论文化时的反思精神和全局观念,也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费孝通;文化自觉;历史叙事;现实对应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3-0034-04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3.006

2017年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4月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费孝通思想研究讲坛暨“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书店举办。费孝通女婿、生前秘书张荣华,费孝通外甥、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延中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等费孝通的亲属、学生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教师,还有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们,共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主持。

会议首先对2017年4月18日逝世的人类学界泰斗李亦园教授表示沉痛的哀悼,全体默哀一分钟。李亦园教授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费孝通先生是朋友,也是学术上的知音。

费孝通生前的秘书张荣华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与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有什么关系呢?他认为“首先要有自觉,有对自己文化的反思,然后才会有自信,没有自信便谈不到自强。”今天,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仍然要重视田野调查,费老讲“从实求知”,就是说很多知识要从实地调查中来。“当前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能够到第一线去的人太少。费老当年搞调查都是骑着自行车到老百姓家去,所以说我们的鞋子上要多带些土。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自己的特点,搞调查如果不去研究我们的乡土文化,光谈论领导讲话是不够的,要把下面的东西挖出来、讲出来。费老曾说,21世纪一定是中国的。我想,要实现费老的这个愿望,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更有地位,一定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等四位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博士后做主要发言人,他们分别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转型、费孝通文化思想的内涵和三阶段、文化自觉与现实对应、现实发展与文化包容等几方面谈了各自的认识。这些发言既有对文化自觉理念的历史追溯,也有与当前国家战略、社会现状的联系中做出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性,极具启发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的发言从文化自觉谈到文化转型,进而谈到人类学的学术自觉,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的人类学应当如何应对和参与其中。通过梳理费孝通的思想脉络,赵旭东教授认为费先生的思想从1992年以后有了一个辉煌的迸发,尤其是1997年他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个理念,不但激发了当时学者们的激情,也激起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词。今天,“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概念,这更需要新一代的人类学者们继续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发展状况,赵旭东教授对文化自觉理念中涉及到的“文化转型”问题作出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转型是当前和未来人类要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会成为社会研究的新的出发点,也会成为人们看待所有新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引领性概念。为此,中国如何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舞台上在未来有自己的作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赵旭东教授指出,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中国社会学界、人类学界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释体系,要像费先生当年写小城镇、大问题那样,与时代互动,与地方社会充分合作,主动贴近现实,进行学理研究,发挥出社会学、人类学应有的影响力。

中央党校徐平教授追溯并总结了费孝通文化思想的来源,划分三个阶段阐释其文化思想的内涵。徐平教授认为,费孝通的文化思想主要得益于他的老师吴文藻。吴文藻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社区研究第一人。他于1929年回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后,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必须要把社会学的方法和人类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社区研究的核心是要搞清楚文化的三要素,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又称制度文化)、精神需求文化。吴文藻第一次完整地把文化的思想和文化的研究方法介绍出来。费孝通就是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理解了文化是什么,明白了怎样搞调查、怎樣在调查的基础上做研究。他在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及调查成果《花蓝瑶社会组织》,是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起点。这本书尽管只有六七万字,但吴文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用极为简短的文字把一个社区的文化概括得异常完整而精炼。这是费孝通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也是发端期。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文化研究第二阶段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他在英国求学时的博士论文。费孝通在英国的导师、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这部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不但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这部书里饱含了费孝通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文化动态变迁的研究。徐平教授认为,《江村经济》显示出费孝通文化研究的第二个趋向——引导新文化变迁,明确了人类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积极地引导这个社会,让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去变迁。此后,费孝通研究边区开发、城乡关系,提出环渤海湾开发和港口建设、长三角开发区、以古丝绸之路激活西北和西南发展等等,都直接影响了当前有关京津冀一体化、上海“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他一直坚定地在引导新文化变迁的道路上前行。

费孝通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1990年八十岁生日时,提出了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在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这是从文化反思、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新阶段。

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回忆了自己跟随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经历,探讨了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理念的思想起点。费孝通最初是从对少数民族的调研中引发了对这一问题长久而深刻的思考,从少数民族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入汉民族的文化中去这一问题开始,他不断思考中国应如何立足并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中。费孝通认为,中国走现代化道路,不能跟着西方亦步亦趋,而要用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路。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是先进的,但未必能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这终究都要归结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去,因此说“美人之美”是非常重要的。方李莉研究员进一步指出,理解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念,一定要与他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联系起来,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费孝通的这些理念是具有超前性的。例如,他讲“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讲“各美其美”,今天国家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谈过中国文艺复兴的问题,现如今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手工艺的复兴;他讲洲际经济,今天我们有了“一带一路”;他讲“志在富民”,讲老百姓怎样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化的生活就是美好的生活,而今天我们艺术界提倡的“艺术日常化”“生活艺术化”“生活美学”等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等等。总之,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今天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念之时,正是美国在全球“贩卖”其民主的时期,是“全球化”刚开始的时候,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我们讨论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要首先明确这样一个背景。邱泽奇教授以“现实发展与文化包容”为题,结合今天的时代特征,主要谈了五点:第一,如何观察和看待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他认为这是一个多空间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虚拟空间,与传统的物理空间结合,形成了多样混合空间。这就由此带来并回归到了费孝通曾讲到的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上。第二,今天又是一个异质性文化的时代。他认为,文化多样性可以有多维度的体现,第一种是马林诺斯基研究的地域维度,第二种是费孝通在马林诺斯基研究基础上增加的时间维度,第三种是精神维度(即个人在不同生活圈子中的精神维度)。今天我们讨论文化时,要把这三个维度叠加起来,可称之为异质性文化的时代。第三,异质性文化的时代,呼唤文化包容。文化包容是从个体的人到国家,再到国际交往都要面临的事实,这是费孝通提出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觉问题的延伸。邱泽奇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精神中,具有包容性的层次大概有三个,第一个是家庭本位,第二个是规则共识,第三个是平等竞合。”“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包容精神,恰恰就是老先生倡导的文化自觉中我们今天需要把它翻出来,重新去发扬光大的东西。”第四,文化自信是应对异质性时代的前提。中国从战国时代开始便练就了一种面对异质性,包容不同的本能,而在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格局中,恰恰需要这种包容性。第五,费孝通提出的“四句话”,归纳了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规则,也是中国面对世界的一套处事准则。邱泽奇教授最后指出:“我之所以把今天给大家交流和分享的题目叫‘现实发展与文化包容,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变了,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要随之改变,我们需要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并且用这样的文化自信面对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方李莉研究员认为邱泽奇教授的发言极具启发性。她说:“以前我们只知道全球化是3.0,我觉得今天以后还要加上一个4.0,邱教授谈的就是全球化4.0的问题。我认为1.0谈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2.0谈的是跨国公司、跨全球的交往,3.0是个人与世界的交流,4.0就是精神空间,现在精神空间也全球化了。比如Facebook,谁都可以上去,你可以跟全世界的人精神交流。我们的微信,外国人也有。可以说,现在全世界人们的空间都在一起了。所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内涵,我们原来认为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通过刚才邱博士的发言,我认为还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人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包容。他把费老文化自觉的含义加深了,也拓展得更广了,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在交流发言中,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延中研究员分别就文化反思、文化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深化理解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和文化工作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中,重新审视和反思文化的概念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首先要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全球的维度,反思文化的概念。第二,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是要保人?还是要保文化?他指出费孝通曾经思考过的有关文化的生与死问题,文化如何能够有活力、如何会消亡的问题,现代化是不是要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问题,等等,直到今天都值得反思。第三,文化反思要遵循费孝通一直坚持的文化分类原则,人类学家要“裤脚上有土,没有土就不接地气”。最后,他谈到了李亦园和费孝通两位人类学大家之间的友谊。李亦园曾问费孝通,中国人类学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费孝通认为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代際之间的活力问题,这就要延续中国人对亲属制度的研究传统,二是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问题。这实际上是聚焦社会与文化之间互相融合的关系。麻国庆教授指出,今天重新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论著,会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新的认识。

北京大学刘能教授重点探讨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首先,他认为文化研究的基础应该有三个层次,即:地球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全球各国之间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与全球政治生态的关系;国内各民族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关系。其次,文化既是因变量,又是自变量。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是文化在起作用。第三,费孝通重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是研究文化的重要抓手。从社会学理论上讲,可以用奥地利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提出的“系统和生活世界”这样一对概念来解释。刘能教授指出“和而不同的概念就是在系统方面我们可以同,但是在生活世界里我们都是具有多样性的。”换句话说,他认为“和而不同”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在系统上人们更多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二是在生活世界里,尤其在意识和信仰的精神世界里,人们都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文化可能就不会死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延中研究员就重读费孝通经典论述,谈了三点体会。第一,20世纪90年代,他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研究“亚洲价值观”的课题。以此为契机,他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走向,不断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是要强调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中国文化要转型,是否应该彻底西化,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现代化”这样的问题,他曾当面请教费孝通先生,也在其有关文化自觉的论述中得到了启发。他认为应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分析方式,而是能够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可继承的优点,也能够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可取之处。他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我们现在不是要以一种取代另一种,而是要彼此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和而不同,达到一个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美美与共就是一个大同世界”。第二,他指出费孝通一生不但志在富民,而且也考虑人民富了之后要怎么办的问题。他为此批评奢靡、闲散的生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都能够追求美好的生活。第三,他重点谈到了费孝通的教育思想,并认为这值得人们去研究。他讲费孝通晚年写过很多文章纪念自己的老师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等先生,费孝通還特别谈到过他的姐姐费达生和姐夫郑辟疆,且对郑辟疆高度评价。郑辟疆是一位普通的蚕丝职业技术教师,但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中国蚕丝业改革培养出一大批骨干力量,费孝通对他十分钦佩并说“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因此,费孝通认为教育最核心的是要有责任心,要有担当。教育不能够过于偏重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放到本质上去。王延中研究员认为这对于我国今天的教育特别有现实意义,他进而指出“他(费孝通)晚年写了很多纪念老师的文章,他的很多思想,包括文化自觉,都是在反思、回顾他的老师指导他学业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继承的东西更多”。

这次座谈会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既涉及历史叙事,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转型、文化反思以及文化研究方法论等多方面内容做出了梳理和深入分析;又有现实对应,与当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相联系,阐发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学者们的发言,对于引导我们深入理解费孝通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费孝通谈论文化时的反思精神和全局观念,也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具有指导意义。总之,费孝通文化思想是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库,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猜你喜欢

费孝通文化自觉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杨绛的“男朋友”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