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企业简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2017-05-30黎敏
黎敏
【摘 要】译者是翻译过程最活跃的主体,但受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其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文章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企业简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探讨,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译者应在尊重原文作者和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目标和译文读者的情况,充分发挥主体性,合理筛选和调整原企业简介信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再创作,以获得最佳译文。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功能翻译理论;企业简介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4-0184-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简介翻译成为企业树立形象、实现自我推介的有效形式之一,但当前企业简介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出现不少研究企业简介翻译的文献,但由于受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束缚,大多文献只针对客体文本进行误译分析研究,提出经验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鲜有挖掘深层原因。然而,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译者无疑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本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企业简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阐释,旨在为企业简介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 功能翻译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制约,其核心理论框架包括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法则。
1971年,功能派的奠基人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她根据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语言功能模式,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操作型、表情型3种类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和语言特点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其后,弗米尔突破原文是衡量译文质量唯一标准的束缚,创立了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语言转换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活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由预期译文目的或功能决定。而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为目的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她系统地论述了翻译过程的目的性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行为发生的环境条件三者的概念和关系。诺德则针对功能目的论的批评和质疑,修正性地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法则,“功能指使译文在譯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1]。
2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译者主体性亦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在克服客观制约性中得到表现”[2]。换言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3]。由于受到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束缚,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但实践表明,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译者也不是被动地执行翻译任务,正好相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翻译过程,表现为能动地筛选和调整原文信息,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并非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在尊重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做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决定。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把译者从幕后推到前台。翻译行为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中心协调者,负责协调各个参与者的活动,依照委托人的意图和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对原文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选择和判断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表现在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上,也表现在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上。
诺德针对业界对译者能动性的质疑而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法则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系统阐释。功能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必须遵守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这意味着译者主体性既包含能动性,也包含制约性。目的法则体现的是能动性,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翻译目的由译者协调各方能动确定;忠诚法则体现的是制约性,指译者需同时对原文作者、活动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所谓负责就是受各方限制。功能加忠诚模式对译文的功能范围起到限制作用,也就制约了译者能动性的发挥。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对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同时也要对原文作者负责,尊重原文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预期功能的协调上,使翻译活动各方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译者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体的限制。译者的主体性包含2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能动性和制约性。能动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法则),制约性指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文功能等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尊重(忠诚法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能动性和制约性的有机结合。
3 企业简介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企业简介是“企业为树立自己形象,对企业的现状、历史背景、企业性质、业务范围、业务特色和企业广告等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介绍”[4]。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企业简介属于信息型文本,兼具多种功能,以信息功能和呼吁功能为主。企业简介的功能是通过给读者提供详实的企业和产品信息,达到树立形象、宣传企业、促进消费或招商引资的目的。尽管中英企业简介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目的是一致的,基本内容也大致相同,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中英企业简介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存在差异。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单纯地追求语义对等,而以目标读者为导向,以译语平行文本为参考,在对原文信息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规范和阅读习惯,确保预期翻译目的的实现。下文从译者对原文内容的能动选择、对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及对客观对象的尊重3个方面来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3.1 译者对原文内容的能动选择
由于不同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政治历史及风俗习惯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作为翻译要求和原文的接受者,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译语读者的需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对原文内容进行能动的选择和调整。为了避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影响目标读者对简介译文的解读和接受,译者应在与翻译发起人商定的翻译要求框架下,对企业简介原文进行解读、判断和选择,特别注意要替换或删除简介原文中让译文读者反感的信息。
在文化规范层面,中文企业简介常罗列琳琅满目的奖项或提及国家领导人为企业的题词及领导人莅临企业的活动,以此证明企业的地位和实力。这对于崇尚权威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的确能提升产品信誉度,但欧美消费者崇尚的是平等,他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这些信息如被直译到英文简介中无疑就成为冗余信息,多少会影响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翻译时,译者宜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略去不译。
中文简介中还经常出现大量意识形态浓厚的文化负载词,如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63”计划等。这些意识形态鲜明、政治色彩浓厚的信息符合中文读者的心理需求,但并不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交际需求,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使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妨碍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因此,翻译这类信息时,译者同样应进行删减处理,无法删减的,应转换成没有政治色彩的表达。
3.2 译者对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按照功能理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原则,企业简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而发挥主体能动性,根据文本的功能类型灵活地选择删除、简化、转换、重构、编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原文进行阐释和转换,既保留原文的核心信息,又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規范,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在遣词造句层面,英文企业简介语言朴实,措词简洁。翻译时,译者宜对中文笼统抽象的大词进行具体化处理,对语义重复的华丽辞藻和四字格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利于读者有效获取信息。而句式上,英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中文则喜欢用多个短语组成的流水式的长句,结构松散。英译时,译者应对信息进行梳理、分析,采用分译法,按照意群和目的语规范把流水式的长句转换为层次分明的短句,保证译文忠实又通顺。
在谋篇布局层面,英文简介篇幅短小,内容简明扼要,各项信息逐段介绍,脉络清晰;而中文简介篇幅较长,内容讲究面面俱到,信息分布杂乱无序,层次不清。译者同样宜参照译语平行文本,能动地采用重构法或编译法对内容进行整理和重新编排,以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引起读者共鸣,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3 译者对客观对象的尊重
企业简介译者的主体性除了体现在内容选择和翻译方法上的主观能动性,还包含不可避免的客观制约性。译者主体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必然会受到客体的限制。翻译活动中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客体是企业简介原文,因此在企业简介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脱离简介原文而肆意地发挥,否则就无所谓翻译。虽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文不再是原文的复制品,但翻译上所谓的再创作始终也应当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应该在理解、分析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水平去诠释原文,而不是对原文进行盲目随意的改写。此外,译者也必然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制约。
4 结语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目的明确的跨文化交际行活动。功能派理论帮助译者摆脱了原文的束缚,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该理论的功能加忠诚法则全面系统地诠释了译者主体性不可分割的两面,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理论主张译者在尊重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企业简介翻译侧重的是译文的信息功能,因此为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规范,译者有权对简介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有权根据翻译目的灵活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原文进行再创作性的诠释,以获得最佳译文,有效地传递信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本身及其主体性发挥的关注,给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 考 文 献
[1]Nord 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4]王盈秋,张莉.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