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问流光溢彩的玉树藏族文化

2017-05-30张多钧

党的生活·青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格萨尔实验区玉树

张多钧

春节假期刚结束,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遍三江源。文化部同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省继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果洛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字号”文化招牌。

玉树藏族文化有什么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北有昆仑山脉,南有唐古拉山脉,嘎朵觉吾和格吉两座神山雄踞南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以及东南亚第一巨川澜沧江发源于此。玉树作为青藏高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康巴、卫藏、安多三大区的中心,玉树的歌舞、民间工艺、民俗节庆、史诗文化、信仰构成等多面向的文化素质编织出玉树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态。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创造并活态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总和。玉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類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位,列入省、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达190项。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玉树地区以手抄本、木刻本和口传、戏剧等形式,植根于民间,传诵在群众中。现流传在玉树地区的《格萨尔》文本有84部之多,涌现出能演唱数十部、数百部的“神授”艺人18个。玉树藏族《格萨尔》说唱,以其数量之多,风格之繁,种类之全,且音乐形象生动、丰富,旋律手段细腻、多变,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玉树是《格萨尔王传》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区域最广、作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玉树藏族文化保护什么

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在空间上是以玉树市为核心区,辐射称多、治多、杂多、囊谦和曲麻莱五县玉树藏族分布的广大地区。包括高原游牧文化、半农半牧文化、农耕文化,以通天河、结曲河、扎曲河等流域为带状分布的古村落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藏传佛教艺术、金属加工技艺、黑红陶烧制技艺、民间歌舞乐曲、民间传统节庆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勒巴沟和嘉那嘛呢为代表的玉树石刻群、东仓大藏经及格萨尔手抄文本为代表的文献典籍,以结古寺、达那寺和白塔、藏娘佛塔、红塔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以岩画、古墓群为代表的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生态区内藏族文化习俗及与之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包含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即节庆民俗、民间文学、歌舞民俗、民间游艺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藏医药加工,将现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0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文化生态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现有2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对象,发现、培养和鼓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尚未纳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艺人,使其享受保护支持。

保护属于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场所及文物古迹,包括体现传统文化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传统民居建筑及建筑构件、传统行业器具、游艺竞技器具、宗教信仰器具等实物的记录、收藏和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格萨尔王登基台、重要渡口遗址、古道遗存、古村落遗存。

保护区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传承与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密切相联。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对相关山水文化的依附载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赖以生存的村落、集镇等环境的保护。

玉树藏族文化怎么保护

玉树藏族文化保护要追溯到2005年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根行动”,玉树州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搜集、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尤其是4·14地震后,玉树地区物质文化遗存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空前损失,玉树州加快了申报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编制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方法、保障措施等。

深入调查和建档,摸清玉树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通过建立资料库、数字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对挖掘、整理出的文字、影像、实物资料进行归档,出版有关典籍、编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科学资料片,建立完善玉树藏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精细数字化保护,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和传承人传承团体的保护,开展玉树藏族歌舞、服饰、营造、民间美术等门类艺人专项调查,全面摸清各门类传承人的数量、分布及传承状况,并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搜集、整理、研究、出版相关曲谱、舞谱及相关技艺、民间口头传承的出版物。以保护带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对于一些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采用商业化手段,进行开发利用,结合当地旅游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如玉树特有的囊谦黑陶加工技艺、唐卡绘画技艺、石刻技艺、服饰加工技艺、藏医药炮制技艺、藏酩馏酿制技艺、传统皮毛加工技艺,传承中开拓市场,以效益促传承。

玉树藏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从整体性、系统性着手,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与“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重大举措相契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设立藏族文化研究性机构,调动本土文化精英和爱好者,由政府指导、财政支持、文化部门扶持,推进玉树藏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和文化宣传工作。借鉴和学习先行的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进经验,制定课题,研究玉树历史、文化、经济、宗教、文学、艺术、饮食、民居、工艺、民俗等。

加大既熟悉玉树藏族文化又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致力于藏族文化研究保护的专家。建设玉树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立和加强传习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工作,县市城镇设立和完善演出场所,搭建高标准、现代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场所。玉树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实践,理解和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意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

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藏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实现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格萨尔实验区玉树
玉树留芳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