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

2017-05-30

党的生活·青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个转变大省青海

3月9日,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共同召开了“省垣社科理论界‘四个转变座谈会”。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委党校、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农牧厅及省社科研究院校等13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四个转变”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思路举措等,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交流了学习体会。现将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四个转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双元

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历史任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四个转变”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区,彰显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引领。“四个转变”,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等有效途径,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劲,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契合。“四个转变”,就是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同人民的热切期盼相呼应。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通过扎实推进“四个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协调统一。

“四个转变”是省委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青海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必将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四个转变”是省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确立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的行动纲领,必将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四个转变”回应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必将开启青海“十三五”新征程。“四个转变”指明了实现中国梦青海新篇章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青海发展的坚实基础、重要保障、重要手段和重要抓手,必将不断开拓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

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

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青海发展战略转换、发展路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核心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培育绿色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态文化形成,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

在具体举措上,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举措向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二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规划、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具体任务部署向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三是推动现有经济体系向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生态产业、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转型;四是大力支持培育全社会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五是财政、金融、税收、土地、投资、环保、工业、农牧业、能源、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投入都应向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等倾斜;六是完善和调整干部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处力度,建设完善的生态奖励制度。

关于青海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思考

省委统战部综合协调处副处长贺德禄

一、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必然要求。一是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政治要求。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省委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的科学实践,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民族工作的重大创新,体现了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面向未来的时代担当。二是服务全国大局的战略要求。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是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和比重最大的省,是除西藏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有利于我们立足省情、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在全国大局中突出我省特殊地位,担当我们的特殊使命。三是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实践要求。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四个转变”的基础和关键。建设生态大省、强省,我省主体功能区劃分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大都在藏区,必须统筹藏区群众的利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转变,民族地区是难点和短板,必须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素养;融入国家战略,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持续做好。

二、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思路举措。转变路径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加快推进民族团结先进区创建既定目标,力争2020年把我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亮点、健全机制,推动先进区创建升级换代,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迈进。转变内容上,要抓住依法治理、思想引导、基层基础、宗教工作、社会管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等关键环节,实施亮点工程,打造特色工作品牌,以重点领域为带动,从整体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转变目标上,要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以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标准,与五省藏区和民族地区作对比,凸显我省发展比较优势。在社会事务方面,在现阶段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远景工作方向和目标。

地方发展战略向国家战略融入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栋

融入的必然性。国家发展战略对地方发展方向的确定、发展预期和愿景的形成、各类资源的配置、行动边界的设定和管控、发展经验的获取等活动都有着深刻影响,地方应对国家发展战略动向保持高度敏锐,并积极主动参与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核心内涵是开放发展,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发展来看,我省的外向度不高,获取外部发展资源的渠道还不宽、平台还不多,这也是我省外部发展的最大短板。要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必须迈上国家战略的快速通道,搭上其他地区实施国家战略的便车,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这就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更新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视角,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青海具有的条件和优势,进而制定融入的具体措施、开辟融入的关键路径、搭建融入的开放平台、策划融入的重大项目。

融入的思路举措。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首先,在制度保障方面,制定文件、设立专项、成立专办、建立考核机制、对口帮扶、政治动员,争取全省整体纳入国家战略。其次,在找准切入点方面,积极融入国家改革试点、兰西城市群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能矿资源接续地的同时,继续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藏区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谋取国家战略的试点在青海布局。第三,在融入方法方面,把握轻重缓急、时间节奏,条件具备的集中力量抓紧融入。同时,要搭建相对稳定的资源投入平台,争取实施国家战略的资金向青海倾斜,促进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在青海落地。

对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思考

省农牧厅发展计划处处长马统邦

“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是对农情从平面到立体的一个全新认识,是对农牧业经济发展从一维空间到四维空间的一个全新定位,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青海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农牧系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最好抓手。这个转变的内涵非常丰富,既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又阐明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绿色发展的路径、生产生活互利共赢的最终目的,体现出的眼界之宽、角度之新、认识之深、思路之清、方向之明,前所未有。这个转变将使青海农牧业有更大的发展,农牧业的收入有更大的提高,生态保护也将会有更加长效的机制保障。

实现这个转变重点要做好六件事:一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这个理念。全力推进各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基础。二要明确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这个目标。农牧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围绕“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量化细化任务,用“跳起来摘桃子”的努力去实现。三要抓住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这是促进转变的根本途径。省农牧厅已从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创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从今年开始就要按责任分工抓落实。四要打造好四个平台。即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平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全国农业援青平台、农牧业大数据平台,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抓手。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精心打造。五要培育好建设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适度规模服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实现转变的关键所在。六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特别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多元化投入机制,等等,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保障。

贯彻“四个转变”新思路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撑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姚琳

用“四个转变”新思路推进工业平稳健康发展,要按照中央对青海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把全省工业放到全国总体布局中,抢抓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速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进工业绿色循环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形成以重点园区和重大产业基地为主体,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抓好西宁、柴达木、海东三个工业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培育一批生态示范企业,关停和退出一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引导转移一批低端产业。同时加快推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持续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联合攻关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加快推动盐湖、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創新驱动转变。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特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我省新材料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

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依托省内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等智能制造工程,在重点行业推动建设自动化和智能化车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物联网跨界融合发展,拓展制造企业在线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和运维等服务,推动企业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统筹兼顾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共同发展,向东瞄准沿海发达省市,向西拓展与中亚、西亚国家合作领域,大力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既要主动创新优化投资环境“请进来”,也要大胆“走出去”开拓新空间,多领域并进、多措并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用“四个转变”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杨皓然

“四个转变”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路,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是这一战略思路的目标方向。实现这一转变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是生态环境价值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价值、以生态环境价值主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对资源环境、省情优势、发展特征、责任担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必须扎扎实实攻坚克难:

第一,更应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实施创新工程,孵化创新主体,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峰值,缩短消耗增长持续时间,着力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发展格局。

第二,更应该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和現代服务业的发展。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催化形成生态环保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良性循环。

第三,更应该注重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动员和鼓励全民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加强城乡再生资源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创建绿色生活城镇和小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和设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全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更应该注重绿色发展体制和政策的完善。比如健全价格形成机制,要着重解决价格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的问题,使外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政绩考核要坚持淡化GDP,完善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考核制度,等等。

整体把握“四个转变”的战略意蕴和实践向度

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主任、教授陈文烈

“四个转变”发展理念是由发展性、稳定性、全局性和民生性等多重属性构成。发展是基本表现,稳定是本质要求,全局是根本立场,民生是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四个扎扎实实”要以整体把握“四个转变”内涵和范畴为前提,在生态战略的基础上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融入国家战略和改善民生的进程中持续增进人民的福祉。

一、“发展性”是基本表现。“四个转变”首先表现为一种发展理念,其次表现为一种发展方式,属于发展范畴。在“四个转变”范畴体系内,发展是第一位的,也是“四个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四个转变”,首先要从发展性的视角理解和把握问题的逻辑和路径思路。

二、“稳定性”是本质要求。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将青海发展的民族性、稳定性当作一种根植的必然要素,对于生活在青海的各民族而言,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价值系统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生活价值与意义之源泉,不应该随意当作工具来使用或摒弃。

三、“全局性”是根本立场。全局性是“四个转变”的根本属性。随着中国进一步向西开放,青海省将成为面向南亚、西亚的重要辐射中心;互联互通国际通道网络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得青海有条件构建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对外开放、旅游、服务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登上新台阶,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城镇化等将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四、“民生性”是重点领域。民生是“四个转变”从理念走向实践的核心载体。民生性是“四个转变”的本质规定。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四个转变”的落脚点。“四个转变”的直接现实来源是民生问题,“四个转变”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破解民生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加快形成“四个转变”新思路的体制机制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存孝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新理念突出强调的是“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是青海发展的战略,“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青海发展的保障,“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是青海发展的思路,“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是青海发展的愿景。“四个转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这个新理念的提出,既对接了国家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又突出了青海发展的区域和民族特色,是“十三五”时期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

落实“四个转变”发展新理念,必须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第一,落实“四个转变”理念,关键在人特别是各类人才,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建立完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补我省发展的“软短板”。第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用活用足各类政策、资金和项目,以超常规的方式保护、建设、发展好生态,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快速发展。第三,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青海要发展,没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要以加强民族团结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加快发展来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通过法治化的途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第四,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重点在“精准”二字。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好特色、政策、生态、教育、帮扶等方面的文章,建立健全多部门合力攻坚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四个转变”

省委讲师团讲师张小霖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体现,要求我们必须在推动“四个转变”中具备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善于科学谋划,保持战略定力。

一、以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大势。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研判形势,顺应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大局。当前,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发展任务非常繁重,具有重大的政策机遇,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基础,未来前景光明。因此,要看到方向和大势,不断开拓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二、立足省情科学谋划发展。必须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对青海优势劣势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既要站在青海看青海,又要跳出青海看青海,还要面向未来看青海。进一步打开眼界、拓宽思路,自觉从全国大局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自觉从长远发展审视今天、开拓未来。

三、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稳中求进体现省委的战略定力。因此,必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稳中求进。稳是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的。稳,首先要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关键要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要坚持有序的进,以进促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硬仗,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用创新思维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扎扎实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四个转变”推进“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努力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以扎扎实实的作风实现“四个转变”

省社科联《青海学刊》编辑部副主任贾存成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植根于省情,是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指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扎扎实实的作风,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当前我省落实“四个转变”新思路的工作刚刚起步,部分干部思想和工作中不扎实、不落实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把扎扎实实理解为就是“上边怎么说,下边怎么做”,对待上级的指示、要求、精神生吞活剥,“原汁原味”地照抄照搬;把扎扎实实理解为就是立规矩、定制度,单纯地靠讲话、会议文件落实,缺乏得力的措施和扎实的行动;把扎扎实实理解为就是事必躬亲、大包大揽,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同时也助长了基层的惰性和依赖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风是干事之基,也是成事之本。好作风就是旗帜,就是形象,就是战斗力。要实现“四个转变”,必须认真念好“深、细、实、恒”四字经,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深”就是要提倡向下扎根、反对高高在上。走群众路线,正视群众需求,深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使“四个转变”真正扎根于基层、开花结果。“细”就是要认真负责,做到严谨细致。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细微处入手,制定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书,以每个细小环节来推动“四个转变”。“实”就是提倡埋头苦干,讲实话、办实事。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准绳,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真抓实干,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強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四个转变”新思路在基层产生的新效应。“恒”就是提倡持之以恒,反对虎头蛇尾。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把“四个转变”只当做目标、口号,搞形式主义。用“四个转变”取信于民,持之以恒抓落实,不见成效不罢休。

以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四个转变”落地生根

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薛成龙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四个转变”的发展新思路,是省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青海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和前瞻谋划,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推动“四个转变”落地生根,必须以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保障。

强化政治自觉,思想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作为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首要的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上来,以思想上的深刻认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地抓好执行落实。

握牢政治规矩,行动上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四个转变”是省委的共识,是青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遵循。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的道理,眼中看到全局、心中装着大局,善于把本职工作与“四个转变”贯通起来,自觉做到在“四个转变”大局下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引领,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引领到落实“四个转变”上来,推动形成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合力。

严守政治纪律,路径上形成鲜明导向。加强考核激励、制度约束和宣传引导,使“四个转变”深入人心、融入实践、开花结果。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调整充实考核指标,激励想做事的能做事、能做事的做成事、做成事的做大事。加强制度建设,将“四个转变”融入各项政策规定之中,特别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广大干部围绕“四个转变”放手干、大胆干,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跳起来摘桃子”,对那些畏手畏脚、怕担风险、为官不为,落实“四个转变”不力的给予诫勉、问责、追责。

猜你喜欢

四个转变大省青海
大美青海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青海行七首(录二)
吉林市现代农业实现“四个转变”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四个转变”打造干部自选培训“升级版”
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制约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