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作为物质性的存在

2017-05-30赖立里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物质性言说人类学

赖立里

人类学自学科确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语言,因为要了解“他者”的文化,语言是第一道关。本文对于语言的理解着重其物质性存在,不同于索绪尔之系统、科学的狭义语言学对普遍性的追求,而强调语言与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条件之密切关联。

语言人类学是美式人类学的一大特色,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一道成为美式人类学从整体观出发研究人类文化的四大分支。美式人类学的奠基人博厄斯强调语言的历史形成,将语言置于社会史并坚持语言与社会政治架构相关联,而不能做一个可以抽离出来的纯“语言研究”。语言人类学也做句法和语义学分析,但并非如形式语言学那样抛开社会与个人的变动因素做结构主义式的分析,因为语言不可能独立于文化过程及社会情境。换句话说,语言人类学更强调语用学和符号学,距离形式语言学则相对较远。尤其对于索引性(indexicality,或曰标指性)——即语言在其运用的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非常重视。通过对某一语言的索引性做民族志分析,可以看到语言的本义、符号关系以及社会结构同时也是语言的组成成分。

大多数研究将语言与世界观、意识形态一起置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与“经济基础”相对。但语言的物质性同样是不容否定的。如果说某种语言实践具有文化领导权,这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体现在该语言如何定义社会生活。譬如关于方言的研究,通过考察农村方言使用的历史变化、空间乃至地理变迁,同时加以阶层、性别、年龄因素的考量,可以看到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角色对于农村在语言、空间、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推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当具有物质性的实践过程。

现代社会,读写能力不单纯是某种技能,还与学校教育、文化价值、阶级利益相关。所谓的职场人士、技术能手等“新兴中产阶级”,其地位的确立正是基于某种专有的言谈和知识背景而将其与他人区分开来,而这样的边界划分既与语言的区隔相关,也与阶级地位及价值取向关联。在招聘面试、公司会议、心理咨询,以及医师、律师、公务员资格考试乃至商学院等场景,可以分析不同文化、阶级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些场景中交流、沟通。表面看来统一的语言之下,语气、套话、敷衍等都可以下意识地显露言说者自身所处的不同社会情境,进而分析言说者关于对方背景知识的猜测、对所参与的社群架构的期待,以及如何将信息排列组合以反对或说服对方,等等。

在分析这些言说事件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体制的掌权者来说,这些语言上的差异会被当作个人素质来对待,或接收或拒斥,阶层区隔的边界得以维护。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与福柯所讨论的治理术相通,权力的技术正是体现在对个人及群体的评判、归类、监视以及记录。可以说,详细的语言人类学分析——语法、语用、语序,甚至沉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体制如何管控个体,个体又如何或复制或改变了体制乃至他们自身的社会认同。

因此,语言实践本身可以成为一个物质性的资源,而非仅仅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换句话说,既有一个关于语言的意识形态,也有具体处于各种结构(如族群、亲属、社会空间)之中,被使用着的语言符号实践,二者是互为组成的关系。譬如现代民族国家在建立之初常常经历的“想象的共同体”,印刷文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官方语言的确立既有意识形态的成分,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也必然包含具体语言之间的矛盾、争斗、交涉,尤其是牵涉殖民语言与本土语言所各自代表的符号资源/资本时。对语言的规划部署及其标准化过程加以考察,可以看到边缘群体与中心权力的博弈。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语言人类学考察并不能完全为文化或社会人类学所取代。首先,语言人类学关注语言形式的变迁,考察不同地域的语言在旅行、交流中的汇聚以及在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依附及不平等关系,关注对象并不必定是言说者,或者说二者并不必然重合。其次,在语言学层面,更能看到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原本相对平等的语言多样性变成分层的多样性,地方语言或被抛弃或被置于标准语言之下,而从持不同语言的人相互交往时的语码转换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自身语言乃至社会地位的自觉与僭越。

总之,语言作为社会行动与实践的手段,参与建构社会现实而非仅仅作为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而存在。语言人类学强调人们通过对语法、词汇、语序的不同选择而产生对相关事件的不同立场和角度,进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情境在交际互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姜 贺

猜你喜欢

物质性言说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基于无锡宣卷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