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语:时代造就,时势之需
2017-05-30
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 至迟到2005年,“大华语”这一概念就已被提出来了(如陆俭明的《关于建立“大华语” 概念的建议》)。然而却是直到近两年(特别是李宇明的《大华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一文),这一概念几乎是在倏忽之间就在学界引起了共鸣,并由此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如果要为这一由冷而热的现象找出一个社会历史背景的解释,那似乎就可以归结为“时代造就,时势之需”。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又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到2017年5月份“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稳步推进中。无疑,这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互惠、互利、共赢的大方略。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2017达沃斯论坛”做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发言。这也宣告了在全球化格局遭遇寒流的当口,中國毅然扛起了促动全球化继续前行的大旗。2017年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投资和数字经济》显示,2016年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外资流入国,并且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一个可以为这些“大手笔”发展做有力注脚的现象是,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22亿人次,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世界第一。
上述发展至少体现出:(1)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国际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中国正在由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引领者;(3)中国人开始真正具有世界视野;(4)几百年来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人类发展模式和发展哲学遇到了挑战,世界前进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期待更多中国智慧的参与。
上述时代背景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投射到语言研究领域,也带来了一些新变化,比如:(1)语言学者的关注对象开始由国内扩展到了国际,比如对世界语言格局、国际组织语言使用状况等议题的考察;(2)“普通话/汉语”从未像现在这般,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格局”,也从未像现在这般需要一个“大华语”的概念来统摄。“大华语”这一概念的由隐而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势造就的现象。
责任编辑:戴 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