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八大濒危语言保护项目成效、特点与启示

2017-05-30袁丹詹芳琼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4期

袁丹 詹芳琼

提 要 介绍国外八个濒危语言保护项目,论述分析其目标导向、手段科学的特点以及规范不足问题。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都是以目标导向来管理、运营和实施的。目标导向明确了项目自身的使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得项目实施也更加明晰化;手段科学包括记录科学化、保存科学化以及维护振兴科学化;规范不足导致部分项目材料内容以及形式不同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应加快建设“语保工程”的语言资源网站,推进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语言活力评估,挖掘公众智慧,群策群力工作,注重规范,严控质量。

关键词 濒危语言;语言保护;语言保存;语言振兴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eight international endangered-language protection projects being carried out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explains their objectives,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t is shown that these projects share thre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goal orientation,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mong them, goal orien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ndangered-language protection projects. This strategy serves to clarify the missions of the projects, and eventually makes the implementation more transparent and well-targeted. Scientific methods refer to the documentation, preservation, maintenance and revitalization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scientific ways. However, th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results in the inconsistency of language materials and formats in some projects. This paper makes four suggestions for the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resource website, assessment of the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of minority languages and dialects in China, activ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and emphasis on standardiz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ndangered language protection project; language conservation;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濒危语言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国际语言学界极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1993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濒危语言方案”,其中包括“濒危语言红皮书”和“进展情况报告”。“进展情况报告”评论:“虽然准确的范围还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 语言消失的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正在迅速发展。语言学家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加速努力进行描写, 是极其重要的。”(徐世璇、廖乔婧2003)随即,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都建立了官方的抢救濒危语言的机构,如印度、尼泊尔等国(孙宏开2001)。随着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语言濒危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各種拯救濒危语言的保护项目也在各国纷纷启动,并对濒危语言的振兴和保存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选取国外八大濒危语言保护项目,详细介绍其项目目标、项目实施及项目成果,并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评析。

一、项目介绍

(一)欧洲濒危语言记录项目(Endangered Languages Documentation Programme,ELDP)①

欧洲濒危语言记录项目(以下简称“ELDP项目”)成立于2002年,由Arcadia基金会向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资助2000万英镑,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濒危语言。该项目资助个人实地调查濒危语言,通过音频和视频来记录,并将这些记录归档和保存。针对不同的濒危语言,音频、视频记录的形式也有所相同,但多数以发音人叙述为主,内容也多为日常生活以及当地人关心的话题等。

1. 项目实施

ELDP项目对受资助人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为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和具有语言记录能力的社区成员。所有受资助人都要接受理论和现代语言保存记录方法的培训。除此以外,该项目也十分注重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每年都开展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正渐趋消亡,同时组织讲座和活动,如电影放映、公开讲座和研讨会。

2. 项目成果

ELDP项目成果主要包括:濒危语言地图、濒危语言项目目录、濒危语言画廊和濒危语言音频、视频记录。

濒危语言地图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了全球濒危语言点,用户可以在地图上点击自己感兴趣的濒危语言,浏览该语言点的简介,包括该语言系属、使用人口、使用区域、使用情况等。

濒危语言项目目录是一个搜索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国别、机构、语言、个人这四项信息来搜索目前已经完成的350多个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受资助人、项目结构、项目细节、项目简介。如:“记录Cicipu语”项目,这个项目关注Acipu 5个主要节日,内容包括歌谣、话语、对参与者的采访、节日的说明等,除了记录语言外,该项目还对两个社区成员进行了记录保存技术的培训。

濒危语言画廊是每一个濒危语言项目的照片展示,照片内容包括发音人、调查人、调查过程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照片更直观地了解这些项目。

濒危语言音频、视频记录通过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的“濒危语言存档”(Endangered Language Archive,ELAR)②网站向外界免费开放。“濒危语言地图”和“濒危语言项目目录”中都有各点相关的音频、视频记录链接,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所有的音频、视频记录均免费开放,用户只要在该网站上注册即可使用。

(二)濒危语言项目(The Endangered Languages Project,ELP)③

濒危语言项目(以下简称“ELP项目”)由谷歌公司负责开发和推动,目前由第一人民文化委员会、政府委员会以及东密歇根大学的ELP团队共同管理。该项目中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信息则由夏威夷大学和东密歇根大学联合开发的《濒危语言目录》(Catalogue of Endangered Languages,ELCat)提供,并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U. 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卢斯基金会(Luce Foundation)的资助,并获得全球语言学专家的支持。

1. 项目实施

ELP项目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记录、保存和教育来为关注语言濒危的组织和个人服务。通过网站,用户不仅可以访问目前面临濒危的语言点,获取由网站的合作伙伴所提供的该语言的全面信息及语言样本,还可以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文件的形式提交濒危语言的资料或样本。

2. 项目成果

ELP项目的成果主要包括:濒危语言地图、濒危语言音频、视频资源、ELP网站。

濒危语言地图记录了全世界180多个国家3000多种濒危语言,并以“近危”“濒危”“高危”“格式”“唤醒”“生存状况未知”6个等级来标记各种语言的现状,每种语言均有语系分类并配有音频、视频文件供用户免费下载。

濒危语言音频、视频资源展示了6448个濒危语言相关的音频、视频文件和图像文件 ,在该网站及YouTube上共享。这些材料均是由用户上传分享的关于各种濒危语言的信息,除了记录各种濒危语言以及濒危语言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外,还记录了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认知语言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ELP网站分为语言研究和语言学、语言振兴、语言材料、语言教育、语言倡议和意识、语言文化和艺术、语言和科技、媒体8块内容。用户可以在相应板块上传各种与濒危语言相关的语言资源和样本。以上8个板块的内容均可通过上传时间、标签和形式进行搜索。这里的标签一般是指资源的主旨,形式分为图像、音频、视频、文本、链接和参考指南。

(三)语言记录和保存项目(Language Documentation & Conservtion,LD&C)①

语言记录和保存项目(以下简称“LD&C项目”)隶属于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关注和研究南岛语系的各种语言,并开设了语言记录专业的硕士课程,其大部分博士生也参与了在亚洲或太平洋地区的语言记录工作。

1. 项目实施

LD&C项目实施包括四方面:语言记录培训中心(LTDC)、语言记录和保存的国际会议(ICLDC)、语言记录和保存在线杂志(LD&C)、夏威夷语言学习评估项目(HALA)。

语言记录培训中心完全由研究生启动并运行,培训濒危语言母语者记录他们的语言,并激励他们成为社区的语言倡导者。该项目的参与者接受语言记录技术的课堂培训,并和研究生配对一起设计和实施他们的项目。

语言记录和保存的国际会议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社区成員聚集起来,讨论记录和振兴濒危语言的最新进展。

语言记录和保存在线杂志是由全国外语资源中心主办,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以电子形式独家发布的同行评议期刊。除了发表与语言记录和保存相关的论文以外,主要内容还包括数据管理、实地考察方法、道德问题、正字设计、参考语法设计、词典编纂的目标、评估民族语言活力的方法、生物文化多样性、归档问题、语言规划、面积测量报告、濒危语言简短现场报告,关于语言维护、保存和振兴努力的报告,以及软件、硬件、书籍和数据收集的审查等。

夏威夷语言学习评估项目运用心理语言技术来评估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力,其目标是开发一系列的任务,可用来检测语言危害的早期迹象、社区或语言群体的语言学习差异、语言保存计划或遗产计划的有效性和个人语言学习的差异。

2. 项目成果

LD&C项目有两大成果:濒危语言目录和Kaipuleohone语言存档。

濒危语言目录是濒危语言项目的核心,是世界濒危语言最确定、最权威和最新的资源目录(详见ELP网站)。

Kaipuleohone语言存档是夏威夷大学音频和视频录音的数字存档,同时也用于保存笔记、字典,转写其他与濒危语言相关的材料。Kaipuleohone目前包含32个集合1847个条目138种濒危语言。Kaipuleohone的目录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在线搜索:一个是学者空间(ScholarSpace)中的Kaipuleohone集合;另一个是开放性语言存档社区(Open Language Archives Community,OLAC)②。

(四)濒危语言有声词典研究所(Living Tongues Institut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③

濒危语言有声词典研究所(以下简称“有声词典项目”)是一个致力于濒危语言保护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的目标是通过语言学家帮助、社区驱动以及多媒体语言记录项目,来促进全球濒危语言的记录保存和维护振兴。

1. 项目实施

有聲词典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社区培训、面向公众、语言振兴和知识产权保护。

社区培训:该项目对土著社区成员进行书写系统和现代信息媒体的培训,编撰故事书、基本读写材料以及语法和词汇材料,并将视频归档,使得语言保存项目能够在该语言的使用群体中得以推广,并获得当地语言社区的支持,为子孙后代留下遗产。

面向公众:该研究所致力于使全球的非土著群体了解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少数族群、少数族群特有的语言系统以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并建立了高质量、可检索的数字存档(在线有声词典)供公众参考。

语言振兴:该研究所的项目包括多媒体教学材料和数据库、科学性的参考语法、传统的教学材料、各种词典、教科书、ABC书籍、少儿读物、计算机辅助的语言学习材料、教育性和信息性的视频和手册。

知识产权保护:该协会尊重社区知识产权,数字记录都归名于濒危语言社区本身,经资助方允许后,方可进行学术性的使用和传播。

2. 项目成果

自2005年以来,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全球15个国家一百多个濒危语言社区及当地发音人合作,创造并推出了八十多个有声词典来支持这些语言。该项目的主要成果分为有声词典、濒危语言档案和教育性资源3个部分。

有声词典:网络互动工具,能够数字化保存词汇和短语,用户能够获得他们本族语言高质量的音频记录,同时用户也可以记录或上传新的内容和图像。有声词典是与濒危语言工作坊合作建设的,濒危语言的使用者在工作坊中学习制作目录并记录、编辑和上传他们本族语言的词汇和短语。

濒危语言档案:有声词典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定义了大约20个语言热点地区,这些地区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急切需要保护和规划的。这些地区集中了逻辑上独立的3个特征,分别是濒危程度高、语言多样性程度高、既存的语言档案少。这些地区包括西伯利亚中东部、高加索地区、大南亚地区、美拉尼西亚东部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其他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澳大利亚中北部、北美洲西部、俄克拉玛地区、非洲地区等。

教育性资源:有声词典项目整理了一份资源列表,内容包括各种教学方法、手册及辅助材料的链接,为寻找濒危语言教育课程计划资源的用户提供帮助。目前,这些列表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濒危语言教育性资源,并且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源。

(五)美国濒危语言基金(The Endangered Language Fund,ELF)①

美国濒危语言基金(以下简称“ELF项目”)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小型非营利组织。ELF项目主要通过资金资助个人、部落和博物馆等,来支持他们的濒危语言保护工作。目前,ELF项目的资金资助已超过55个国家的各种项目,最近又开始开发一个大型的濒危语言数字存档项目。

1. 项目实施

ELF项目有两个主要的资助计划“语言遗产”和“本土声音”,每年都可以申请。此外,该基金会还赞助了一个名为“生命呼吸”的讲习班,并负责一项名为“愈合语言”的倡议。

语言遗产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振兴和记录保存工作。它对全国的社区成员和语言研究学者开放,但申请时申请人必须保证实现既定目标。

本土声音的资助资金由濒危语言基金会管理和分配,这笔资金来自“刘易斯和克拉克二百周年”理事会,赠款将提供给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1804—1806年)的美洲土著部落,用于这些部落语言的记录整理和振兴。主要研究者必须是注册部落成员或部落学院的员工。

生命呼吸讲习班面向土著语言已经消失或者濒临消失的美洲土著社区。在讲习班上,语言导师与参与者配对共同探讨语言资源的记录和保存。除此以外,还有关于语言学及其相关话题(如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讲座和研讨会。

愈合语言倡议目的是支持土著语言振兴方案,并衡量其对土著社区健康发展的影响。

2. 项目成果

ELF项目的成果包括两大部分;资助项目和资源库。该基金会自1997年以来已资助了一百多个语言项目,以下我们将列举3个代表性的项目。

西部缅因州Wabanaki家园地图:该项目组成员将与Passamaquoddy部落历史学家唐纳德教授一起,完成缅因州西部145个Wabanaki地名的地图。名称的含义将征求发音人的意见,地图将制成印刷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

记录Fala语:西班牙的少数民族语言。该项目旨在记录伊比利亚-罗曼语言中的Fala语,这种语言使用区域为西班牙西北部的3个小村庄,使用人口约为4500人。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记录Fala语在不同村庄的语言变异,调查内容包括日常沟通语言、农业和畜牧业传统工作方法语言、言语社区的家庭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和字典将作为开发社区教学材料的基础。

地点制作——Kumeyaay方言地名地图:该项目旨在收集Kumeyaay方言中Ipaay语和Tipaay语(也称为Diegue?o语)的土著地名。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Tanis Thorne参考了档案材料、考古记录、民族志、语言志和历史资料,以及Kumeyaay人的回忆,来开发可展现土著景观的交互式地图。这项工作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现代地图上找到这些地点。

除了大量资助濒危语言项目外,ELF还建立了资源库,包括语言资源和ELF语言存档。

语言资源搜集整理了大量跟语言资源相关的信息,包括语言振兴的方法和资源、语言振兴的在线书籍和在线文章、其他语言振兴的经济支持、其他语言振兴组织、语言多样性的讲座录音和语言信息等。

ELF语言存档公布了一些ELF资助项目的文本记录、录音以及视频文件。

(六)英国濒危语言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FEL)①

英國濒危语言基金会(以下简称“FEL项目”)是一个成立于1996年的濒危语言保护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高各个群体对濒危语言的认识,支持濒危语言在家庭、教育、媒体以及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使用,监测语言政策及其实施方法,必要时对有关当局产生影响,并且对濒危语言的收集记录提供资金援助,提出对现有濒危语言的保护策略。

1. 项目实施

濒危语言基金会的实施包括以下四方面:会员注册制、出版通讯杂志、召开年度会议以及小额资助项目。

会员注册制:该基金会的会员有个人会员和公司会员两种。除了团结会员(土著)和濒危语言社区外,会员入会都需缴纳会费,会费用于帮助基金会开展国际性的濒危语言保护、教育活动、给社区团结会员提供资金以及资助濒危语言项目。

出版通讯杂志:该基金会从1996年开始每年出版2—4期通讯杂志Ogmios,内容包括和FEL相关的活动信息以及摘自其他网站的关于濒危语言的新闻和文章。

召开年度会议:该基金会自1998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每年召开一次濒危语言会议,会议主题反映了濒危语言的最新问题,如濒危语言与语言学习、濒危语言和它们的文化、土著语言对社区的价值、语言殖民及其危害等。

小额资助项目只有该基金会会员可以申请,自2007年至今,该基金会已经资助了80个濒危语言保护项目。

2. 项目成果

濒危语言基金会公布了一部分资助项目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受资助人”“语言”“地区”“年份”这4个信息检索到资助项目的相关内容。以下我们将简单介绍4个具有代表性的资助

项目。

Dameli语、Yidgha语、Gawarbati语正字法研习班:该项目为巴基斯坦北部濒危语言社区的原住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正字法研习班,目的是让参加者发现他们语言所需要的基本字母,并且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的母语中有一套标准化的书写方法(包括书写体、符号和拼写),会带来很多便利。

WordByWord——学习Minderico语词汇的多媒体软件: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开发Minderico语的词汇教学软件WordByWord,提高年轻一代学习母语的兴趣。课程练习以源语言(葡萄牙语)呈现,

并且以目标语言(Minderico语)给出答案。每个课程,存在不同难度水平的3种交互模式:多项选择题,填写模式(为所显示的单词输入正确的翻译并练习写作)和显示模式(显示源语言中的单词,用户应该大声地说出目标语言中的词,即发音

训练)。

开发因纽特语(Inuit)电影和视频存档:因纽特广播公司(IBC)过去40年中收集了9000小时历史上与所有加拿大因纽特人相关的视频资源,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电影视频档案馆,以存储与因纽特人语言、文化和社会政治相关的电影视频

资源。

K?sêdjê语口头文学濒危体裁记录保存:该项目记录了巴西K?sêdjê语,团队由两个K?sêdjê发音人和一个语言学家组成。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语法框架、标注的语音语料库(叙述、访谈、歌曲和引发的句子)以及一个短字典,这些成果将被用于K?sêdjê社区。

(七)土著语言协会(Indigenous Language Institute,ILI)①

土著语言协会(以下简称“ILI项目”)由Joanna Hess发起,于1992年9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成立,是一个保护美洲原始语言的协会,2000年改名土著语言协会。该协会为土著社区提供与语言相关的服务,使土著社区的人们以原始语言为载体,将他们的个人认同、传统智慧和价值观传给后代,并通过研究、教授并共享信息和工具来发展本地社区。

1. 项目实施

ILI项目有一个董事会,其成员主要是美国本土人士。董事会成员在各级语言工作方面的经验引导了项目的方向。多学科语言咨询委员会在计划、行政和财务事项上协助董事会和工作人员。技术咨询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和工作人员处理支持土著社区语言振兴的高端技术事务。

协会举办了名为“古老的声音——现代的工具”的讲习班,目的是要让社区能够用母语来创建自己的材料。该讲习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创建母语打印材料和创建母语数字故事。

创建母语打印材料:协会为与会者提供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技能,用母语来制作材料,如故事书、闪存卡、小册子、日历、名片、固定物、海报、传单和教室视觉辅助设备等。教师提供以下技术技能的培训:(1)学习如何使用Languagegeek母语键盘和字体;(2)使用Microsoft Publisher生成动态打印材料;(3)使用扫描技术为本地文本和故事添加相应的图像和创作(例如艺术品、照片、绘图或插图);(4)音频录制和编辑,为打印材料创建“音频书”(CD)。

创建母语数字故事:协会为与会者提供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技能,使用计算机用母语制作短篇(3—5分钟)视听故事。参与者会学到如何用母语的视觉材料(如照片、艺术作品或小视频剪辑)和音频材料(如歌曲、音乐或叙述)讲一个故事。教师提供以下技术技能的培训:(1)照片/图形软件——GIMP;(2)电影编辑软件——电影制作;(3)音频软件——Audacity;(4)媒体播放器——MP3;(5)为音频内容添加图像的扫描技术。

此外,ILI项目还出版了电子杂志《母语网络》,该杂志记录了人们为社区土著语言振兴所做出的努力。

2. 项目成果

ILI项目的成果包括:语言软件、语言产品、出版物。

语言软件:ILI项目与Languagegeek合作为北美洲的土著语言提供免费的语言软件,所有键盘布局都是自定义编程,以适应每种语言的特定需求。Languagegeek字体包含数百种土著语言使用的字母、字符和重音符号。

语言产品包括土著语言的钟和腕表,目前协会已经设计并生产了50多种土著语言的钟和腕表,用户可以通过邮件和电话订购。

出版物:协会出版了手册《叫醒我们的语言》,其他出版物包括《美国青年语言交流会和海报比赛手册》《我怎么说?》《基于毛利和夏威夷语言复兴的经验——ILI的跨境项目2007》。

(八)Terralingua——语言多样性联盟①

Terralingua——语言多样性联盟(以下简称“Terralingua项目”)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目的是通过研究、教育与政策相关的工作以及实地行动来维持世界上生物、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Terralingua通过出版物(特别是Langscape杂志)、公共教育、田野调查、政策制定和电子新闻,形成和发展其在生物文化多样性及其相关问题上的专业知识和见解。

1. 项目实施

Terralingua项目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文化多样性教育、地球之声——记录和振兴土著口头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实践社区、生物文化多样性政策、语言多样性、TEK的活力指数(VITEK)、生物文化多样性地图。

生物文化多样性教育为公众和媒体开展教育活动。Terralingu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编写了教育手册《分享差异世界:地球语言、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目前,正致力于与中小学师生合作开发学校课程。

地球之声——记录和振兴土著口头文化支持土著人民记录和振兴其口头文化,加强土著身份认同,确保土著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知识和做法传递给年轻一代。

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实践社区:Terralingua项目总结了世界各地45个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经验教训,出版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全球资料手册》(L. Maffi et. al. 2010)。除此之外,还创建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门户网站:实践社区。

生物文化多样性政策:Terralingua项目促进了政策的制定,这些政策认可自然文化中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促进在国际和国家层面实施这一共识。Terralingua项目在2008年10月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第四届世界保护大会上提出了三项决议:“将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纳入自然保护联盟的政策和计划”“自然保护联盟通过土著人民權利宣言”和“保护区内神圣自然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语言多样性:2005—2010年,Terralingua项目的合作者大卫·哈蒙和卢森堡提供了世界语言状态和趋势的科学证据,他们收集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并开发了第一个语言多样性指数,该指数揭示了全球语言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表明世界语言不仅数量上正在大幅减少,而且他们所代表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正在被严重削弱。

TEK的活力指数:作为Terralingua项目的一部分,Stanford Zent在2005—2008年间进行了传统环境知识活力指数方法的开发。这是第一个定量测量自然世界传统知识保留或丧失趋势的方法。

生物文化多样性地图:2000年,Terralingua项目制作了第一张全球性的生物和语言多样性叠置地图。这项工作的成果支持了国际政策的制定,并宣传了土著人民的权利。

2. 项目成果

地球之声是Terralingua项目和世界各地的部落或组织合作开发的计划,目的是支持土著人民记录和振兴其口头文化。

记录神圣自然遗产的口头文化:该计划是Terralingua项目与神圣自然遗产倡议(SNSI)合作开发的,记录世界各地土著和地方社区神圣自然遗址的口头文化,如神圣的树林、洞穴、水道、湖泊、山脉以及被认为具有特殊文化和精神意义的其他自然特征。与神圣自然遗产倡议的第一次合作是创建两个参与式社区视频:一个是关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圣地自然遗址,另一个是关于支撑它们的祖先传统。

振兴Tsilhqot的传统文化:该计划由Terralingua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陆人Tsilhqotin人合作开发。Tsilhqotin社区成员将与他们的长老一起记录关于土地和人类的历史叙事,包括食物和药物的传统知识、传统的生存技能、圣地和仪式,所有这些都与口头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将用于语言和文化振兴、教育课程、土地业权和权利案件。

唤醒传统故事:该计划由Terralingua项目与Saanich(WS?NEua)于2011年合作开发。项目之初,侧重于以SEN?O?EN语中两个传统故事的文献为基础,制作了两本故事书,并作为Saanich部落学校语言振兴计划的一部分。一群高度敬业的Saanich语言学习者参与了这个项目,转录和翻译故事的文本,并制造出美丽的艺术品。这些书将被打印出来,在学校和社区分发。这个项目的长期目标是继续记录和出版Saanich传统故事和传统知识,以重新建立人们与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祖先土地的关系。

二、特点和问题

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了国外8个濒危语言保护项目,综观这8个项目,可以概括出目标导向、手段科学两大特点及规范不足的问题。

(一)目标导向

“语言保护”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实际上包含了“语言保存”(languages conservtion)和“语言振兴”(language revitalization)这两个相互独立又有所交叉的目标。国内学者,如曹志耘(2009)也区分了“语言保存”和“语言保护”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两者是不同的观念,也是两种不同的措施。“语言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地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地保存和展示;“语言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尤其要避免弱势和濒危的语言、方言衰亡。这里的“语言保存”即languages conservation,而“语言保护”的所指则对应于“语言振兴”(language revitalization)。

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就“语言保存”和“语言振兴”这两个目标而言,大致可以分为3类:(1)偏重于“语言保存”的项目,该类项目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调查濒危语言,并进行全方位记录和永久性保存,建立濒危语言的在线数字存档,欧洲语言记录项目和夏威夷大学的语言记录和保存项目即属于这一类;(2)偏重于“语言振兴”的项目,该类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众对于濒危语言的认识,保持濒危语言的活力,振兴濒危语言社区,扩大濒危语言在家庭、教育、媒体以及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使用,比较典型的如土著语言协会和英国濒危语言基金会;(3)“语言记录保存”和“语言维护振兴”兼重的项目,该类项目一方面以濒危语言社区语言文化振兴为使命,另一方面也强调要促进全球范围内濒危语言的记录和保存,如濒危语言项目、濒危语言有声词典研究所、美国濒危语言基金以及Terralingua——语言多样性联盟都属于这一类。

表1从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实施、项目成果这3个方面,罗列了“偏重于语言保存”和“偏重于语言振兴”两类项目的差异。

表1显示,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都是以“目标导向”来管理、运营和实施的,“目标导向”明确了项目自身的使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得项目实施也更加明晰化。但“语言保存”和“语言振兴”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有所交叉的概念,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毕竟语言振兴需要以语言的记录保存为基础,而语言留存的最有效手段则是语言的使用。因此,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虽以“目标”为导向,但也只是有所偏重,而更多大型的工程项目则兼顾“语言保存”和“语言振兴”两大目标,需要并行不悖地开展两部分工作。

(二)手段科学

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都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记录、保存、维护和振兴濒危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录科学化

德国学者Himmelmann(1998)提出“纪录语言学”(documentary linguistics),并将其定位为一门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新兴技术,包括民族志方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音频与视频的录摄制及其编辑技术等(黄成龙等2011)。国外濒危语言项目,如ELDP项目、ELP项目、LD&C项目以及有声词典都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记录采集语言资源,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不管是语言学者还是濒危语言社区的成员,都需要接受包括音视频记录、剪辑、上传等现代语言记录保存方法。

2. 保存科学化

注重濒危语言保存的项目大多建立了庞大的濒危语言数字存档,如ELDP项目已经资助保存了全球350个濒危语言点,LD&C项目也已调查记录了138种濒危语言,而有声词典项目则已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并推出了80多个有声词典。这些数字存档不仅永久性地保存了濒临灭绝的语言资源,为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ELDP项目有专门數字存档网站“濒危语言存档”(ELAR ),而LD&C项目的“Kaipuleohone语言存档”则收录在“开放性语言存档社区”(OLAC)中。OLAC是一个分享语言资源的网上图书馆,其目的是开发语言资源数字化档案的最优化方法,并为这些资源提供存储和服务的网络。OLAC元数据用来描写语言资源,用户可以通过OLAC搜索方式或浏览OLAC语言页面获得这些元数据。

3. 振兴科学化

除了濒危语言的记录保存外,濒危语言的维护和振兴也需要利用现代新兴技术,不管是开发语言教学软件、濒危语言电子地名地图和濒危语言产品,还是建立濒危语言电影存档、创建濒危语言社区视频,这些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多媒体技术。如:ILI项目和Languagegeek合作为北美洲的土著语言提供免费的语言软件,并为土著社区成员培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创建他们自己的母语数字故事和母语材料。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土著人群学习母语的兴趣,扩大了濒危语言的使用领域,对语言活力的保持和濒危语言的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规范不足

综观国外八个濒危语言项目,除了美国夏威夷大学的LD&C项目以外,其他几个项目都未涉及项目规范问题。就偏重于语言振兴的项目而言,强调濒危语言社区成员的参与,强调资助项目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项目规范可能并不十分必要;但对于一个偏重于语言记录保存的大型濒危语言保护项目来说,项目规范却必不可少。项目规范是开展大型项目的前提条件,并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夏威夷大学的“语言记录和保存在线杂志”(LD&C)就曾开设了专栏讨论数据管理、实地考察方法、道德问题、正字设计、参考语法设计以及软件、硬件、书籍和数据收集的审查等项目规范问题。项目规范不足或缺失会导致材料内容不同质、形式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如:ELF的“语言记录项目”公布了一些ELF资助项目的文本记录、录音以及视频文件,但目前仅公布了4种语言,而且公布的材料也不具备同质性,如Navajo语是该语言部分发音的超声视频,而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shors语中则是该语言两段史诗的音频录音。

三、启 示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于2015年启动,这意味着中国官方保护濒危语言(方言)的开始。2015年《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发表了3篇论文,分别论述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和意义,定位、目标与任务,实施策略与方法(曹志耘 2015;田立新 2015;王莉宁 2015),这3篇文章为“语保工程”的启动、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比较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和国内的语保工程,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也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加快建设“语保工程”的语言资源网站。国外的濒危语言项目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都具有界面友好、内容丰富的特点,“语保工程”建立的语言资源网站也应如此。首先,网站是面向大众的,设计时应考虑到界面的友好性,“语保工程”的网站不仅仅是存储、展示语言资源的平台,更应该让大众通过网站了解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增强母语保护意识。界面便捷友好是培养大众对语言文化的兴趣、自觉自愿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第一步。应取消繁复的申请注册程序,让用户能在轻松愉快中接触到各种语言文化资源的信息,或采用游客和会员的分级制度,普通游客可浏览各语言点的概况、语言文化图片等信息,注册会员则可以获取下载语言资源的权限;应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手段,如地图检索、输入地点检索、输入语种或方言区检索等。其次,网站应囊括包罗万象的语言资源,除了展示各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文本及音频、视频记录以外,还可以提供各种与语言相关的资源列表。如:语言教学方法、手册及辅助材料的链接,语言保护的在线书籍和在线文章,语言保护讲座的录音及视频,国外语言资源库的网站链接,等等。

第二,推进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语言活力评估。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都十分强调语言活力的评估,如由谷歌公司负责开发和推动的ELP项目以“近危”“濒危”“高危”“格式”“唤醒”“生存状况未知”6个等级来标记各种语言的现状,隶属于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的LD&C项目也启动了“夏威夷语言学习评估项目”(HALA),运用心理语言技术来评估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力。“语保工程”可以此次调查为契机,评估中国境内各语言和方言的语言活力,以利于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李宇明(2012)指出,对于即将消亡的语言当务之急是“语言保存”,应尽快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实态调查,建立永久保存的数据库,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确立“语言传承人”目录;对于濒危中的语言,要通过祖孙隔代传承、建立语言保护区、建设语言文字博物馆等措施,进行“语言抢救”;对于有衰落倾向的语言,主要是通过教育传承、鼓励应用等措施,增加其语言活力;对于具有活力的语言,主要是在政策、教育、使用等层面保持其语言活力。确实,只有对各少数民族语言、各方言做出正确的语言活力评估,才能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语言活力的评估还不够严谨,笔者曾浏览过近三年国内语言保护的论文,发现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存在“被濒危”的现象。戴庆厦(2015)指出,必须科学地、理智地深入开展瀕危语言保护研究,区分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他认为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调查中国各民族语言的活力、划分语言活力的不同类型、深入了解不同语言自身如何增强语言活力等。

第三,挖掘公众智慧,群策群力开展保护工作。“语保工程”是由专家负责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的一项国家工程,下面的所有子项目,不管是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还是语言文化的调查、采录、整理都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的濒危语言项目则不同,其子项目大多先由语言学者、语言人类学者或者对语言振兴有兴趣的社区成员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申请,通过评审,最终给予立项资助,因而各濒危语言项目资助的子项目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五花八门,有记录保存濒危语言的项目,也有开发语言软件、语言产品,制作母语故事视频等一系列提高语言使用的项目(详见上文介绍)。“语保工程”可以将统一规范的调查项目与个体自主申报项目相结合,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调查项目以外,设立一些小额资助项目,让更多的语言学者和对语言保护有兴趣的民间人士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能力和特长,共同推进语言保护工程。

第四,注重规范,严控质量。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国外濒危语言项目一方面内容和形式丰富,另一方面普遍存在规范不足或缺失现象。这导致公布的材料内容不同质、形式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这就对后续语言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困扰。近年来,大数据分析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正如一些专业人士指出的那样,大数据处理的关键就是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规避数据错误、保证数据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从大数据应用中获得利益。“语保工程”预计从 2020 年开始,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技术力量、企业和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工作(曹志耘2015)。“语保工程”应吸取国外濒危语言项目这一教训,规范先行,对调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质量,才能保证后续的语言资源开发应用的成功。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09 《论语言保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曹志耘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戴庆厦 2015 《科学理智地深入开展濒危语言保护的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黄成龙 李云兵 王 锋 2011 《纪录语言学——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语言科学》第3期。

李宇明 2012 《科学保护各民族文字》,《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孙宏开 2001 《关于濒危语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田立新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王莉宁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徐世璇 廖乔婧 2003 《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第2期。

Himmelmann, Nikolaus P. 1998. Documentary an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36,161-195.

Maffi, Luisa & Ellen Woodley. 2010. Biocultur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 Global Sourcebook. London: Earthscan.

责任编辑:姜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