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组合的自然美

2017-05-30周琴娣

江苏陶瓷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然美造型紫砂

周琴娣

摘 要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富含文化品位,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组合,壶器与壶杯具有紫砂泥清欣淳和的自然泥土气息,茶壶扬香力大,茶味香甘持久,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关键词 紫砂;十件至乐茶具;自然美;造型

中国传统茶具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拙朴到精巧、由混用到专用的过程。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茶具,古代又称“茶器”,同其他饮食器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据西汉辞赋家王褒的《憧约》讲到:“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史料记载。“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例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讲的:“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讲的:“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在宋代、元代和明代,“茶具”在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的“茶具”十分名贵。《宋史·礼志》记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北宋画家文同又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元代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从上面看出,无论是我国唐、宋的诗人,还是元、明时期的画家,在他们笔下,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自古以来就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人、茶灶、茶焙、茶瓯、茶坞、茶籝、茶笋、茶舍、茶鼎、煮茶。”茶具的选材广泛,金、木、竹、陶皆可取,这款“十件至乐茶具”组合(见图1)采用了紫砂材质 ,具有自然之美。

1 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的造型

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由一把茶壶、四只茶杯、四只茶碟和一把公道杯组成。这十件茶具全部选用黄龙山原矿泥料精制而成,基本采用了圆器造型,视觉效果统一。其中,茶壶采用全手工成型,成型工艺要求高,壶身呈高腰鼓状,环形把长挺括。整器的造型比例适宜,口盖紧密平整,壶流四方造型,弯曲圆润。这款茶壶通过线、面的处理,呈现出挺括利落的壶韵,公道杯的造型与茶壶的造型相仿,只有盖面上的差别,显示了整体的和谐统一,四只茶杯和四只茶碟均一色搭配,体现了髙度的和谐统一性。

2 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的自然美

紫砂“十件至乐茶具”的组合展示了髙度的整体性与和谐之美,也即艺术创作提倡的自然美。自然美是紫砂壶的制作法则。紫砂壶中的“花器”一类,就是利用雕塑技法仿自然界物象形态进行创新做出来的壶型。而茶具组合的出现,标志着紫砂器和传统文化整体和谐的接轨,达成对自然美法则的遵循——美,要像呼吸一样自然。紫砂“十件至乐茶具”不论是壶型的设计,还是在茶壶、茶杯、茶碟和公道杯的局部处理上,所采用了镂、堆、捏等手法,主次分明、宁简勿繁、夸张适度、疏中见密。观之,赏心悦目;用之,得心应手。

3 小 结

宜兴紫砂壶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在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出产的紫砂器,具有丰富的人文气息。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紫砂“十件至樂茶具”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独特的观赏性,尤其是组合形成的自然美予人持久的美好享受。

参 考 文 献

[1]王惟恒,强刚.茶文化与保健药茶[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晏世芳,王俊奇.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J].茶叶,1998(03):143-144.

猜你喜欢

自然美造型紫砂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