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十三五”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2017-05-30曹庆华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西一带一路建设

曹庆华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伟大号召。2013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12月29日,文化部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构建文化交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符合各国社会的根本利益,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广西实现中央提出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完成广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宏伟蓝图的实际行动。

一、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基础

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给广西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区域优势。广西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为“一带一路”做出新贡献的同时,“十二五”以来广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框架。新建博物馆153个,广西的博物馆达到225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079个,覆盖约50%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15138家,覆盖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新建乡镇无线发射台站479座,发放直播卫星户户通20万套。数字化改造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613座。到2015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74%和98.31%。

(二)文化產品生产精彩纷呈

推出壮剧《第一书记》等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到2015年底,摄制生产了电视剧20部674集、电影30部、电视动画片15部共199集。《阿佤山》等9部影视剧获国内外大奖。音乐剧《桂花雨》获“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碧海丝路》获文华奖,《侗族琵琶歌》等17个项目获国家级出版物大奖。有5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有15部影视剧获得国内外大奖。

(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

大力开展“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文化三下乡”“全民阅读”等惠民活动。2016年,开展惠民演出5300多场、服务观众500多万人次,全区驻场惠民演出2808场、观众353.9万人次。2016年广西免费开放博物馆和纪念馆112家,接待观众1830多万人次,举办展览社教活动2085场。每年放映农村电影超17.5万场。

(四)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广西现有文化市场经营机构8142个,列全国第13位;利润总额9.2亿元,列全国第18位,文化消费满意度分指数在全国排名前列。命名和培育38个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发展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60家。广西广电网络公司成功上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2015年,有数字影院总数151家、银幕465块,电影院线票房收入7.74亿元,广播电视经营创收42.06亿元,印刷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数字出版年总产值4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424.22亿元,占GDP比重2.52%。

(五)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

分别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自治区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和356处、1937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名镇7个、名村9个、历史街区1个,广西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26个,中国传统村落89个。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单,各有1项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有3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9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24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0名。有国家级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自治区级6个。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37个。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填补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广西的“非遗”项目“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扩展名录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广西世界非遗实现了“零”的突破。

(六)对外文化交流活跃

合作共建首尔、悉尼、曼谷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广西文化周、六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五届台湾广西图书展以及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等多个大型外宣活动。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版权贸易图书2600多种。广西电视台电视节目覆盖东盟、欧美等约30个国家和地区。专题片《海上新丝路》被国务院新闻办列入海外媒体供片工程。完成重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55个,来访29起380人次,出访98起1803人次。

(七)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完成全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保留事业体制9家、转制22家、划转69家、撤销17家。14个设区市和95个县(市、区)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基本完成全区乡镇广电网络整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市、县、乡镇、村广电网络五级贯通的省市区。组建一批广西文化企业集团。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广电网络从有线向WIFI延伸。3个设区市、4个县分别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

二、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环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深入凸现,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重塑经济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将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一场深刻变革。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着力点和基本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着眼于广西发展新篇章,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广西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了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奏响了广西民族文化改革创新发展进军号角。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东盟合作迈入“钻石十年”,广西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外交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承担更多使命、发挥更大作用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必将迎来文化加快发展和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但我区文化建设欠账太多,文化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维护广西边疆文化安全责任重大,推动广西文化繁荣兴盛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树立广西新形象,扩大广西文化影响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树立广西文化新形象。

(一)发展战略

1. 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经济、产业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内容,增加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力。

2. 改革创新战略。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办文化格局。

3. 科技提升战略。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和科技文化,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实施“互联网﹢文化”与“文化﹢其他行业”工程,促进文化加快发展。

4. 龙头带动战略。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加大对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老少边山穷”地区文化的扶持力度,带动文化区域协调发展。以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为龙头,以特色文化发展为抓手,带动文化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与资源整合,提升文化整体实力。

5. 特色品牌战略。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使广西文化在西部、在全国乃至东盟打出名号、创出品牌、闯出天地,形成广西特色文化品牌体系。

6. 人才强文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战略布局

要打破按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配置资源的现状,科学统筹全区文化发展规划布局。

南宁、柳州、桂林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准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打造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园区基地,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拓展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全区、辐射周边城市、影响东盟的区域文化中心和文化名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其他城市以及桂西资源富集区要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地区文化发展一体化,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品牌,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文化建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指标

要保证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高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提高文化建设在公共财政的支出比例。到2020年:

——全区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南宁、柳州、桂林、来宾市文化设施处于西部先进水平。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80%的行政村。

——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文献1册,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0%,人均书报刊用纸量达到240印张,版权登记数量70万件。实现公共图书馆所属行政区所辖人口数人均购书经费,自治区级图书馆不少于1元,市县两级图书馆不少于0.8元。

——力争实现全区人均每月观看电影、每季度看文艺演出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每半年参观文化展览均不少于1场(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覆盖5个设区市和10个县市区。

——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线上办理。力争建成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家文化企业上市,培育2个左右集聚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推出5台舞台剧目、5部影视剧、5部文学作品、5首优秀歌曲、5幅美术作品、5幅书法作品、5幅摄影作品和5种图书出版物等精品力作。

——力争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名录1项,新建博物馆5座,新设立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建成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

——举办国家级重大涉外文化活动2项以上,参与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家,扶持不少2家文化企业走向东盟。

——基本实现全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及社区数字化放映。力争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节目分别达到98%和99%。

——努力构建5个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培育5家学术理论核心期刊和5个重点社科学科研究基地,推出5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和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科专家。

四、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经过广西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建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立,保护传承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创新体系全面建立,文化精品力作不斷涌现;文化交流传播体系全面建立,舆论传播引导力显著提升;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广西文化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盟各国更具有影响力,把广西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主力省区的步伐加快,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1.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广西各族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加强网上理论宣传平台建设,组织编写党的十九大等通俗理论读物,打造理论学习品牌,构建自治区、市、县、乡镇、村社区等五级学习宣讲体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和广西精神,不断巩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广西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广西的区情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文化信息,深入发掘和宣传代表广西先进文化形象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人文景观、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 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深入开展“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活动,大力开展“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党、感恩父母、感恩家乡、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活动,在广西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4. 繁荣兴盛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广西民族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重点课题研究工程,研究广西现象、总结广西经验、培育广西智库、贡献广西智慧。推出一批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核心期刊和基地,重点建设中国—东盟智库学术研究和交流基地。实施打造八桂学者和优秀专家工程以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工程,构建理论成果报送、参考平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

(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增速。实施自治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建设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等广西重点文化设施。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社区书屋。全区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看2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外来工文化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

2.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加大对特定区域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开展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月月演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工程。每年送文化活动下乡:自治区本级1000场次,南宁、柳州、桂林市200场次,其他设区市150场次,县市区100场次。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每个市县创建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办好全民读书月活动。

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现代科技的应用步伐,加快农村和重要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关键装备、技术的升级,着力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和街道文化室服务能力。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村镇文化建设。

4. 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绩效考核办法。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文化资源,建立城区20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機构设置,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比例。鼓励和支持文化志愿服务和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建设。

5. 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行动,以群众为主体,把握村民文化需求,补齐文化短板,突出地域特色,开展分类施策,形成文化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互补充的扶贫格局。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振兴扶贫工程。编制1张全区文化精准扶贫地图,实现全区所有贫困村无遗漏,做到位置、资源、需求、进度等四标注。加大贫困村文化设备购置和重点向贫困村及贫困地区福利机构送文化活动力度,建设贫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 大力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艺术创新。深入发掘整理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优势资源,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大力繁荣舞台艺术和影视剧、影视动画片、纪录片等,重点推出一批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原创性文艺精品力作。实施广西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定期举办“广西作家”“广西题材”和全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表彰活动,推动形成广西作家群体。有效整合全区创作资源,培育推出一批老中青文艺创作、演艺骨干,进一步打造漓江画派、文学桂军等一批特色文艺名号。重点扶持一度创作和三度市场培育。加大对优秀剧节目创作和重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投入,建立健全扶持精品文艺配套政策。

2. 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举办广西网络文学大赛等举措,不断推出原创网络文学精品力作。实施重点网站建设工程,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支持广西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构建一批具有广西民族特色、较强竞争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品牌。实施网络环境净化工程,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健全和完善网络发言制度,依法打击惩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制建设,构建网络诚信体系,构建可管可控、双向交互、绿色安全的播控平台,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3. 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把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满意作为评价文化产品的最高标准,把专家评价、群众评价、领导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鼓励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公共文化场所开辟专门阵地,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批评。建立文艺精品工程立项、招标、签约制度和专业文艺评选、创作骨干津贴制度以及文化生产论证体系、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四)坚持政策引领、项目带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文化消费,提升广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1.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文化”,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大产业创新力度,重点开发广西的壮锦、绣球、坭兴陶、芒编、画扇、珍珠、贝雕、铜鼓、农民画、宝石加工、红木艺术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重点发展演艺娱乐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建设,加快建设桂东北山水文化等8个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传媒出版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加强自治区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建设,培育和推出一批优秀影视剧、品牌节目栏目、知名频率频道以及有影响力的知名制作机构。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积极发展会展节庆业,打造中国—东盟南宁会展经济核心区,重点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节庆会展品牌。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支持以非遗保护开发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

2.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区域文化发展的统筹,要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群和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要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以大桂林为新的文化产业增长带,形成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大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和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乡镇、村寨,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南宁要依托首府优势,大力发展商务会展节庆业、现代传媒业、印刷发行业。柳州要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老工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业等,推动文化与工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融合。桂林要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娱乐业的结合。北海、钦州、防城港要大力发展滨海文化旅游、港口文化业和文化休闲业。百色、河池、来宾要依托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其他市、县也要分别与各自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深度开发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休闲产业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区红色旅游人数突破3500万人次。

3. 健全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业,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培育一批中介机构和投融资平台,重点发展文化中介服务。加快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区文化行业协会。

4. 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引导和支持兴建多层次群众文化消费场所,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文化消费的优惠制度、补贴制度。通过艺术节、文化周、文化月、电影周、读书节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惠民性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演艺影视、图书书画、旅游休闲等文化消费,着力提高全区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努力打造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费集聚区和示范区。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建设,建设广西网上影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网络等。

(五)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立健全法制保障机制,形成保护共识

1.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基本建立起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信息化程度高、共享性强的文物保护利用展示体系。建立广西文物数据库,编制广西珍贵文物名录和广西文物集成大观。加快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巖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加大兴安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南侗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对广西民族文化遗址、重大历史事件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等的保护利用。加快发展民办博物馆。到2020年,在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考古大奖、全国十大陈列精品等博物馆大奖上有新突破。

2. 加强非遗保护利用。全面构建非遗保护展示体系。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传承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信息库和补贴、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非遗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健全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非遗传承机制。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编制广西非遗集成大观和全区各级分布图集。建设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弘扬广西传统优秀地方戏曲,实施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到2020年,实现广西由文化遗产大区向文化遗产强区的跨越。

3.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古籍普查登记和整理出版,建立自治区级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民族古籍分类定级管理。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强强联合机制,做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制定自治区古籍再生性保护规划,广西珍贵民族古籍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建设自治区古籍收藏保护专门藏馆1个,完成广西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编纂,古籍收藏保护环境设施修缮率达到90%以上,基本构建完备的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体系。

(六)构建先进的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传播交流途径和载体,提高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

1. 加强文化传播阵地建设。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大力拓展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做强做大面向国际国内的传播通道,构建国内一流、海内外知名的传媒新高地。重点扶持自治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品牌出版社和知名新闻网站,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传媒集团。重点支持自治区重点新闻出版传媒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自治区主流媒体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名牌节目、栏目和频率、频道,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传媒。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IP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做强做大广西广播电视台网站、北部湾在线网站,筹建广西文化网。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广西应急广播电视体系。加强文化传播国际传输能力建设,打造北部湾之声和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自治区主流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资源。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丰富新闻发布内容。重视中央和境外驻桂媒体作用,展示广西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3. 扩大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共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对外特别是对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好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行动计划,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东盟国家中国图书展销会,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信息网等专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央地合作机制,不断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办好对台湾广西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基地。建立对外文化交流信息库,设立广西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专业咨询委员会。

4. 扩大文化对外贸易合作。瞄准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文化市场,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每年选择1—2个主要外资来源国、旅游客源国举办广西文化节活动,实施广西文化产品海外推广计划。深入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境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兴建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境外商业演出、图书展、影视展、文化遗产展等,扩大广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

(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海洋文化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广西参加“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能力

要积极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大力发展广西海洋文化。要围绕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国家海洋发展规划》,发挥广西滨海文化的资源优势,根据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的功能定位,借鉴吸收深圳、大连等滨海城市较为成熟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海港、滨海文化建设,打造独具广西北部湾特色优势的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定期举办北海国际珍珠文化艺术节、钦州国际海豚节、东兴京族唱哈节、中越边境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各种类型的海洋文化节,建设钦州坭兴陶文化城、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东盟海洋文化博物馆等设施,创作和推广《碧海丝路》等剧节目。以北海滨海度假旅游文化、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和跨境旅游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广西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和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学艺术的研究。加快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群建设,培育广西海洋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创新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内涵和业态,增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文化建设组织领导工程,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现实和历史的高度上,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要巩固自治区文化先进市、县的评选成果,定期开展评选、复查并建立退出机制。要研究制定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区实行年度专项考评考核。各级人大、政协要大力支持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推动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纳入政府常规统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将文化建设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内容,提高领导干部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实施文化改革创新融合工程,聚集文化发展动力

1. 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文化安全工程,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评估考评机制。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

2. 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强化文化生产建设成本核算,强化投入产出意识,大力推动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加快文化传播新载体建设,促进传统文化行业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文化服务空间。

3. 加快“文化+”发展。加强“文化+”顶层设计,树立“文化+”的发展理念,创新“文化+”的发展思维,健全“文化+”的发展机制,营造“文化+”的发展环境,推动“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与经济、与相关产业、与相关行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力。实施广西文化大数据项目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业态,重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现代旅游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实施建立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工程,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1. 造就高端和专业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名家资助、领军文化人才开发、青年文化英才培养、海外文化人才引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计划。加强广西文化产业、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才小高地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和以德为重的用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打造八桂文化名家,实施“传帮带”工程,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人才梯队。

2.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提高“三区”文化工作者素养。配好配齐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完善基层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培训体系,每五年将全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及其专业人员轮训一遍。

3. 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广西文化发展贡献奖,评选广西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志愿服务表彰机制。

(四)实施制度保障工程,提供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定力

1. 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长效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要支持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把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改革推行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逐步实行按项目拨款或以奖代拨。

2. 加强金融对文化企业的服务。促进文化和资本市场全面对接,构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文化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借助银行间市场融资的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引导区内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小企业金融债,不断扩大直接融資比重。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有效分散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风险。

3. 加强广西地方性文化法治建设。积极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落实,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公共视听节目管理以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农家书屋等领域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制定广西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文化法制宣传教育。

六、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新部署,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要更加自觉主动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必须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创造,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化新辉煌,开创广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峰。

猜你喜欢

广西一带一路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