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的发展研究
2017-05-30李芒乔侨等
李芒 乔侨等
摘要:交互式媒体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但是,如何将其与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依然是一个真问题。然而,人们对它的研究却逐步进入了低潮期。该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交互式媒体的教学作用以及应用策略,从交互式媒体的典型代表——交互式电子白板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提炼,借鉴先进实践与科学理论,并对大量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目前中小学教师在使用交互式媒体时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和使用策略。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交互式教学媒体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变消极为积极应用、从操作互动向深层互动发展、研究与学习工具、系统性应用视角、“互联网+”应用等五大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交互式媒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5年3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首次在国内推出“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etive Whiteboard,IWB)及其应用”研究课题,IWB自此在国内迈入了“概念推广阶段”。十多年前,IWB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引入我国教育领域,人们最初关注的是其物理特性,即如何操作IWB、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在教学领域中应用一项新技术,必然会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人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随后,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使用IWB增进教学的交互性和有效性方面,从最初对其基本预设功能的使用转变为对高级功能的使用以及资源库的开发,致力于开发IWB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十多年来,IWB在技术功能层面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从传统白板发展至如今的“集成多项技术、整合多种资源、创设良好交互情境”的交互式媒体,为IWB的教学应用与研究开辟了一片宽广的试验田。
二、近十年國内外IWB教学应用研究状态分析
通过以“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学习”为关键词对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共获取2006年至2015年关于国内外IWB教学应用的文献246篇,其中国内138篇,以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国家为主的国外论文108篇。国外关于IWB教学应用的研究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呈相对平缓的发展状态;2010年间,国外的研究热度达到最高峰,文献量达到28篇;2011年至2015年间,研究热度逐渐下降,2015年共有4篇相关文献。国内对于IWB教学应用的研究在2006年至2011年期间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在2009、2010、2011三年中达到研究高峰期,每年文献量均超过20篇;2011年以后,研究热度逐渐下降;2014年间,研究呈回温状态,该年间文献量超过10篇,之后研究热度继续下降;2015年间,研究热度达到最低,该年间有6篇文献。从研究内容层面看,国内外对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学科差异的通用性教学策略、基于学科的交互式媒体应用策略、以及基于交互式媒体预设功能的应用等方面。
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IWB教学应用研究的力度逐步减弱。原因之一是IWB在课堂中已相对普及,成为很多教师日常的教学工具,似乎已经运用自如而无何问题了;另一个原因是IWB的教学应用研究进入了瓶颈期。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IWB却没有达到“最佳”的运用水平,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融合问题。在很多方面,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停滞、倒退的现象。其实,出现所提问题也是在所难免,不断有新教师入行,不断有新理念出现,不断有新教学设想,不断有新的教学需求,不断有新功能产生,会对IWB的应用提出新挑战。笔者认为,面对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需要秉承“日常之中才真正充满着风险”的理念,必须进行长期、持续、全面、彻底的融合研究。研究者需要具备跑马拉松的耐久力,做眼科手术的专注力,抱持不思炒作的平常心,切实关注平凡的日常教学活动。世界上不存在过时的、落后的教学媒体,每一种教学媒体的功能都存在着无穷的教学潜能,即便是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普通黑板,在教学策略方面也还有不断挖潜的可能空间,切不可“狗熊掰棒子”,捡一个,便扔一个。但十分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作“狗熊”已经成为了常态。追风、应景式思维方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文化,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冲破IWB教学应用研究的瓶颈期,继续深入挖掘应用IWB的教学策略,让交互式媒体的教学作用发扬光大。
三、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的演变趋势
在众多教学案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应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教学时,受到以往使用普通黑板的思维定势影响,依然被禁锢在单向直观演示的范围之内,大多仅为教师一方使用,仅关注师生与交互式媒体的互动,所发挥的作用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的追求之中。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将交互式媒体作为引出人人互动的桥梁,也没有更好地利用交互式媒体展开师生的教学活动。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反思,研究使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教学的策略,也是朝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发展的。
(一)变消极为积极应用的策略
笔者曾大量观摩“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发现部分教师明显表现出消极应用交互式媒体的倾向,更有“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现象。因此,他们对交互式媒体的使用比较生硬、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明明可以利用黑板板书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却要在IWB中添加新页来书写,书写速度相比黑板板书明显缓慢、字迹相比黑板板书也很不美观,而写完后也不做任何保存或重播的工作,这种IWB表现式应用不仅对课堂有效教学时间造成了浪费,也对学生的课堂体验浩成干扰。
总体而言,目前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呈现出两个极端。有些教师过度夸大交互式媒体的作用,课上所有教学内容都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种形式通过交互式媒体呈现,所有教学活动无论简单与复杂均通过交互式媒体发动,有的教学活动明显与教学内容甚至教学目标无关;另外有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增加教学设计的工作量,仅仅将交互式媒体作为替代PPT的新舞台。很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是错误的。前者对于交互式媒体的错误应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负荷,也会使学生很难抓住重点,所谓多则惑,少则得。后者对于交互式媒体的“非交互式”应用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需要广大教师做出不懈努力。
首先,教师应该调整教学心态。在课堂中引入一种新媒体必然会对教师已有的教学教法产生一定影响,会影响到教师的心态。如果教师对于新媒体的操作不当、使用效果不佳,还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应该以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接受交互式媒体。这样,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用它。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体验,积极观摩使用交互式媒体教学的优秀案例,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交互式媒体。
其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交互式媒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交互式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舞台上的一个配角,而主体和主导依然是学生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从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出发,而不能本末倒置地用工具找问题。锤子理论是假如你手里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的眼里看到的东西,几乎都是钉子,或者说你看到的东西,你希望都是钉子,然后用你的錘子去敲一敲。切忌过度利用教学媒体,使作为物的教学媒体挤压人的活动,也要避免流于形式的浅层应用。信息量的大小不是评判课堂是否有效率的标准,重点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地接受、能否真正地消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堆砌的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应该用出“灵气”来。
(二)在操作互动的基础上发展高层次互动
Carey Jewitt等学者认为,交互式媒体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有三种互动类型:技术性互动——关注与交互式媒体的技术工具进行互动;物理性互动——关注让学生在交互式媒体前操纵交互功能;概念性互动——关注与课程的概念与观点进行互动,并能够进行探索与构建。我国有学者提出了操作互动、人际互动与认知互动等三种交互类型。其中,操作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对交互式媒体进行操作;人际互动即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以及非言语交流;认知互动即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建构。
按照人类思维的深度类型分析,比起技术性互动、物理性互动而言,概念性互动属于深层次互动;比起操作互动而言,人际互动和认知互动属于深层次互动。从教学效果的视角出发,使用交互式媒体的核心目的是追求深层次互动,解决具有一定解决难度的教学问题,实现深度效果。然而,笔者从多个教学案例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交互式媒体时,多停留在操作互动层次,比如教师操作IWB使用最多的就是IWB的注释功能,也就是在PPT上写写画画;而学生操作IWB时更多的也只是在白板上拖拽或书写。国外有研究者指出,此种类型的互动或许会导致有效教学互动的减少。因此,基于交互式媒体的互动不能只局限于最基本的操作互动,而应该在其基础之上发展高层次互动,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那么,如何实现高层次互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注重教学演示文本的设计
Carey Jewitt等学者基于三个IWB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教学演示文本的设计要注重多模态、节奏性以及互动性。多模态是指利用多种信息元素呈现同一个概念,如动态图像、色彩、数字、图表等等。讨论一个概念时,应使这个概念“动”起来、“活”起来,可以通过画出它来使它具象化,也可以画出它的不同方面以增进理解。图像以及动态展示可以使概念尤其是复杂概念,更容易被领会、分享、讨论以及理解。节奏性是指教师应及时调节整节课的节奏,应尽量与学生整体接受知识的速度保持一致。教师切忌幻灯片页数过多,整节课都在赶着播放幻灯片。教师在授课时,应保证对交互式媒体的流畅性操作,对相关资料的加载以及不同资料之间、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顺畅切换。互动性是指教学演示文本需要具有一定的可互动性,演示文本可以新的方式进行注释、操作或者集体讨论,而非死气沉沉地呈现于屏幕之上。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协作建构以及对建构过程的理解,而非以展示正确答案为目的。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经过课上讨论以及学生参与而得出,也就是说,要给师生提供共同创造演示文本的机会。
2.挖掘交互式媒体的高级功能
目前,国内课堂中对交互式媒体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常用的基础功能上,比如批注、遮罩、拖拽、隐藏、显示、聚光灯等功能。Linda Hargreaves等学者认为,让学生操作交互式媒体,使用书写、绘图、拖拽等功能,仅仅是让学生与交互式媒体进行互动,而非与教师所教授内容进行互动,这是一种典型的表层互动。为了达到深层互动,教师首先应减少拖拽、隐藏、显示等基础功能的无效使用,而应挖掘这些基础功能的高级、创新的使用方式,利用这些基础功能来为知识的呈现、概念的解释提供技术支持,将隐性的认知过程显性化。例如,利用遮罩功能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利用隐藏、显示功能展示概念的思维发展路径,利用拖拽功能实现知识点的配对,等等。另外,教师还需要探索、挖掘交互式媒体高级功能的使用,比如基于IWB的教学过程记录与分析功能等。
3.追求促发深度学习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将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的作用仅仅定位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提供直观性支持等浅层目标上,而严重忽视使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是指批判性地研究新现象与新想法,并将研究结果与已有认知结构相关联,在各种想法之间建立多元联系。深度学习应该是产生热思维的学习,是真正实施问题解决的学习。”传统课堂是一种“接力问答式”课堂,教师借助于“问答”的形式逐步呈现并展开教学过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中思考”与“听中接受”,而这种师生之间的“接力式”问答其实只是让教室中弥漫着“学习的元素”而已,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发展,产生了深度学习?答案是未必。国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师问生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会导致回答问题的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其他学生都可能成为旁观者。目前,大部分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沦落为另一种形式的“接力问答式”教学,教师将问题呈现在交互式媒体上,让学生操作交互式媒体进行作答,关注点过度地集中于交互式媒体之上,使得其他学生以旁观者姿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这样的授课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地产生了学习。长期让学生仅仅接受学习信息、理解学习信息,会产生一种危险性,也就是学生习惯于轻松地接受信息,不用太费力地掌握内容,而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与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出让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利用媒体交互性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发学生实施深度学习。
(三)实现向教师的教学研究工具以及学生的学习工具的双向转变
交互式媒体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了多年,但是传统的课堂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基于笔者对于参赛课例的观察,绝大部分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发现有学生主动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的情况。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有的课堂使用信息技术灌输。从课例中可以观察到,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着课桌就坐,改变了传统“秧苗式”的座位排布方式,但是否真正产生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是值得怀疑的。而教师对于交互式媒体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打着“交互式”的旗子,进行着灌输知识的活动。
纵观当前中小学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实践,交互式媒体大都被用作教师的教学展示工具,而交互式媒体作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实现向教师的教学研究工具转变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教学研究的基点是问题,而问题的来源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对其展开研究以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交互式媒体的记录存储功能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便利。例如,IWB与计算机相连接,可以利用照相、存储等功能将师生在IWB上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保存师生在课堂“即兴表演”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也对于课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大有裨益。此外,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交互式媒体,还应该在课前的备课环节、课后的反思环节以及教师之间研讨交流时使用交互式媒体,将交互式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工具予以使用,比如,可以在教师的办公室配备一块IWB。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操作交互式媒体,才能使教师更得心应手地应用它进行教学,从而增强教师的使用意愿、改善交互式媒体的应用效果。
2.实现向学生的学习工具转变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掌握着交互式媒体的使用权。在笔者所考察的历史学科教学案例中,多个案例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将大量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IWB上,并让学生齐声朗读。这样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对交互式媒体的资源浪费,同时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Knight P等指出,IWB不一定能够给课堂带来理想的互动效果,相反,很有可能会强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转换思路,加强从教具到学具、从教师用到学生用的教学研究,将交互式媒体的使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对学生使用交互式媒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交互式媒体的操作当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其他人操作,才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学生使用交互式媒体,可以是个体探究學习的形式、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或者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要做到学生使用交互式媒体之实。
(四)从单一的应用视角向系统的应用视角转变
基于对国内外近十年相关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研究往往局限于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之中,而不同学科教师在使用时往往也只是利用其相同的基础功能,应用视角过于单一。若希望走出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的高原期,使交互式教学媒体焕发新生,在应用理念方面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全面探索交互式媒体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应用策略。
1.不同环境中的全景化应用
国内绝大部分的交互式媒体是配备在教室中,一般只有正式上课时才会使用,课后很少开机。其实,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学习,在课间与同学的讨论中、在校内活动场所进行活动时,甚至在食堂就餐时,都有可能发生学习。而在这些教室之外的环境中,可以利用交互式媒体创设一个促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例如,可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或者教学楼内的公共活动区域安装IWB,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自由使用IWB。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利用IWB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实现小组协作学习;学生个体也可以借助于IWB所提供的多种学习工具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研究交互式媒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全景化应用,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操作交互式媒体的机会。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操作交互式媒体,而全景化应用可以使学生能够相对平等地获得使用交互式媒体的机会,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不同学科中的定制化应用
国内有研究指出,目前IWB主要被用于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中,而在音乐、美术等其它科目中则使用相对较少。也有研究者指出,IWB在数学等学科中的应用比较丰富多样,而在语文等社科类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因此,交互式媒体在不同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独特性很值得挖掘,在不同学科中的定制化应用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索。首先,需要拓宽交互式媒体的学科应用面,不仅在主干学科中应用,在其它学科中也应适时应用,提升全学科的课堂信息化水平;其次,通过观看不同学科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同样的功能在不同学科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用途也各有不同。教师可以探索相同资源、相同功能在不同学科中的差异化应用,创造性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总结出一套本学科的交互式媒体应用策略。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科专有的软硬件资源,与交互式媒体进行更好的整合。另外,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使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总结归纳出本学科的特殊需求,以供交互式媒体开发人员进一步研发学科定制化的功能或工具。最后,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与技术专家需要通力合作,系统地对交互式媒体应用于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为教师开辟出完整、创新、多维度、多层次的交互式媒体应用空间。
3.不同年级中的均衡化应用
目前,交互式媒体在不同年级中的应用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势态。国内有研究者指出,IWB的应用普及面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骤减,这种现象在小学并不明显,在中学却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教师面临升学率的压力,在初三、高三这样的关键时期,教师选择了相对可靠的传统教学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应试成绩,比如题海战术等,而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利用交互式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这也反映出不少学校只是将交互式媒体作为课堂信息化的“标识”,而非将其视为日常教学工具,也反映出教师对于交互式媒体仍然缺乏信任感。国外已有研究证明,IWB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使用所创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尝试在初三、高三等年级使用IWB,促进交互式媒体在不同年级中的均衡化使用。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管理者的观念如果不能够转变,教师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其次,地方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高年级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进行案例研究,考察高年级的实际教学需求,开展教学实验,总结出一整套有效的实际应用方法;最后,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通过交互式媒体的教学应用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一般而言,学生具有“素质好,不怕考”的特征。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就会随之提升。
(五)探索“互联网+”的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
“互联网+”交互式媒体还包括在交互式媒体的应用过程中贯彻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理念,将交互式媒体与其它技术媒体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高效、生动的课堂生态环境。“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鼓励教师将线上线下进行深度融合。在中小学教育中,交互式媒体是实现中小学课堂与互联网相连接的重要人口,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形成“互联网+”交互式媒體的创新应用模式。
“互联网+”交互式媒体即交互式媒体与互联网的嫁接,充分利用互联网连接各种教学资源,为交互式媒体建立一个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通过交互式媒体所获取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来充实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库。面对如此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师生应该共同筛除无效信息,选出有效资源,让学生通过交互式媒体与课堂外的资源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交互式媒体与远程的学习者、优秀教师和领域专家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目前,可以将交互式媒体与学生的自带设备(BYOD)相连接,如与iPad连接、与手机连接,学生便可以通过人手一台的iPad或手机对交互式媒体进行操作,真正做到整个课堂的全员参与;另外,可将交互式媒体与可穿戴设备连接、与虚拟现实技术连接,充分发挥可穿戴设备的物理交互功能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官交互功能,与交互式媒体的高层次认知交互功能相融合,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后,交互式媒体与网络连接是实现资源共享、方法策略共享的核心环节。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很好地使用互联网资源。
四、结束语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及对教学案例的观察,本研究提出了五项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以此触发教师的教学智慧。IWB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加强探索,而不是在短暂的“兴旺”之后就立即走向衰落,延续着教学媒体应用的“宿命”。笔者认为,教学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媒体只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使用的一座桥梁。使用交互式媒体是为了解决没有交互式媒体时不能解决的教学问题。可以说,手段一旦成为目的,本末就会倒置,本不立,则道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