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7-05-30马池珠魏拥军等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

马池珠 魏拥军等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元素。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课题组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从确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完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改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革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最后,该研究将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各师范类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等多方面部有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师范生综合职业素质,自2000年以来我国多数师范院校就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近20年过去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探寻优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和策略,并进行了实施效果测试。

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被试选择

课题组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参考大量同类的调查问卷,分别编制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四份问卷。所有问卷均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下发,以期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客观,问卷题目内容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另附有部分开放性题目。五份调查问卷均在2012年底进行了试测和修改,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考虑到学科多样性以及性别的均衡性,2013-2015年分阶段实施了这几项调查。

所选择的被试为山东省内几所师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等)的部分师生和不同地市中小学校的部分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调查了各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共150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烟台三中、烟台一中、聊城一中、济宁一中、青岛一中的任课教师,其中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体育、计算机、心理等12个学科的教师,共200人,这些被调查者均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发现自己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的调查对象为各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生,涵盖了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美术、体育等10个专业,共850人,这些师范生已经上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有了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

在本次调查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共发放850份,回收问卷850份,其中有效问卷804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共发放850份,回收问卷850份,其中有效问卷823份。问卷的有效率均符合调查研究的要求。问卷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授课班级的规模和课时安排比例

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集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采用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授课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授课规模比较大,一般由同一学院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也有的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堂,甚至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堂。班级的规模越大,其授课效果和实验实践效果就越差。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多,知识繁杂,从调查的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时安排情况看,大部分是36-54课时,课堂面授课时与实验实践课时安排比例为1:1,有的学校甚至为2:1乃至于3:1,过多的课堂讲授以及过少的实验实践课时安排严重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

(2)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86.18%的被调查的各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任课教师和学生认为现在的公共课授课模式无法满足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但是,落后的实验实践设备,导致了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大部分的课时仍采用传统课堂面授模式,导致师范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针对公共课的考核方式均采用期末正规理论考试,而学习公共课的师范生大多采用考前突击的方式去应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客观的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3)學生对公共课的意识与态度

关于教育技术重要与否的态度问题,44.39%的师范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5.42%的师范生选择了重要。说明师范生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而在回答“您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感兴趣吗?”这一问题时,高达41.45%的师范生选择了一般,这说明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师范生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需求,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势在必行。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必要组成部分”这一问题,共有92.85%的教师选择了认同和极为认同,7.14%的教师选择了一般,没有教师选择不认同;在回答“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否可以优化教学”这一问题时,90.47%的教师选择了认同和极为认同,4.76%的教师选择了一般,仅有4.76%的教师选择了不认同和极不认同。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已在教师群体中达成共识。

(2)中小学教师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分析

在问卷给出的一些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中,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了解程度超过50%的仅仅有三个常见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而其他常见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如“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教育传播理论”等在中小学教师中的了解程度不到50%,而一些常见的理论如“教学处理理论”“肯普模型”等在中小学教师中的了解程度不足5%。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欠缺。

调查数据还显示,虽然中小学教师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理解还不够深入,但对于一些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教师的了解掌握程度比较高,如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教师高达92.86%,教师对“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78.57%,而一些不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的了解程度则不甚乐观,如“质的研究方法”了解程度不到20%,“人种志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及5%。

(3)中小学教师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分析

信息素养是学习者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指对信息的检索、处理与评价。调查发现,在回答“您是否能快速地搜索到所需的信息?”这一问题时,14.29%的教师选择了可以迅速找到,69.05%的教师选择了可以找到,4.76%的教师选择了可以找到但速度很慢,还有11.90%的教师选择了有时可以找到。由以上数据可知,过半数的教师能够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搜索速度不尽如人意,说明教师的信息检索能力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在回答随后的问题“您是否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69.05%的教师选择了基本可以,28.57%的教师选择了能够加工处理一些,还有2.38%的教师选择了不太熟练,而选择非常熟练的教师为0。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不够自信,他们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回答“您是否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教学媒体?”这一问题时,76.91%的教师选择了基本可以,而其他23.81%的教师选择了有时可以或偶尔可以;对于“您是否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这一问题,42.86%的教师选择了基本可以,而其他57.14%的教师选择了有时可以或偶尔可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以及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发教学资源上,掌握程度不够,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中小学教师在回答“在以下教学系统设计方法中,您掌握了哪些”这一问题时,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各个基本环节掌握程度不一一相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这一环节的掌握程度最高,为92.86%,而其他环节的掌握程度则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这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3.“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态度和意识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师范生认为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10.93%的师范生认为其重要程度“一般”,1.93%的师范生认为其不太重要,该问题选项按照5级量表进行设置,依照认同度的高低依次赋值为5、4、3、2、1,本题平均分为4.28,达到了“基本同意”水平;91.55%的师范生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6.79%的师范生认为其“一般”,1.65%的师范生认为其不太重要,本题平均分为4.42,达到了“基本同意”水平。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关于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与态度已达到《标准》的要求。

(2)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调查

a.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

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方面,情况不容乐观。均值均处于3-3.6之间,意味着学生对这些最基础的理论的掌握程度仅仅达到“一般”水平,师范生在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方面亟待加强。

b.师范生对常用教学软件的掌握程度

在一些教学软件的掌握上,师范生对于WORD、EXCEL、PPT这些常用的办公软件掌握较好,均值都在3.7以上,达到了相对熟练的水平,而对于操作更复杂、使用频率较少的DREAMWAVER、PHOTOSHOPF以及PREMIERE這些软件,师范生普遍掌握的不好,均值仅仅达到一般水平,师范生关于这方面的技能有待加强。

c.师范生对常用教育教学设备的掌握情况

在一些常用的教学设备的掌握上,如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均值处73.1-3.5之间,说明师范生对这些常用教学设备的掌握仅仅处于一般水平,师范生在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强。

(3)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应用与创新调查

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创新情况上,如“您在教育实习是否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原则进行过本学科的教学设计”这一问题,选择0次的师范生竟高达31.54%,选择1次的师范生有23.24%,选择2次的师范生有17.71%,进行教学设计3次或以上的师范生占所有师范生的27.51%,本题的平均分为2.54。“您在教育实习中是否曾利用教育技术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过支持与管理”这一问题,34.22%的师范生选择了0次,29.59%的师范生选择了1次,18.24%的师范生选择了2次,17.95%的师范生选择了3次或以上,本题平均分为2.16。师范生在回答“您在教育实习中是否曾进行过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这一问题时,高达41.36%的师范生选择了0次,24.32%的师范生选择了1次,16.55%的师范生选择了2次,17.76%的师范生选择了3次或以上,本题平均分为2.11。师范生在回答“您在教育实习中是否曾利用教育技术与他人进行过协作交流与合作”这一问题时,31.29%的师范生选择了0次,29.27%的师范生选择了1次,15.40%的师范生选择了2次,24.04%的师范生选择了3次或以上,本题平均分为2.24。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与创新水平较低,尚未达到一般水平。

(4)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回答关于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方面问题时,70.07%的师范生能够在教育实习或实践中使不同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而9.11%的师范生选择了“否”,还有20.82%的师范生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不清楚;师范生在回答“您在教育实习或实践中是否能使不同学生均能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时,68.3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10.54%的师范生选择了“否”,仍然有21.14%的师范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在回答“您在教育实习或实践中是否能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这一问题时,76.25%的师范生选择了“是”,7.11%的师范生选择了“否”,16.64%的师范生选择了“不清楚”;在回答“您在教育实习或实践中是否能注重与技术相关的版权、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的教育”这一问题时,61.25%的师范生选择了“是”,14.13%的师范生选择了“否”,24.62%的师范生选择了“不清楚”。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能够在教学中承担起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但仍有一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单一等等。课题组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生所要求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不是单靠开设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为了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及存在缺陷,本研究提出了新型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包括确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完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改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革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方式等四部分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一)确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对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培养策略的构建与实施起着导向、调控与评价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对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行了解读和深度剖析。《标准》规定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所要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后,大多会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同样适用于正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也就是对师范生需要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规范,这是笔者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依据。

除了在《标准》的理论指导下,要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还需要掌握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在本文第二部分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对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做指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已经经过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上还有很多不足,这也为我们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两个依据的基础上,课题组确定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1)基本信息素养;(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3)教育技术创新研究能力;(4)社会责任担当。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如图2所示。

(二)完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

在充分吸收师范院校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原有内容基础上,本研究对培养内容的模块进行了调整,实现以公共课教学为基础,以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内容,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

1.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

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时,本研究依据所設计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内容模块,并改进了教学方法。新的课程内容模块和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本研究所设计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分为两条路径进行:一条着重于教与学的过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注重师范生对于教与学的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另一条以教与学的资源为线索,以教学资源和媒体为核心,注重师范生的教学媒体的运用技能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两部分的课程内容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穿插、相互关联交织着进行。师范生在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之后,进行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使师范生在经过了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将零散的知识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有机结合为统一的整体,进而内化形成个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本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1)教与学的过程模块,主要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包括教育技术的相关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等内容;(2)教与学的资源模块,该模块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相关内容,以及师范生的教学辅助技能(如网络技术及教育应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与应用)的培养;(3)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块,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对师范生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形成初步的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通过三个课程内容模块立体交叉、内容互补、分层次地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使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续,特长得以培养,提高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有望解决当前教与学之间的供求矛盾。

在向师范生传授教育技术知识、理论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不仅向师范生传递教育技术理论及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师范生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案例,使师范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

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有的是培养师范生形成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有的是使师范生形成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有的是培养师范生进行教学的相关辅助技能、有的则是培养师范生综合的教学技能,而有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师范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有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师范生知识的认知培养、有的则侧重于师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导向为主的主题探究学习、伙伴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也应灵活运用。

2.增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实践训练环节

师范生在一体化的培养环境中,经过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上机实践课的学习,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增设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实践训练环节,将师范生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投入到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训练,使其得到强化,进而整合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我们增设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实践训练包括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前的仿真教育实习。

(1)改革微格教学模式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师范生毕业前安排了微格教学训练,但是由于设备的老化和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微格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应有作用。本研究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调整。

首先,增加设备、创设信息化微格教学环境。在传统的微格教室中增设现代多媒体网络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重构微格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微格教学的实施。传统的微格教学仅对师范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评价,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传统的微格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真正开展信息化微格教学,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实践。

(2)完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恰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環节,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增设仿真教学实习,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师范生初到实习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任务,往往不能马上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化,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而宝贵的实习时间稍纵即逝,这就造成了师范生无法充分利用教育实习来锻炼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虑到这一现状,笔者在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设计时,在师范生大一到大三的学习期间增设仿真教学实习,模拟实习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让师范生投身于其中,进行教学实践,提前进入实习的状态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其次,将教育实习纳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本研究前期调查发现,在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然而,学校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就已经学完,师范生还需要等到大四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才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中间的断层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养成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将其纳入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来,充分依托全省各地中小学所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的硬件条件和优良的信息化环境设施,使师范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各种教学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将来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建立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学习共同体。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是师范生在实习学校进行教育实习的指导者,是师范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动者,可以说,有效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关系到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成效,进而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改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

完善的培养内容需要采用一定的培养策略去实现,而课堂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1.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使师范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有效的对话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提供支持平台,教师在指导师范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时,要摒弃“闭门造车”的现象。有效的对话不同于普通的闲谈,而是对话的双方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真知灼见问的碰撞,是思想与思想问火花的碰撞,对话的双方可能是小组的学习者,也可能是教师与师范生。有效的对话有利于师生、生生问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快速养成。

2.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由具体活动任务和明确的目标组成,教师是有效活动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师范生则是教师创设的活动的体验者和参与者。教师创设的符合师范生技能发展水平的有效活动,符合师范生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通过活动对学习对象进行操作、加工、体验和变革,能够在快乐的体验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师范生通过积极的主动和创造,在有效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

此外,有效的活动具有“双向性”,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经过师范生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师范生通过活动可以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或教育技术能力外化为态度或技能从而影响学习对象,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再度养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控制活动的学习要素、活动方式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体验,进而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建构。

3.培养过程要设置有效的任务

有效任务的设置要求教师对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采取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置行之有效的任务。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了解师范生的现有能力水平,设置可操作性较强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人,并提供分层次的有效任务,包括基础性任务、发展性任务以及提高性任务。

在进行培养策略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独立于其所属学科之外,使他们在经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时就形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自己的课程的意识;还要加强与其他师范类课程的整合,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独立于整个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之外。

(四)革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方式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标准》,本研究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划分为四个部分: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态度与意识的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评价和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的评价。

(1)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态度与意识的评价。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与学生来说,没有分数的压力,但是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内容,该项评价通过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和期末笔试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客观、准确的描述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理论。

对师范生教学设备、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采取现场操作设备和完成给定任务两种评价方式。为了促使师范生能够更好的反思自己的学习,在评价过程中,让学习者、学习同伴和教师全部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现场评价以及任务作品评价。

(3)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评价。这一能力是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要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要考查内容,可以通过微格教学进行评价。同样,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在评价过程中,让学习者、学习同伴和教师全部参与进来。

(4)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的评价。主要是对师范生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层面进行评价,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的方式对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进行调查,向学生共享评价结果。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强调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学习评价由原本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转化,加强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動,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师范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互评的交互评价制度。

(1)基于真实情境进行评价。由教师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师范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对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也就相应转化为对师范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策略和最终结果的评价。

为了准确评价师范生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把这些内隐的能力转化为可以进行观察和控制的外显的行为。因此,在评价过程中,给师范生的任务是具体的教学任务。此外,为保证教学任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教学任务应与师范生学科专业有机整合;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创设真实的课堂授课环境。

(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活动,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师范生进行评价。建立电子档案袋,用来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学生自己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的一些证据与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电子档案袋记录师范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成长足迹,从而反映出师范生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自我反思等,是对师范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有利手段。

(3)总结性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总结性评价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纸笔测试和上机操作测试,总结性评价的时间选择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结束后。

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调查

2015-2016学年,本研究将设计构建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各师范类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应用。应用效果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主要分三部分进行:对进行教育实习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进行访谈、对师范生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

对进行教育实习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师范生经过新的培养模式的学习之后所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进行访谈,旨在通过公共课教师了解师范生在新的培养模式下的表现,以及听取公共课教师对新模式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对师范生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旨在通过他们了解经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培养与往届的实习师范生有何不同,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否高于往届的实习师范生。通过这三种途径的调查和访谈,综合掌握师范生通过新的培养模式的学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取得的进步,新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对进行教育实习师范生的问卷调查

本研究设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山东师范大学刚刚结束教育实习的各专业师范生,这些师范生的培养均使用了本研究设计的培养模式。

调查问卷针对完成教育实习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进行调查,主要从师范生的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培养的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上是否有所提高,进而了解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否有效。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

1.意识与态度

通过对“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调查情况分析,68.1%的师范生选择了完全同意,30.2%的师范生选择了基本同意,而选择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师范生为0,可见师范生通过新模式的学习,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与态度”有了显著提高。

2.知识与技能

师范生在调查中回答“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您运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熟练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所得结果如表l所示。

由表1中可以看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运用教育技术理论的熟练程度得分达到“优秀”,这意味着师范生经过培养模式的学习后,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

由表2中不难看出,师范生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掌握程度已有明显提高,说明新的培养模式在师范生的技能培养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表3可以看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学常用的计算机、投影仪以及视频展示台的熟悉程度均达到了“一般”水平以上,而对于最常用的计算机和投影仪的熟悉程度,则是达到了“較高”水平。

3.应用与创新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进行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在回答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与创新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师范生认为培养模式对他们应用与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是有效的,这说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我们的培养模式学习得到了提升。

4.社会责任

如表5所示,师范生在回答关于教育实习中的社会责任方面问题时,80%以上的师范生均选择了能够使不同的学生有效、均等、正确地利用学习资源,而80%以上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能够注意与技术相关的版权、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的教育。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师范生在教学中应承担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是非常赞同的。

(二)访谈结果分析

针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实施后,本研究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部分教师和师范生实习院校的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

公共课教师对新模式的观点主要有:师范生在新模式学习中,与以往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对自己感兴趣的主体进行深入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网站的开通也为师范生的课堂外学习提供了支持;新的培养模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实践,使理论和实践并重,学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实习指导教师对新模式的观点主要有:与往届的实习师范生相比,在实习中更多地应用到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更加懂得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去,能更好地吸引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以前更加活跃;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也多次提到,在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与往届的实习师范生一样,仍然有所欠缺,这对今后我们改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启发。

四、结语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构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实践、修改和再实践、再修改的循环,本研究提出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此外,本研究调查所选的高校均属于山东省内省属高校,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也仅限于山东省中小学校的教师,较小的地域范围造成了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因此,若要提高本研究的普适性,还需要站在一个更广更高的平台去实践和探讨。

猜你喜欢

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高职院校公共课分类分项教学安排的实施与探讨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