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

2017-05-30李建平

关键词:永定河西山大运河

李建平

[摘 要]由北京市文物部门提出的“三个文化带”,经中共北京市委党代会和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舉措。“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关系密切,从北京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史称“神京右臂”;长城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也是南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北京作为国家都城的重要屏障;中国的大运河始终向着首都修建,尤其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更是体现了大运河与国家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内容就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高地建设的内容。

[关键词]三个文化带;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全国文化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7)04-0015-07

一、“三个文化带”的提出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物、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利用,使文物和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将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由北京市文物局率先提出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思路,这一思路,被概括为“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工作目标。在此之前,由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杜德印主任专门牵头组织过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这两项动议引发了对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全方位思考。

2015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这个《建议》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章中,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利用机制。这是第一次由北京市党的全会正式提出“三个文化带”建设目标和任务。

2016年6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规划》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大繁荣的重大举措”。 在《规划》中提出“两轴、两核、三带、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其中, “两轴”指北京旧城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轴线; “两核”指北京旧城和西部“三山五园”;“三带”指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永定河—西山—大房山文化带; “多点”指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城、古镇和传统村落、考古遗址公园及其他重要文化景观、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由此可见“三个文化带”建设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或称关键一环。

2017年在新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中又提出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四个层次:北京旧城、中心城区、市域和区域四个空间层次范围的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两大重点区域:北京旧城、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九个方面:世界遗产及文物、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地理形态及山水环境、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三个文化带”首次进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7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在蔡奇书记所作的《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坚持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好世界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加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其中,在西山文化带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了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地位、作用和生态文化建设;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大运河的概念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三个文化带”简介

经过中共北京市党代会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三个文化带”建设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其中长城文化带涉及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等区县;大运河文化带涉及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昌平等区县;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涉及昌平、海淀、门头沟、丰台、石景山、房山、大兴等区县。三条文化带内既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又有自然景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条人文的、自然的、生态的线性文化遗产;这三条文化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北京老城有着密切联系,或环绕或穿过北京老城,与北京50万年人类活动历史、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紧密相连,与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紧密相关,烘托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高地建设内容更加丰满、厚重。

长城文化带主要指明代长城文化遗存,之前北京地区还有北齐等长城遗迹或遗存被发现。明长城从东部平谷进入北京市域,经密云县、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县,然后进入门头沟山区,有526公里,粗略统计有敌台1479座,关堡145座,烽火台149座等,依山就势的明长城不仅建筑工艺高超,城墙、敌楼建筑雄伟坚固,而且与山川河流、古村古堡形成具有震撼力的线性文化遗产。这种遗产还包括长城精神,丰富的抗战红色文化等。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西山的大致范围初步界定为:从昌平区南口的关沟一直向南抵达房山区拒马河畔,绵延昌平、海淀、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等区域的浅山区和近山区,这片山区各种类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海淀、门头沟、房山均是北京市文物大区,有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以金陵、景泰陵为代表的墓葬文化,以潭柘寺、大觉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川底下、灵水、三家店、琉璃渠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以北魏造像为代表的石刻文化,以贝家花园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霞云岭、挺进军司令部、双清别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石景山模式口冰川擦痕为代表的地质文化,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代表的近现代教育文化等。永定河流经北京门头沟三家店出山,流经石景山、丰台、大兴等区域,沿途不仅有沿河城、三家店、石景山、卢沟桥、南苑等历史文化遗存,两岸还有绿色植被和古村落,河上横跨一座座桥梁和通道,仅从三家店到卢沟桥就形成一条露天桥梁展示文化带。同时,永定河还是一条流动的河,具有生态变迁和水文化等特点。

目前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工作推进最快、研究成果呈现最多。这是因为历史上西山永定河与北京老城联系最紧密,情感最深切,是北京城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的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北京西山文化带发展规划》中统计仅西山文化带目前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27处;市级文保单位47处;区级文保单位150多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市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6处。详见《北京西山文化带发展规划》,由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北京联合大学规划制定,2017年3月。为此,课题组研究后认为有必要将西山文化带规划建设为“国家公园”,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这一建议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北京市门头沟区成立了永定河研究会,同时将区博物馆改名为“永定河”博物馆,全区上下加强对永定河的研究,并且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永定河史话》(尤书英著,团结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最具代表性。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正在沿着永定河北京流域进行深入调研,其范围包括永定河门头沟流域、石景山流域、丰台流域、大兴流域等,沿途重要景观沿河城、三家店、石景山、卢沟桥、南苑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将被列为研究重点。

大运河文化带主要指元代以后开凿的中国大运河北京段,在此之前还有隋唐东征高丽和辽金北京作为陪都(燕京)、中都开凿的运河。运河文化带分上游来水和下游漕运,上游来水涉及昌平区、海淀区、顺义区,下游漕运涉及通州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涉及河道有通惠河、潮白河、温榆河、坝河等,不仅河道长,而且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文化带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流经北京老城,与北京作为国家都城建设紧密关联,二是大运河文化带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一些河道虽经改道,还在流动和使用。

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参与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呈现多个部门、众多专家学者,包括普通北京市民参与研究的热潮。例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部分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通州区建立了“运河书院”;北京物资学院成立了“北京运河物流研究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立了“北京运河文化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不仅承担了“运河文化对通州文化的影响”的规划研究项目,还成功举办了“长城、运河、西山文化带与北京城——第十九次北京学学术年会”等。目前,北京电视台正在筹备拍摄“我的运河我的家”系列新闻采访;北京市政协文史委计划召开“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将推出的“大运河文化创意大赛”等。大运河研究为什么得到如此重视,这是因为这条文化带是中国南北最长的文化纽带,在中国版图上,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横一竖交汇于北京,形成两条世界著名的、带有中华文化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从通州北运河一直到大西山,不仅穿过北京老城,而且将西山、北京老城、北京城市副中心联系起来,已经成为当代世人关注的热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北运河时明确提出,要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专程就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们明确提出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成功申遗,是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千米,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地位重要。

大运河文化带通惠河段物质文化遗产有:昌平白浮泉(含九龙池与都龙王庙)、玉泉山诸泉、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颐和园昆明湖绣漪闸、南长河(今昆玉河北段及长河)、广源闸(含龙王庙)、高粱桥(闸)、积水潭(今什刹海)、德胜桥、银锭桥、万宁桥(含澄清上闸遗址)、东不压桥(含澄清中闸遗址)、玉河庵(含玉河庵碑额)、澄清下闸考古遗址、庆丰上闸遗址、平津上闸遗址、神木厂址(含乾隆神木谣碑刻)、永通桥(含御制石道碑)、燃灯佛舍利塔、通州城北垣遗址、皇木厂遗址(含古槐)、花板石厂遗址(含若干遗石)、通济桥遗址、广利桥(含镇水兽)、通运桥、张家湾城墙遗址、张家湾东门桥、张家湾虹桥、张家湾码头遗址、里二泗码头遗址、通州大运中仓遗址、通州西仓遗址、北新仓、南新仓、禄米仓、玉河、白河、坝河等。大运河文化带通惠河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运河传说、铜帮铁底古运河传说、燃灯塔传说、开漕节歌谣、北运河船工号子、京东文学、京韵大鼓、单琴大鼓、通州大风车、漷县龙灯会、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术、小楼烧鲇鱼制作技术、通惠河传说、高碑店高跷与秧歌、二闸舞狮、什刹海传说、什不闲莲花落、北京烤肉季制作技术、银锭观山、钟楼信鸽、高亮赶水、颐和园传说、玉泉山传说、黑龙潭传说、温榆河传说、京西稻种植技术、白浮腊肠制作技术等。

三、“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关系紧密,突出表现在“三个文化带”与北京老城关系紧密。其中,大西山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大运河文化带(历史上通惠河、玉河)横穿北京老城,形成水穿京城的城市景观;长城防御直接关系北京城市安全,尤其居庸关、古北口长城防线一旦被突破,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很快就能兵临城下。

“三个文化带”环绕了北京老城东部、北部、西部以及南部,老城不仅被环绕其中,还是“三个文化带”的灵魂与核心。大运河是向着北京老城修建的,大西山永定河佑育着北京城,長城守卫着北京老城,而北京老城不仅是国家的首都,还是国家首都的核心功能区,是北京城市文化最庄严、最神圣的高地。“三个文化带”像三条纽带,将北京老城紧密联系起来,筑起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性质与功能。同时,“三个文化带”与北京老城形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框架和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大格局、网线化。“三个文化带”建设还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遵循文化脉络加以保护。北京自古以来就与天津、河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文化一脉,“三个文化带”向外伸延开来就是京津冀大文化圈中三条重要文化纽带。例如,北京市平谷区红石门村长城立有三地界碑,就有长城景观“一脚踏三地”之说;通州北运河有通南北之说,目前通州区已经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三河县商定,先推进京津冀大运河“小三通”,即北京市通州区与香河、武清通航,发展旅游观光;北京的西山为太行山脉,沿着山的脉络就可以将河北省怀来、蔚县、涞源、易县等人文的、自然的文化遗产相连成线,建设成片。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老城的关系。在北京建都的历史长河中,一些文献明确提出,北京老城坐北朝南,从地势地脉上就有大国都城的恢弘气势。清朝乾隆年间留下的《帝都篇》碑刻中就说北京的地势是“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已经述明了北京老城与“三个文化带”的关系。北京城就像一个巨人,头枕着居庸关,右臂为西山,即太行山脉,左面可以直通山海关到大海,一条大运河可以把江南的稻米直接运送到北京城。由此,古人认为,北京的天地人和布局为:天在正北偏西,为北辰,占据天时,地点就是北京湾腹地——昌平区南口;背后(北部)依靠长城的保护,长城像屏壁保护北京城安全无恙;东部运河象征人和,运河带来的不仅是江南稻米,还有南北人员往来,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景观是源源不断的漕粮、货物涌入京城,跟进的还有人员往来、国家政令、宗教信仰;漕运不仅满足京城的巨大消费,也成为国家经济大动脉的支撑,人员往来、国家政令、宗教信仰形成的就是政治、文化;而北京城就成了这种政治、文化的中心。西山是“神京右臂”,占据地利,是京城人(包括皇室)休闲、观光、净化心灵的胜地。由此,一些学者发现, “三个文化带”因处在环绕北京老城的地理位置上,又有依山连水的特点,不仅文化遗产呈现线性,而且文化脉络贯通古今。例如,西部的群山与东部的运河呈现刚柔相济,运河货物的运输与西山暮鼓晨钟的焚香、祷告也是一软一硬,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不喝饿得慌,漕运解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而西山的清凉世界解决的是人们信仰和精神的需求。同时,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的屏障,又是中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由此,可以概括“三个文化带”特点是山水相连,刚柔相济;文化交流,贯通古今;围绕老城,服务中央。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是相互关连和相互促进的,充分揭示“三个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就是促进文化中心建设。中国的大运河都是向着首都修建的,而且表现为:国家统一,大运河通航;国家分裂,大运河断流。这种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的文化内涵就是北京文化中心的特点。同样,长城既有军事防御功能,更是西北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由此,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其文化中心的鲜明特点就是与全国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各地文化向北京进军,经过北京这个文化高地表演、融合、抬升,形成品牌,再辐射到全国各地。这就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既有人文景观,还有自然风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明也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突出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用生态文明统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强调绿色发展,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三个文化带”中,绿水青山的内容最丰富。其中,在大运河文化带中有“银锭观山”;在长城文化带中有“居庸叠翠”,讲的都是绿水青山的故事。“银锭观山”与“居庸叠翠”均为燕京八景,其中“居庸叠翠”位于关沟,这里不仅是西山、长城、大运河文化交汇地,还是北京湾腹地,北京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在起伏的山岭上赞美一层层叠翠的植被,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赞美。“银锭观山”在大运河文化带上,看似是站在银锭桥上观看西山景色,实际上是古人给北京老城留下的最科学、最符合地理环境的通风廊道,也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古代生态文明的体现。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昌平区南口镇值得关注

南口镇不仅是“三个文化带”的交汇点(西山之首——南口、长城第一雄关——居庸关、通惠河水源地——白浮泉),还是从西北连通北京旧城的交通要道,G6从八达岭直抵北京老城德胜门。为此,昌平区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不仅仅是沾上一点,而是意义重大,应该是“三个文化带”推进工作的领头羊,是“三个文化带”宣传、普及工作高地。 南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北京湾形成的腹地,也是北京湾的高地。这里不仅是西山文化带之首,而且位于山前地带,处在北京城市上风上水。南口镇山前林木茂盛,山坡上有著名的和平寺,人文、自然景观优美,有北京城市后花园之称,是北京城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地。作为长城文化带,这里有万里长城最著名的关隘——居庸关,一条关沟从南口到八达岭,关隘分四道:南口、居庸关、旧关、北口(八达岭),除北口外大部分防御设施都归属南口镇。不能小看居庸关在长城文化带上的地位,万里长城有“三关一门”,即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居庸关(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天下雄关)、大境门。作为万里长城中著名关隘,太行山和燕山交汇口,南口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南口还有丰富的军事文化和抗战文化遗存。昌平区还有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遗迹——白浮泉和都龙王庙。元代的白浮引水不仅造就了通惠河,至今这条水脉还是北京城市输水命脉(京密引水渠)。由此,昌平区首先要加强林木生态环境保护,借环境治理和拆除违章建筑,扩大山前及平原地林木种植,河渠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同时修复长城关隘——南口,挖掘长城抗战史迹,修建长城抗战陈列馆;加强白浮泉和都龙王庙的保护和利用,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外,南口镇有废弃厂房(例如:北京保温瓶厂已荒废多年),可利用旧工业厂房筹建 “三个文化带”建设博物馆。

(二)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永定河值得关注

纵观北京市域,北京老城坐落在两河之间,东部为潮白河汇入北运河,西部为永定河流域南下大兴。东部的运河由南向北给北京带来的是物质食粮和江南文化,而由北南下的永定河给北京带来的是水源和泥沙,这些水源和泥沙却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永定河故道流经北京老城,有 “三海大河”之说,现有景观称“六海”(南海、中海、北海、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水域;永定河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大兴,不仅是北京小平原的造就者,还是一条水文化生态带,使北京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永定河被写入西山文化带建设中,永定河注定要参与“三个文化带”建设,并起到重要作用。永定河与“三个文化带”建设有什么关系,经专家学者梳理,发现关系密切。首先永定河与西山关系密切。永定河流经西山,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后,又流经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文化遗产有京西古道、古村落、近代工业遗址(首钢)、卢沟桥、南苑旧宫等;其次长城在门头沟有著名的沿河城、黄草梁长城,是永定河与长城文化带联系的佐证;永定河与大运河文化带水源关系密切。元大都开凿通惠河,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就是白浮引水,白浮引水不仅有白浮泉,还有西山山前诸泉。西山山前诸泉的水从哪来?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上游玉泉、瓮山泊的水源,都与永定河水一起注入西山,经过西山山体过滤,才形成清莹的泉水流出来。由此,在北京老城玉河澄清中闸到下闸制作的京杭大运河浮雕中,开篇不是白浮泉,而是云雾笼罩的西山。由此,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要讲好永定河的故事,不仅要总结永定河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还要规划好永定河生态文化廊道建设;不仅要关注地上永定河流域,还要探究永定河地下水系运行,这对西山地下水位提升、环境建设、矿坑利用都有重要意義。

(三)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值得关注

与西北南口相对应,北京城东南城市副中心建设值得关注。通州不仅是北京城市东大门,古代陆路、水路的交通枢纽,作为区域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角考古发现的“西汉路县故城遗址”不仅是目前通州发现的最早古城,也丰富了人们对通州历史的认知,成为通州历史文化的“根”,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大厦的奠基石,北京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活化石”。为此,2017年4月,“西汉路县故城遗址”被评选为第27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正在进行大遗址保护规划。北京城向东看,长安街与通州连成片。通州因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备受关注。同时副中心所在地——通州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也值得关注。例如,在通州有“一枝塔影认通州”之说,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京杭大运河上著名的古塔,与山东省临清舍利砖塔、江苏省扬州文峰塔、浙江省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合称为京杭大运河上四大名塔。燃灯佛舍利塔的塔影就是运河,燃灯佛舍利塔坐落在通州老城,这三者关系使燃灯佛舍利塔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应该成为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目前,我们对燃灯佛舍利塔与大运河、与副中心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通惠河是怎样与北运河相连接的?通惠河葫芦头与石坝、通州土坝与连接北京老城朝阳门的石板路,张家湾古镇、古城墙、古桥的保护与利用等,已经引起人们认知的极大兴趣,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文物考古、文物保护、小城镇规划还没有跟上。这些重要的节点,不仅传递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还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擦亮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的重要工作。

(四)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房山区作为雄安新区文化走廊建设值得关注

雄安新区规划涉及河北雄县、容城、新安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是党中央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对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而西山文化带最南端的房山区沿太行山东麓南行是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区县。房山作为北京文物大区,是“北京人”的发祥地,有“龙的故乡”之称,同时还是北京城之源——西周燕都遗址,北方重要帝王陵——金陵之地;房山区还有北京皇宫修建最集中用料之地——“大石窝”,有北京地区种类最多的古塔,以及最震撼世界的云居寺石刻经文等重要文化遗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房山已经成为北京市与雄安新区联系最近的通道,沿京石高速经涿州、定兴即可到容城、新安、雄县。房山区要借助这种区位优势,重点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将房山历史文化、文物景点串联起来,成为北京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新兴城市群建设的文化走廊。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雄安新区及周边部分区域(不含任丘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遗址类遗存超过80%,时间跨度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1000年前的宋辽时期遗址均广泛分布。[1]由此,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构建雄安新区博物馆体系,在历史维度上重点突出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2500年前的燕国文化、千年前的宋辽边关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并有选择地建设专题博物馆、主题遗址公园。房山区对上述文化建设最熟悉、熟知,因为房山有8000年左右的镇江营新石器遗址,3000多年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有1000年前宋辽文化遗迹,例如昊天塔、燎石岗,以及宋朝名将孟良、焦赞的丰富传说等,还有抗战纪念馆、霞云岭红色文化纪念地等,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很多,完全可以衔接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建设北京——雄安新区文化廊道。

(五)抓住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加强首都核心功能区建设值得关注

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一主一副”,“一主”指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今日北京老城及城厢奠基于元大都城,元大都城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营建的理想都城,同时荟萃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和儒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其又经过明、清、民国、新中国都城文化的进一步积淀,文化内涵十分厚重,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梳理,包括知識普及宣传教育。这种挖掘和梳理对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十分重要。要抓住中轴线申遗,进一步加强老城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北京老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这篇大文章。

北京老城现由东、西城区组成,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其中,东城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56处,(国保35、市保70、区保58)还有尚未核定193处;西城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81处,尚未核定还有182处。两区总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552处,加上尚未核定总计915处。[2]仅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就足以彰显北京旧城是北京文化中心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历史文物的重要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北京老城文物众多,保护利用责任重大,对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责任重大。为此,在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做好宣传和科学知识普及,深刻揭示其文化内涵。尤其要抓住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全面梳理清楚北京城中轴线保护范围、文化遗产的原创与传承关系,在世界舞台讲好北京城中轴线的故事,归纳好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抓住中轴线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要充分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契机,为北京老城“留白增绿”,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多腾退空间。同时,对老城区文物和文化遗存要形成整体的保护和传承思想意识,不要分东城区的、西城区的。这是因为老城是古都,有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分区建设会影响一些传统的左右对称建筑和空间,形成老百姓俗称的“瘸腿文化现象”。北京城的新建筑要体现首都风范,体现首都风范就要既尊重古都风韵,又要有新时代风貌。在新建筑中要特别警惕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北京在经过对“开墙打洞”和“背街小巷”治理的基础上,应该推行“拆墙透绿”工程,也就是拆除不必要的院墙,利用现代化管理,特别是新技术电子眼应用,进行“大院”安全防范,让社区、单位少一些硬化墙体、路面,多一些绿色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郭涛:《雄安筹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专家建言打造中国最高端“文化舰队”》,《北京日报》2017年7月7日。

[2] 孙乐琪:《东城西城公布文保计划清单》,《北京晚报》2017年6月6日。

猜你喜欢

永定河西山大运河
永定河治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2022 年春季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正式启动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美丽河北之永定河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观西山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