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叙述与音乐编舞的双重交响
2017-05-30张巍
张巍
“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叩开了新中国舞剧的大门。几十年来,中国舞剧的阐述方式和表现题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然而,同时表现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三位艺术家斗争生活、情感经历与创作热情的舞剧,却并不多见。近日,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当代舞剧《人民音乐家》在天津大礼堂首演亮相。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用文艺作品振奋民族精神,该剧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艺术地再现三位作曲家的创作心路历程,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更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的使命。
一、独有的创作氛围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天津歌舞剧院成立于1959年,其前身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铁血剧社,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晋察冀群众剧社,解放初期的天津音乐工作团。天津歌舞剧院,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是解放区少有的从抗战到解放保留下来的文艺团体。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三位人民音乐家,虽处在不同时代,但却汇聚在一个剧团,是天津歌舞剧院独有的荣耀和自豪。习总书记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音乐家同样也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对象,而并不一定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广为人知,但三位艺术家有着怎样不同的艺术人生?经历的时代有何不同?创作的经历怎样?情感如何表达?天津歌舞剧院以原创舞剧的形式将鲜活的音乐家形象展现给观众,这在中国舞剧的创作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将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三位人民音乐家的人生历程搬上舞臺,并将三位音乐家同台呈现给观众,对于天津歌舞剧院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曾经说过:“天津歌舞剧院有责任有义务将三位音乐家的鲜活故事呈现给观众,一方面以此告慰三位音乐家,另一方面也告诫当下的文艺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坚守岗位,努力工作,提高本领。”同时,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声音、阐发天津精神、展现天津风貌,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是与天津歌舞剧院“繁荣艺术生产,大力扶持津派表演艺术”的工作定位不谋而合。
该剧以“暗夜星辰”“多情的土地”“歌唱祖国”三幕贯穿始终,展现了三位音乐家的斗争生活、情感经历与创作历程。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解构故事情节,表现曹火星、施光南、王莘创作歌曲的时代历史背景及革命斗争的动人故事,并以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现代浓缩的编舞技法歌颂他们不同的从艺历程和创作激情。
三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恰逢中国近代史的三个重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该剧将他们不同风格的创作情感以及鲜活分明的人物形象在同一舞剧展示,提取每个人的精华篇章量体裁衣,使舞剧极具历史感和创作历程的足迹感。同时,又将他们的相同点包罗其中,共同抒写了他们作为人民音乐家的浓厚激情,唱响了不同时代的主旋律。
二、诗性的叙事逻辑和现代浓缩的表现手法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舞剧想要达到话剧或音乐剧的叙事效果绝非易事,因此,在叙事逻辑上,远不如其它艺术门类的逻辑层次和梯度。该剧以同一人物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对话,抑或是两位或三位音乐家相同场景的演绎,弥补了叙事上的缺憾,用大幅的情感表露,让观众感同身受。
该剧用大地之舞呈现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托这个背景将三大音乐家的故事嫁接在一起,衬托出人物的不同情感。在人物历史的回影闪现中,同一舞台映衬出不尽统一的格调,最大限度地交代人物事件与细致的情感变化,并用情感的跌宕起伏与激烈碰撞激发创作者的情怀,也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第一幕中,老年火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下,恍如见到铁血剧社的战友和年轻的自己。老年火星和青年火星同台起舞,彷佛跨越时空的对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回影闪现中的曹火星不断成长,既向往着青年时期的爱情,又仇恨着日本鬼子的杀戮。满怀着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在战火中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谱写了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真理的最强音。舞者们用慷概激昂的大地之舞和极具个性的“霸王鞭舞”,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达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决心。“霸王鞭舞”的片段,完全是主创们在调研采风基础上,在深入挖掘曹火星当年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创作完成的。
用现代舞来叙事与创作,是天津歌舞剧院原创当代舞剧的一次有效尝试。以现当代的舞蹈形式,将舞蹈开放、自由的特点表现出来,与舞剧本身的立意不谋而合。第二幕截取的是中年施光南忍受艺术寒冬的片段,他经历了文革对艺术家的迫害,忍受了命运带给自身的无奈。孤独惆怅中的他,坚信艺术创作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在编舞上,用写意和象征的手法再现了当时对艺术创作的桎梏和对现实的悲愤,有效地将时代背景、故事剧情、人物性格结合起来。
第二幕中鲜明的人物性格,激烈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这一幕的叙述更有张力。“舞”和“剧”的节奏把控又显得收放自如、张弛有度,不同情节的舞蹈可找到不同的支点,而支点本身故事性又很强。和谐均衡的双人舞、极具矛盾冲突的三人舞、合力发散的群舞,使第二幕的段落设计与故事推进水到渠成,巧妙地与其它环节做到无缝连接,让观众目不暇接地观看了一部赏心悦目的好剧。
《歌唱祖国》是王莘创作的一首讴歌时代精神、讴歌爱国情怀的颂歌,热情豪放、气势磅礴。对于一名革命歌曲的创作者来说,如今的世代相传与传承精神的繁衍定是对他音乐创作的无上褒奖。第三幕暮年王莘坐在轮椅上,老伴推动轮椅,两个人相依相偎地彼此牵绊并遥看星空。此刻,从远处传来《歌唱祖国》的声响,两个人激动不已,掩饰不了自身的喜悦和感动。王莘在轮椅上以合唱指挥式的动作为基础,不断发展变化,与他激动万分的心情形成呼应。一声熟悉的号角,他仿佛看见年轻的自己,正带着剧社的同志们翻山越岭。他和轮椅奋力追逐着,走走停停,凝望、回首,老伴牵挂着跟随着,任由他徜徉在过去的岁月中。累了他便安静的睡去,在睡梦中他见到了红色的灯芯,幻化成无数的灯芯姑娘,围绕在他身边翩翩起舞温暖着他,在亮光里他彷佛看见了年轻的施光南,生机勃勃的舒展腰身,兴奋地向他挥动乐谱,王莘伸过手去接,一切又都消失在黑暗里。他仔细地看着乐谱,默默地唱着,随后化作了无声的哽咽,他被往事托起,走向记忆深处。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幕中贯穿始终的王莘和老伴的情感线索是一条主线,编导通过对几段双人舞的勾勒,描绘出他们相依相偎时的魂牵梦绕,他们回首过去时的沉醉抒怀,他们面对未来时的从容憧憬。在动作的编排上,为了更好地表现他们的情感内心,他们之间以轮椅为道具,并采用一定的缠绕动作,体现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而在刻画他们面对青年时期的伙伴们时,又运用了大量的腾、跳、翻、转等幅度较大的动作,动作风格上激烈迅猛,音乐上大量使用交响乐,铿锵有力地衬托他们彼此之间的革命情怀。
三、音乐编舞的创作技法
交响芭蕾最早尝试于国外的芭蕾舞剧创作,是一种用交响乐来解构舞剧的创作方法。受其影响,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交响编舞的创作手法,后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舞剧创作。交响编舞法借鉴了交响乐的逻辑创作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舞蹈创作手法,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从而把舞蹈艺术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舞剧《人民音乐家》截取了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不同时期的人生片段。为了加强表现力,选取他们的代表作品来解构剧情。在我看来,编导在创作手法上,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以舞群为织体,用现代写意的手法,将想象与现实交织,是舞蹈构成中矛盾性效果的同台共演。音乐编舞技法的使用让整部舞剧由不同的舞群构成,既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舞者的呈现,也可以是一段复杂的群舞呈现,或者是若干个群舞共同组成。因此,整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曹火星不同年龄舞者饰演的同台表演,也可以是施光南与王莘的共同演绎。
由于该剧的主要人物是三位音乐家,同时舞剧的处理方法又依赖于音乐作品,这就需要编导一方面在宏观上把握住音乐的节奏、力度和作品的背景与内涵,另一方面要妥善细腻地处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更要注重故事的延伸性和叙事性。此外,剧中人物如以时代顺序依次推出是不是更好,在日后的精品打磨中可以再推敲。
在我看来,音乐编舞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同时,从中也暴露出一定的缺憾。仅以该剧的舞台呈现来看,这种编舞技法使整部剧看起来略显诗化,叙事性不够。特别是在一部舞剧中通过回影闪现的方式,既要表现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情感经历,又要同时表现三位音乐家共同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叙事的逻辑性更清晰。
现代舞作为年轻舞种,其优势是开放自由的舞蹈理念、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现代舞的作品表达极具个性,同时又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或狰狞、或紧张、或撕扯,对应的是内心的奔放、洒脱、毫无禁忌之感,其动作语言表现为奔跑、追逐、翻滚、跳跃,实质是人与人身体的本真回归。
实际上,现代舞的受众与其它舞种的广泛性并不相同,特别是在王亚彬等代表性现代舞者的引领下,越来越受到青年人青睐。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提到:“现代舞的发展前景还是被看好的。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者在训练时,也介入现代舞的训练体系。我们有责任把好的舞蹈门类纳入到剧院未来的发展当中。”除此之外,天津歌舞剧院对于剧院歌舞团有现代舞专长的舞者,在舞蹈服装、排练演出、音乐编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明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天津歌舞剧院还会将舞剧《人民音乐家》在主題立意、舞蹈编排等方面再打磨,力争把该剧打造成剧院现当代舞剧的保留剧目。
天津歌舞剧院创作出了继《泥人的事》之后留得住的经典剧目,但仍需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继续打磨。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的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只有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天津歌舞剧院才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