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名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的演奏技术探究

2017-05-30陆斌

歌海 2017年6期

陆斌

[摘 要]《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根据梅里美同名小说创作的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与其诞生时备受冷落的情形相比,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共诞生了三部源自这部歌剧的经典小提琴作品,并同被命名为《卡门幻想曲》。作者分别是西班牙的巴勃罗·德·萨拉萨蒂,匈牙利的耶诺·胡鲍伊,德-美籍作曲家弗朗茨·瓦克斯曼。本文主要分析这三部作品突出的演奏技术特点,探究三者是如何反映出当时小提琴技术及创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卡门幻想曲》;萨拉萨蒂;胡鲍伊;瓦克斯曼;炫技性作品

歌剧《卡门》围绕吉普赛女郎卡门的悲剧人生展开,在比才剧中创作了许多个性突出的曲调,如卡门的《爱情是一只小小鸟》、艾斯卡米里奥的《斗牛士之歌》、阿拉贡舞曲、塞基蒂亚舞曲、间奏曲等,都为听众所熟知。这些带有典型的西班牙及吉普赛风格的旋律启发了三部小提琴《卡门幻想曲》的作者,成为这三部作品的灵感来源。而这些鲜明音乐风格与小提琴技术的结合,则造就了三部展现小提琴高超技术的试金石之作。

一、三部同名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的诞生

萨拉萨蒂创作的《卡门幻想曲》仅比歌剧诞生晚9年(1883年),可见在当时这部歌剧还未被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已经慧眼识珠。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一生为小提琴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卡门幻想曲》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卡门幻想曲》的作者胡鲍伊是匈牙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他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匈牙利,致力于匈牙利小提琴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因此他善于将小提琴技术与匈牙利、吉普赛等东欧音乐风格结合起来,《卡门幻想曲》就体现了他的典型创作风格。

第三部《卡门幻想曲》的作者瓦克斯曼是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作曲家,在当时新兴的电影音乐配乐领域成就卓著。虽然他并不是小提琴家,但这部作品是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家海菲茨所做,因此技术难度极高,完全体现了这位演奏家全面而高超的技术风格。得益于海菲茨的超高人气,以及广播事业在当时的高速发展,这部《卡门幻想曲》一问世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因此尽管其最晚诞生(1948年),但传播速度却非常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成为音乐会及小提琴比赛的热门曲目。

二、同名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左手演奏技法分析

三部《卡门幻想曲》都被公认为小提琴高难度技术的试金石,它们不仅将音乐与技术完美融合,承续了小提琴以往的乐器风格特点,同时对左右手两方面的技术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左手的技术来看,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人工泛音的大量使用

泛音是弦乐器能产生出的特殊音色之一,小提琴泛音的演奏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泛音(即以某一根空弦为基础,手指虚按在琴弦的1/2、1/3、1/4产生的音)。这类泛音因为以空弦为基础,稳定性及音的准确性较高,在各类作品中都能见到。另一类人工泛音通常是以食指实按在琴弦上作为基础,小指虚按在上方纯四度或纯五度位置产生的音高,这样可以得到正常按弦音高上方两个八度的音。通常谱面上菱形音符即人工泛音。由于人工泛音效果类似口哨,巴洛克时期及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大多认为其效果不够庄重,且这类泛音音准稳定性比较低,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小提琴作品中人工泛音几乎完全被忽略。随着小提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民族乐派兴盛的阶段,作曲家们对音色、音域的要求不断扩大,人工泛音的出现开始变得频繁:从偶尔为之到整段乐句的演奏,同时还有与各类实音结合在一起的演奏方式。这样的技术在三部《卡门幻想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谱例1:

谱例1来自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这段音乐完全使用人工泛音来演奏“阿拉贡舞曲”的主题音调,长度达到15个小节。同时作者在谱面上特别注明该段落必须以“a tempo”(原速)的速度来演奏,即乐曲的开始速度Allegro moderato(有节制的快板)。以這样的速度连续演奏泛音在以前的小提琴作品中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

谱例2:

谱例2来自于胡鲍伊的《卡门幻想曲》。这里对人工泛音技术的运用更为大胆:曲调来自卡门所唱的“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原曲通过不断的半音下行及三连音节奏型来表现卡门热情而又轻佻不定的性格。胡鲍伊在这里保留了这两个旋律特色,并运用小提琴如口哨般的泛音音色来表现,更为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鲍伊将发音不稳定的人工泛音放在半音下行的旋律中,更增添了左手技术的不稳定性。如果缺乏良好的技术底蕴是不可能做到的。将谱例2与谱例1相对比,可以看出萨拉萨蒂基本上还是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使用人工泛音,而胡鲍伊则大胆地将人工泛音的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瓦克斯曼在他的《卡门幻想曲》中沿用了这样的高难度技术,同时还将人工泛音运用在小提琴的G弦上,力图展现在这根琴弦演奏人工泛音的特殊音色效果。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至于人工泛音与实音结合使用的例子在三部幻想曲中比较常见了。可以说,从三部《卡门幻想曲》反映出人工泛音技术已成为当时炫技性小提琴作品的普遍技术之一。

(二)左手拨弦技术的突破发展

拨弦技术也是弦乐器独有的技术之一,左右手均可以运用,但两者音响效果并不一样。相对于左手而言,右手主要的工作是持弓,因此左手拨弦技术的发展要晚许多。如下列谱例中,萨拉萨蒂就通过左手拨弦使小提琴发出了类似于弗拉门戈舞蹈中敲击手鼓的效果(“+”号为左手拨弦标记)。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左手拨弦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就会大大提升技术难度,达到流畅、华丽的炫技效果。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上述谱例中,在常规演奏的音符之间不断穿插着左手拨弦和人工泛音,短短9个小节需要演奏者在手指按弦力度、位置、拨弦角度以及弓子触弦点、左右手配合时机等方面做出最快速的反应,是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中最为困难的片段之一。类似的左手拨弦技术手法在帕格尼尼的作品曾经出现,由于在当时属于高难度技术,不为大多数演奏家所掌握,因此出现频率可谓少之又少。直到19世纪中后期,萨拉萨蒂、厄恩斯特这些顶尖演奏家们的出现,左手拨弦技术才通过许多炫技性作品慢慢为大众熟知。如上图可见,萨拉萨蒂将人工泛音、实音、左手拨弦与右手运弓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在当时是极富创造性的尝试。这种写法显然也影响了后世的写作。以下是瓦克斯曼《卡门幻想曲》中的一个片段(见谱例6)。

谱例6:

上述谱例显示的是小提琴在4个小节的颤音后,迅速转入G弦演奏,随后立刻跟进左手的音阶式拨弦,之后转换为E弦泛音,最后再次回到G弦演奏。左右手在6个小节中完成若干截然不同的技术,并且快速地在四根琴弦轮转了一周。技术要求之明确、艰深自是不言而喻。

(三)双音及和弦技术的全面发展

双音与和弦技术是小提琴的传统技术之一,不仅增添了声音层,更使小提琴这一主调性乐器有了演奏复调音乐的可能。因此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这类技术就已经得到作曲家们的关注。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进一步发展这一技术,赋予其更多的表现力(见谱例7)。

谱例7:

上述谱例(胡鲍伊《卡门》)清晰地反映出当时小提琴双音、和弦技术发展的全面性。首先,上例显示各种双音是交叉混用的,这体现出作者对各种音程的双音(三、五、六、八度)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某种双音难以演奏而回避。其次,双音及和弦出现之前可以是任意技术手段,不一定需要任何过渡。如上述谱例7中圈出的和弦在三把位演奏,由六度至八度结合而成,如此大跨度和弦之前的人工泛音却是在E弦二把位演奏,两者在转换中完全没有过渡。可见当时双音、和弦技术的藩篱已经被最大程度的打破,这也是这类技术出现变得极为频繁的原因之一。最后,速度要求提高。谱例7中要求的速度是Allegro moderato,以如此快的速度演奏各类复杂艰深的双音、和弦技术段落困难是极大的。

三、同名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右手演奏技法分析

高超的左手技术需要合理的右手技术来展现,因此小提琴的左右手技术需相辅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艺术表现力。从右手技术来看,三部《卡门幻想曲》中各类弓法的高度融合以及运弓多样性这两个特点表现最为突出。

(一)各类弓法的融合

弓法技术恰似人们对语言的组织,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演奏者自我审美取向相适应,弓法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各种弓法及其组合能使小提琴具有如歌如诉,或流动或舞动等不一而足的表现力,历来为小提琴家们所高度重视。如巴洛克时期小提琴音乐的弓法基本是连弓与分弓的结合,连弓所演奏的音符通常也不多,谱面看起来较为简洁明了。如以下巴哈为小提琴所做的《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始部分(见谱例8)。

谱例8:

当音乐表达日益多样化,弓法就随之变得复杂而多样。以下是瓦克斯曼《卡门幻想曲》中塞基蒂亚舞曲(见谱例9)。

谱例9:

这段音乐充分显示出弓法与音乐表现内容的紧密结合,塞基蒂亚最初是供弗拉明戈舞蹈所使用,是吉普赛人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节奏强烈明快、曲调热情奔放的特点,常伴随着拍手、响指甚至激动的喊叫。为了体现出这种舞蹈的特色,上述谱例中右手需使用分弓(又分为普通和带重音两种形式)、连弓(又分为普通和连跳弓两种形式)、跳弓三种弓法,并与左手人工泛音、左手拨弦等技术相结合。各种弓法包含的音符时值长短不一,需要演奏者明确每种弓法的表现效果、充分掌握各种弓法的最佳演奏方式,在瞬间处理完成不同弓法之间的转折。

(二)运弓处理的多样性及不规则性

通常来说,弓法的规则性有利于演奏者对音乐进行处理、记忆。如谱例8所示,巴洛克音乐的规整性使得连弓通常出现在4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上。反观《卡门幻想曲》这类浪漫主义音乐,强调的是作曲家的个性、民族音乐的特性,因此运弓往往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见谱例10)。

谱例10:

上述谱例来自瓦克斯曼的《卡门》,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运弓多样性的问题。这段音乐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这些十六分音符既有使用连弓的,也有使用分弓的;既有使用普通連弓的,也有使用连顿弓的,更有使用跳弓的;既有演奏3个十六分音符的连弓,也有演奏6连音、8连音、12连音甚至14连音的。作者用看似毫无规律的弓法组合对应于跳舞者越来越热烈奔放的情绪,充分契合了舞蹈多变的肢体语言特点。

四、同名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的技术风格特点

三位作者在创作《卡门幻想曲》时,不约而同地将作品定位为炫技性音乐会小品,这显然并非偶然。从十九世纪开始,小提琴演奏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炫技类音乐会小品受到演奏家的青睐,萨拉萨蒂、胡鲍伊等小提琴大家纷纷创作了适合自己或技术高超演奏家们使用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既符合小提琴本身的演奏特点,又以高难度技术闻名。处于这样的时代中,三部《卡门幻想曲》的技术手法均代表了小提琴演奏的最高技术水平,体现出炫技性作品的定位方向。因此,这三部作品可以归纳出以下这三个技术风格特点:

首先,追求高难度技术表现。小提琴教学的体系化发展及这件乐器本身性能的极大改良,促使演奏家们敢于打破原有的技术壁垒,不拘一格改良或创造性发展技术。如上文所提到的人工泛音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追求更快速的音乐表现。速度是音乐表演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速度的快慢往往对技术表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快速演奏既展示出演奏者高超的把控能力,使听众情绪高昂,又为演奏增添了风险;慢速演奏四平八稳,但也有使音乐拖沓之虞。因此,从技术角度考虑,用较快速度来展现演奏家们高超的技术在当时已成为炫技性作品的标配。正如三部《卡门幻想曲》基本都采用了Allegro moderato(即适中的快板)的速度。

再次,追求更广阔的音域范围。音乐创作发展至浪漫主义时期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表现乐器最易发音或最好音域这样的模式,从上述所分析的各种技术手段及谱例都可以看到《卡门幻想曲》中出现了更多的高把位、各种人工泛音、运用多样的弓法来强化音区、音色差异等等。这些充分说明尽最大可能扩大音域,加大音色的高低两级对比成为当时小提琴家们创作的方向之一。

五、结语

这三部在创作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小提琴《卡门幻想曲》,自诞生以来就备受推崇和瞩目,尤其是其中大量的高难度技术直至今天仍是小提琴炫技类作品的巅峰之作。因此,梳理这三部作品中的各项技术,挖掘、探究其中的创新点、难点是深入理解作品,并成功演绎它们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