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景散文评价特征分析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7-05-30赵倩莹周杰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评价系统语言教学

赵倩莹 周杰

摘要:评价系统涉及文学类语料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补充前人在这方面的不足,文章基于汉英平行评价语料库,选择其中的写景散文作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该类语篇的评价特征分布模式,并结合分析结果讨论评价资源对语言词汇、阅读以及写作三个方面的教学启示,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学改进建议。本研究为写景散文类体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促进了评价系统与文体学、教学法之间的结合。

关键词:评价系统;写景散文;平行语料库;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6-0075-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6.015

评价系统探讨的对象是语言的人际意义,它自提出以来就被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研究之中,包括广告、学术、科技、历史等语类。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涉及文学类语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众多文学体裁之中,散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关的分析研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文体学的研究之中,许多文章都以写景抒情散文作为分析对象。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某位名家散文的文体风格,也有一些研究着重分析散文中运用到的抒情技巧、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方式,还有一些研究深度挖掘了散文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文化意境及艺术特色等。与先前的研究不同,本文基于汉英平行评价语料库,从评价系统的层面对其中的写景抒情散文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语篇中的评价特征,从前景化视角阐释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找出其分布模式,并结合分析成果发掘这些特征对语言教学各个方面的启示,以拓展评价理论在教学法方面的应用视野。

一、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被视为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延伸。Halliday[1]在讨论语言的人际功能时,主要从语气、情态等方面来进行说明。而评价系统却从作者对事物、读者所采取的态度立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际意义。Martin和White[2]认为,在语言系统的三个层级(音系学/文字学层、詞汇语法层以及语篇语义层)中,评价系统处于最后一个层次,即语篇语义层上,并且与协商系统、参与系统共同表现人际意义。

整个评价系统由三大子系统构成:态度系统(Attitude)、介入系统(Engagement)以及级差系统(Graduation)。这三个系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评价意义,每个系统里又包含许多范畴,对各种评价资源进行更加详细的表述。

首先,态度系统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它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ement)以及鉴赏(Appreciation)。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情感表示情绪上的反应;判断是对行为的评判;鉴赏则是对事物的评价。

其次,介入系统是一类多声的、具有对话性的评价资源。它并没有直接地表现个人的态度立场,而是通过调用他人的声音及观点来强调自己的主张。介入系统由两种类型的多声组成:收缩(Contraction)以及扩展(Expansion)。前者指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缩小对话范围,而后者则允许对话性的各种观点立场的出现。

最后,级差被认为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而“态度和介入则是级差的范围”(Martin和White[2]136)。级差系统可分为两种: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前者根据强度或数量来划分等级,后者则根据典型性以及准确性来分级。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择采用Hood[3-4]提出的级差系统,其中的一些范畴与Martin和White[2]最初提出的框架有所不同,新的划分方法相对之前的结构而言,更加完善、细致。

二、 写景散文评价特征的分布模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语料库中的写景散文,其作者包括朱自清、碧野等著名散文家。从汉语字数上来计算,这些散文平均每篇篇幅在2000字左右。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散文描写的内容都是某种景物,其中大多数都以著名的游览圣地作为描写对象,如:九寨沟、天山;也有以一座城市作为中心来进行描写的文章,如:杭州;还有专门刻画一个季节、甚至是一种颜色的语篇。总体来说,研究选择的文本无论是在长度、描写内容或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而又各具特色,由此保证语料选取的多样性与均衡性,为整个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来源。

经过仔细分析、归类后发现,所有语篇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总量为4174个,其中态度类成分1358个,占总量的3253%;介入类成分583个,占总量的1397%;级差类成分2233个,占总量的5350%。由此可以观察到,级差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超过了总体评价成分总数量的一半,其次是态度子系统,出现最少的是介入子系统(具体的分布数据见表1)。

首先来分析分布最广的级差成分。在整个评价系统中,级差与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因为无论是态度还是介入成分它们都可以被划分等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级差的分布如此之广的原因。在所有级差范畴中,比较普遍的是一些有关数量、强度等方面的评价特征。例如:

(1)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朱自清:《绿》)

Plum Rain Pool is at the foot of a waterfall, the lowest of the three waterfalls on Xianyan.

(2)栽植苹果,只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大规模发展,却是在解放之后,而尤其是近几年来。(峻青:《秋色赋》)

… it was not until after liber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at they had begun to be planted on a large scale.

量化级差中的评价资源都是起到细化功能的成分,包括一些数字(如例句1)以及时间空间上的跨度。除了量化以外,还有强化类的评价范畴,它们多是对事物的强度、过程等级的划分。比较典型的成分包括写景散文中常见的四字词组以及一些带有比喻义的结构。作者利用这些评价成分数量上的前景化手段,把景色的特质描写得细致动人,让读者体味到景色的独特价值,由此突出了文章的表面写景主题。级差中还有一个范畴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就是聚焦,如:在例句2中作者用“尤其”一词突出改革开放后近几年的情况,表达了景象背后的伟大时代意义。

再来看看分布比例最少的介入系统。写景散文不像其他体裁类语篇,很少会呈现几个人之间的对话,多是作者一个人在描写自己所见到的景色,介于这样的原因介入资源在文本中出现频率较低。介入成分可以分为收缩和扩展两种,经过分析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介入成分,它们在语篇中的作用都是加强作者自己的观点态度。一方面,作家利用否定常态来表现事物的特殊之处(例3),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突出描写内容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作者或是援引他人的话来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是主动告知自己的想法(例4),为观点提供细节依据,让文章显得更具说服力,这样的介入成分同时也表达了评价者的态度,体现了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在散文中发挥着辅助作用。

(3)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 No sound could be heard from the racing streams below.

(4)人家說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碧野:《天山景物记》)

最后是态度系统的分布特点。虽然该类评价成分所占比例不及级差成分大,但是它与文章写景主题的联系却更加紧密。下面就分别阐述态度系统中三类评价范畴的分布特点。

如上图所示,情感成分在态度系统中的分布并不突出,所占比例只有2.5%左右,这与研究语篇的主要描写对象有关。由于情感的发出者是人,而散文作者并没有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景物身上,所以直接明确地表现观赏者感情的情感成分并没有成为该类散文的主要评价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成分在文章中就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5)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

The second time I visited the Xianyan Mountain I was staggered by the green of Plum Rain Pool.

上面例句描写的是朱自清第二次来到梅雨潭时,他惊奇地发现以前并未注意到的潭水的颜色,这样突然的感叹很好地把读者引入到了接下来文章将要描述的内容中去。这是一种看似平淡却并不平常的景色,作者之所以会感到“惊诧”,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种绿的独特价值,这句话被安排在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起强调作用并突出文章主题。

判断类的评价特征与情感成分一样在语篇中的分布较少,只占有3%左右的比例,这是由于判断成分的评价对象是人的行为而非景物的缘故,虽然如此,这类评价资源在文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有时会利用判断成分来表现文章的深层主题,揭示写景散文背后的真正主旨。如下面这个例子:

(6)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高尚品质啊!这也是一种丰收,是精神品质上的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兴奋。(峻青:《秋色赋》)

This fine spirit of theirs was what impressed me most…

作者应用判断成分来赞扬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在街道旁、河岸边都长满了新鲜甜美的葡萄,看着这硕果累累的情景,当地的百姓并没有随意摘取,这是人们自觉自律所带来的善果,时代的美好不仅体现在物质的丰收上,还体现在人们精神的丰收上。作者利用对人们行为的判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文章定下了主要的感情基调,表现出了判断与情感两个评价范畴之间的联系。此外,少量的判断穿插在文章中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让他们意识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散文深层主旨。

最后一个态度类成分是鉴赏,这类评价资源在分布上远超其他两个范畴,所占比例接近30%,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由于鉴赏的评价对象是事物,这与写景散文的主要描写内容是一致的,因此这类成分在文章中的分布就非常普遍。分析之后发现,写景散文中经常出现的比喻、排比、四字词组等许多结构都具有鉴赏意义,它们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特点。例如:

(7)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黄龙奇观》)

…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

相同的景色在不同观景者眼中会留下不同的印象,虽然鉴赏性评价是对景物的直接刻画,但这当中也体现了评价者的感受,这就是鉴赏与情感两类范畴之间的互联关系。总体来说,无论是从分布比例还是从评价对象(直接是景物)来看,鉴赏都是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评价资源,这点不只限于态度范畴内,在整个评价系统中也是如此。

总结以上分析,写景散文的评价系统形成了一个以态度系统为核心,级差与介入系统起辅助作用的分布模式(见图2),各种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表现文章主题。虽然在语篇中态度成分所占平均比例没有级差成分高,但数量并不是判断评价成分是否被前景化的唯一标准[5],终究还要视其与情景语境、语篇主题的关联程度而定。级差系统在数量上的突出实际上起到的是支撑态度系统的作用,它利用量化、强化等成分使文中语言描述更加细致;介入成分的主要功能则是加强作者的态度观点,突出观景者对景物特点的独到见解。而在态度系统中真正得以前景化的是鉴赏子系统,这些成分直接对景色作出评价,直指散文主题。

三、写景散文评价系统特征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本研究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分析了写景散文语篇的评价特征分布特点,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探索角度,为该类体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除了独特的分析视角之外,本研究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下面的内容将探讨评价特征对语言学习者产生的几点影响,并相应地为教学者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教学效果。

1.对语言词汇教学的启示

首先是写景散文评价特征对词汇学习的启示。在学习词语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外语,学生通常只能掌握词汇最表面的语义,而很少关注词语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判断、鉴赏等评价意义,他们对拥有相似语义的一组词语在程度上的差异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例如,“惊讶、惊奇、惊诧”或 “surprise, astonish, stagger”三个词在吃惊程度上的区别)。此外在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会忽略这些方面,其实这些教学缺陷可以通过认识词汇的评价意义来得到解决。

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词语会呈现出不同的评价意义。例如,“好”这个词既可以是对某事物价值的认可,也可以是对某个行为恰当性的判断。一些词语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大的语义差别,但实际上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一些通常情况下不带任何评价意义的词汇,在特殊的语境里却能体现出评价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在《雨中登泰山》中,作者有过这样的描述:“天是灰的,心是沉的。(The sky was grey, our spirits were low.)”天空的颜色本来并不带任何情感色彩,但是从后面语句的描写能看出其实这里的“灰”反映出了登山者们的心情状态,天气的阴沉在人的心中也留下了灰暗的痕迹,语篇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映射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相反,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也是相应地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作家们通过描述一些表面的、突出的感情色彩,来表现引起这些情绪的外部世界的特征,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一种评价,这些都是散文,特别是抒情写景散文类语篇中常用到的评价手段。

由此看来,了解各种类型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手法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词汇学习并加以准确地输出应用,此外从教授词汇的角度来看,老师如果能够重视词语背后评价含义的指导,则可以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对于英语等外语词汇的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语境下产生的评价意义是帮助外语学习者辨析词汇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难点,由此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应该受到外语教师的重视。

2.对语言阅读教学的启示

其次,分析文中的评价系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其阅读能力。要想深入理解一篇文章,不能遗漏的一个方面是文中所包含的交际功能,而了解这种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评价资源进行分析。通过查看各种类别的态度评价成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所抱有的情绪感受、文章所体现出的价值导向、以及人物所坚持的观点立场等;从介入类评价范畴中可以感知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了解作家在文中所利用的表达方法及技巧;从诸多的级差子系统成分中,读者也可以通过作者的各种细节处理快速定位语篇真正强调的中心在文章哪个位置。这些细节特征加起来可以让读者更准确地抓住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主旨,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在前面的分析部分中,提到过一个《秋色赋》的例子,作者利用判断类评价资源点出文章真正的深層主题—伟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精神上的升华,抓住这些被前景化的评价特征才能深入理解散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背后所歌颂的隐含主旨。这种通过特定的评价成分或整个评价系统网络来洞悉散文隐藏的中心主题的阅读方法既迅速又准确。由此,教师在平常的训练当中,可以从评价系统的角度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文章各层语言表达形式中所包含的评价意义,特别是前景化的评价资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这些细节着手读懂文章、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从平行语料库中可以观察到,汉英评价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有时在汉语中出现的某类评价资源在英语的对应译文中却没有存在或改变了原来所属的评价范畴,因此就写景散文类评价系统来说,也许不同语言文本的核心评价成分分布情况会有所偏差,这一点在本文中并未做区别,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究。

3.对语言写作教学的启示

最后,从评价系统的角度了解散文语篇的特点还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了解了各类评价特征在文章中所发挥的作用之后,就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例如,学生在认识到不同词汇之间态度评价意义的差别之后,就能更好地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自己情感细腻的一面,让自己的文字显得更加精准、确切,这种细致优雅的语言特点在散文题材文章的写作中尤其明显突出;学生也可利用介入类评价特征在文章中建立与读者的联盟关系,除了借用他人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外,也可以收缩范围,从作者本身的话语中着重强调自己的立场,这些技巧在一些特定体裁的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如议论文、说明文等;学生还可以注意对级差成分的使用,虽然这类评价资源比较琐碎,但其在文中的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模糊的情形具体化,让简单的行为过程得到强化,也能让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成为焦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各种评价子系统成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模式,就如写景散文语篇的整体评价分布模式一样,它以一个态度系统作为核心,介入与级差系统作辅助支撑,各个系统内部的评价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反应,子系统间也相互照应,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或体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系统搭配模式,由此给文章定下主要的感情基调,构筑文章的核心主题,为表达深层的写作意图服务。相应的,教师也可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让他们了解运用这些评价特征的重要性,教会他们如何在文中建立语篇的评价体系,并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在语言的润色上还是在人际交流的成效上,评价资源都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评价系统的各种特征对学生的词汇学习、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启示促进作用。事实上,这些启示并不仅仅适用于本研究分析的写景散文类文章的范畴,在其他体裁语篇的阅读、写作等任务中同样可以得到应用。总体来说,上述内容说明该类语篇分析研究具有普遍的教学启示意义。

除了上述幾点教学启示外,利用汉英平行语料库还可以从跨语言的角度探讨在中英或英中翻译技巧方面的应用,如在选择译入语词汇时应注意与原文在评价意义方面的对应性;在翻译时应留意语言单位中的短语、小句等结构中所存在的评价特征的差异性;在应用省略、增译、解释等翻译技巧时,应考虑不同评价范畴因素等。这些方面都有待研究者对语料库中不同体裁的语篇做进一步的系统分析,以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四、 结语

从研究分析中可以得出,作者在写景散文中应用了不同的评价特征,一些评价特征在功能上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分布并不一定是最广的,而另一些特征从旁发挥辅助作用,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模式。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评价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围绕着语篇主题建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这样的现象不仅在写景散文这类语篇中得以体现,在其他体裁文本中也同样存在,只是具体的分布模式会因主题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也是有待做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此外,文章还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了写景散文的评价特征对语言教学的启示,阐释了评价资源对学生的词汇学习、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学建议。总而言之,本研究为写景散文类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促进了评价系统与文体学、教学法之间的结合。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Martin J, White P.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Hood S. Textur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academic argument: Pulses and prosodies of value[C]// Forey G, Thompson G. Text Type and Texture. London: Equinox, 2009: 214-233.

[4]Hood S. Appraising Research: Evalu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5]Hasan R. 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Verbal Art [M]. 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5.

猜你喜欢

评价系统语言教学
浅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构建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通用评价系统的设计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基于TAM模型下外卖平台销量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