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黑格尔对《哲学史讲演录》中怀疑主义哲学的反思和超越

2017-05-30杨畅刘光斌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黑格尔

杨畅 刘光斌

摘要:怀疑主义是怀疑普遍事物的确定性与普遍性,是一种有意识的和普遍的否定。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只将休谟哲学、皮罗派哲学明确表述为怀疑论,并认为前者表现为一种唯心论、独断论,而后者没有形成彻底的怀疑论。黑格尔主张把彻底的怀疑论看作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的体现,它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地展现出来的。怀疑主义最终作为一个阶段包含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也只有结合黑格尔哲学体系才能真正理解黑格尔对《哲学史讲演录》中怀疑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近代怀疑论;古代怀疑论;彻底的怀疑主义;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6-0094-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6.019

如果不考虑某些哲学上存在的流派,那么大多数的哲学论断往往都需要一种确定的根基、确定的方式或是一种确定的价值倾向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以此来看,怀疑主义就成了哲学要克服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经受得住怀疑的思想根基、认识方式或价值倾向才具有普遍有效性。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两处哲学思想分别称为古代怀疑论和近代怀疑论,前者为皮罗主义,后者则为休谟的怀疑主义。黑格尔认为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被称作怀疑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是“有意识的和普遍的否定。”[1]121这样,怀疑主义就有了一个定义,虽然黑格尔将休谟的近代怀疑论和皮罗主义的古代怀疑论都称作一种怀疑论,但认为他们的思想都没有达到黑格尔式的“彻底的怀疑主义”[2]118的高度,只是一个需要扬弃的阶段,而彻底的怀疑主义也只有置于黑格尔的体系中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最终,黑格尔扬弃了皮罗主义和休谟的怀疑论,走向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

一、唯心主义独断论:黑格尔对近代怀疑论的反思休谟的近代怀疑论的“出发点是洛克和培根的哲学观点,即经验哲学。”[3]227培根认为“指出知识的真正来源是经验的人”[3]19,洛克则“对培根的思想加以进一步的发挥”[3]152并形成“系统的表述”[3]152,其间经历一系列诸如霍布斯、牛顿等人对经验论的不同阐释,形成了“以洛克的观点为先驱,直接从洛克出发”的巴克莱的唯心论,而休谟“直接以洛克的哲学为对象,同时也以巴克莱的唯心论为对象”[3]228形成了近代怀疑论。黑格尔认为,休谟哲学是对洛克经验主义和巴克莱唯心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甚至是对他们主张的原则的一种完成。

一方面,休谟贯彻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并发展了巴克莱的唯心论,“如果说培根指出了感性存在是真理,那么洛克就证明了共相、思想一般地包含在感性存在之内,或者说他表明了我们是从经验获得共相、真理的”[3]152。从主体认识对象的角度来看,感觉经验是一种自为存在,根据感觉经验形成的知识就成为了一种为他的存在,是一种在人们认识活动之后获得的,在认识活动之外的外在存在。“巴克莱承认自为存在与外在存在的区别,但认为这一区别本身是在‘我的范围之内。”[3]222巴克莱认识到一切的对象、观念都是一种为他存在,是一种依赖认识主体产生的存在,“物仅仅属于自我意识。”[3]223从认识过程看,思想、概念这些又是根据习惯对感觉加工而成的、是不可靠的。“各种各样的感性表象和感觉,也同样是只能存在于一个精神之内的……人们所谈论到的,仅仅是物与意识的关系,物是摆脱不了这种关系的;它被人们说成存在着的东西,其实仅仅是被感知的东西。”[3]222-223结合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来看,只有具体的感觉经验才是既存在、又可靠的,也只有具体的感觉经验才能被称作真理。这样,休谟就用洛克的经验主义对巴克莱的观念的概念进行了改造。

另一方面,休谟又用巴克莱的唯心论改造了洛克的经验主义。洛克没有抛弃外在实体的概念,他对实体的性质作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第一性质“属于对象本身” [3]165,第二性质是“基于感官的”[3]165东西。洛克把这种固体性、广延性“算作物质的本质”[3]165,而这里的“对象本身”、“物质”就是洛克实体的思想。这种实体其实是独立于主体的实体,是一个自在的存在,从巴克莱唯心论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有这种独立于主体的存在,他认为“凡属我们称之为物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是它的被感知。”[3]222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一切知识都源自于主体自身的感觉经验,由于休谟否认由反思得到的知识的普遍有效性,那么洛克“实体”的概念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靠、仅仅是洛克自己主观臆断的知识,唯一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也就只能是具体的感觉经验本身。这样“休谟完成了洛克主义,因为它始终一贯地指明……经验固然是我们所认识的东西的基础”[3]228,休谟继承了贝克莱唯心论的立场又贯彻了洛克的经验论进而将经验主义推向极致,形成了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认为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是我们自身的、具体的感觉经验。对于我们根据感觉经验而得到的思维内容、感觉对象以及把握到的感觉现象间的规律,要么是源自于我们的主观想象,要么是源自我们习惯的经验归纳。也就是说,知识从根本上来说只能是我们主观的、个人的知识,它的合理性一方面来自主体的不可靠的习惯归纳,另一方面来自于主体有限的经验,前者否定了知识对于我们的有效性,后者又否定了知识对于我们的普遍性,这样一来,休谟的哲学也就否定了一切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成了一种怀疑论。虽然休谟的怀疑论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否定”,但是这种怀疑论是以经验论和唯心论为基础的。对此,黑格尔认为休谟的“怀疑论就具有着这样一种形式:它是唯心论,它把自我意识或对自己的确认宣布为全部实在与真理。”[3]220黑格尔认识到,休谟的怀疑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唯心主义,因为休谟虽然表现出一种普遍怀疑,但这些怀疑是基于主体的感觉经验的确定性这个基础的。这也就是说,休谟其实只是强调了主体具体的感觉经验、主体的“感性确定性”是唯一的可以确定的东西。

从具体的认识角度来看,主体感觉认识到的感觉是确定的、是自在的;但从旁觀者的角度来看,主体通过感觉认识才发现了确定的感觉,确定的感觉变成了像巴克莱“存在即被感知”那样依附于认识主体的东西,确定的感觉就变成了为他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则变成了一种自在。从黑格尔的这种辩证的角度来看,强调主体的感觉经验的确定性也就是强调了主体的感性认识的真理性。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休谟哲学是从主体的感性认识出发的,也仅仅肯定主观的感性认识是其他认识的来源且是唯一的确定的认识,这样黑格尔将休谟的怀疑论定义为一种唯心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黑格尔将休谟哲学视为一种唯心论,体现了他对休谟哲学的批判,唯心主义认为一切对象都是为我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主体的我在认识环节之中、在休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自在的。休谟的这种主体的自在是没有充足理由和根据的,这也就是说,在这种唯心论毫无根据地宣称了认识主体的绝对存在,也就形成了一种独断论。“休谟把必然性、把对立面的统一十分主观地看成了习惯,他无法在思维中更深入一步。(1)习惯是意识中的一种必然的习惯,就这一点而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这种唯心论的一般原则;(2)但是必然性却被他设想成为一种完全偶然的、毫无思想、毫无概念的东西。”[3]230休谟的哲学表现成为了一种怀疑论、一种唯心论,最终是一種独断论。对此,黑格尔在论述古代怀疑论观点时这样说:“绝对的主张、绝对者就是我了,——这是唯心论;相反地,也正好有同样的权利主张绝对则是存在。”[1]149休谟的怀疑论并没有消解这两种认识方式的矛盾,而是选择其中的唯心主义的视角,强调感觉经验的确定性、认识主体的真理性。但他并不能为认识主体的真理性提供一种有效的证明,最终导向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独断论。对于古代怀疑论,独断论成了他们批判的目标,在《精神现象学》的体系中,黑格尔试图将古代怀疑论纳入其中,作为一个比近代怀疑论更高的环节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

二、不够彻底的怀疑论:黑格尔对古代怀疑论的反思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古代哲学部分,黑格尔将此篇称作“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展开对斯多葛学派哲学和伊壁鸠鲁学派哲学的反思,一个宣称共相是确定的存在,一个宣称感性事物是确定的存在,这两个学派、两种肯定论断,都是一种独断主义,都与怀疑主义相对立。不过黑格尔也注意到,皮罗学派内部虽然否定独断论,否定将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共相或感性存在一方的论断的真理性,却不反对具体的现象或具体的思维概念的现实性。“皮罗的怀疑论既反对感性事物的直接真理性,也反对伦理生活的直接真理性,但不是反对作为思想内容的直接真理性,像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那样。”[1]122这里黑格尔所说的“像进一步发展出来的那样”应该是在指由怀疑发展出来的辩证的思想。怀疑所反对的是一种独断论,那种无根据地宣称某一物存在的判断经不住怀疑的反思,会被怀疑自然地瓦解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怀疑并不是对某种教条的选择,而只是一种引导,一种广义的外在选择;它是指点人正确地生活、正确地思维的引导。”[1]123怀疑并不宣称对某物的具体判断,而是对具体判断的怀疑,它能不断地排除现实生活中的错误认识,指导人生活与思考,通达一种真理。为克服种种错误的认识,克服独断论,怀疑派内部一直试图“使感觉到的东西和思维到的东西对立起来。”[1]131因为怀疑派自身回避下任何结论,回避对事物做出任何判断,所以他们就将这些对事物的否定归结成许多比方、比喻以回避各种命题式的归纳。“怀疑论者们自己(塞克斯都·恩披里可)把这些比方分成老的和新的,有十个属于旧的,有五个属于新的。”[1]133对于新旧两种怀疑派,黑格尔做了许多详细的论述、细致的分析,大致来说旧的怀疑派比方更多属于具体的怀疑,对具体论断的反驳;而新的则更加概念化,是对思维的反思,是对具体的怀疑的整体的把握。

在旧的怀疑派的十个比方中,黑格尔认为“真正来说,都不是逻辑的说法,并不归到概念,而是以经验的方式,——直接反对经验的东西。”[1]143这些比方,确实有着对这种矛盾的推演,但相比于新的怀疑派比方来说,也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缺乏更高的抽象概括性,更表现为对具体思想的反驳而非对那种独断论式论断思维的反驳,黑格尔对古代怀疑论的分析与评价也更多是基于较晚的比方而展开的。对于新的怀疑派比方,黑格尔则更多表现出了一种赞扬的态度,“这些比方属于思维的反思,包含着确定概念本身的辩证法。”[1]144新比方虽然仍沿用“比方”的手法表达思想,但在新的五组比方中,已经对独断论思维本身进行一定层度的总结把握与概念推演,表现出了更高的思辨性,也可以说是对独断论式的思维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反驳。根据黑格尔的论述,对于这五组比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独断论相对性的思考和独断论根据的思考。其中第1、3、4组属于相对性反面,2、5组属于根据方面。

首先,对独断论相对性的思考。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无法形成确定的结论,从而真理只是一个矛盾的、相对性的东西。虽然新的怀疑派比方让各种独断论之间互相矛盾。当独断者们的论断相互矛盾时,他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更深的根据以驳倒对方。但无论找到什么根据,当宣称这个根据为确定的、为真理之后,“也有同样的不正当的权利把反面假定为不加证明的东西,这两个假定都同样有效。”[1]146无论是真理、真理的标准还是这些之后的根据,都经不住相对主义的反驳,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无法处理那些不同于他们根据的假定,无法扬弃自身的否定方面,自身仍处于不断被否定的状态之中。因此,独断论把某种事物视作独立的存在,视作世界的本质的做法,都禁不住相对性的思维的怀疑,都会在自己的对立面显示出自己的局限性。

其次,对于独断论根据的思考。2、5组以概念的推演表述了独断论的理论必然所面临的逻辑困境。在第2组中指出,“为了某项主张提出根据,本身又需要根据,根据的根据又要根据,如是直到无穷。”[1]145此外,在第五组也表明,若想结束这种“陷于无限”的徒劳递推,那独断论的根据证明只有不再基于新的论证,只能让“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根据。”[1]146这样来看,要为独断论寻找逻辑根据,获得的根据又需要根据的根据,这样就形成了“无穷”;而让根据自己相互依靠,有会形成循环论。因此为独断论寻找根据的方法根本上是行不通的。

总之,黑格尔认为,“这些怀疑派的比方所指斥的,事实上就是一种独断论哲学。”[1]151虽然旧的比方更多是对具体的思维、论断的反驳,但没有看到独断论的根本矛盾,新的比方中则以概念推导了独断论思维的问题。黑格尔甚至赞扬道:“这些比方描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思维的立场与修养。”[1]144它们指出了独断论式的论断的矛盾之处,“一方面证明陷于无限,另一方面假定直接的认识。”[1]146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怀疑派的比方,怀疑派的“这些比方乃是理智所陷入的必然对立。这些比方中囊括了一切形而上学的缺陷。”[1]153

显然,黑格尔高度肯定对怀疑派的这些比方,甚至认为怀疑派也有思辨思想的萌芽。但怀疑派没有将思辨的理念视作一种普遍有效的东西,作为怀疑派代表的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就认为这种怀疑的理念自身无法克服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如果作为理解者的理性是全体,‘那么就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给理解者、对象、内容了……‘或者是,如果理解者是一个部分,因而被理解者是另一个部分;那么,理解者便不理解自己了,思维便不能思维自己,而是思维另一部分了。” [1]157-158黑格尔认为,怀疑派“把这种感觉中的关系直接当成了真实的东西,”[1]158 “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属于理念的。”[1]158对于思辨的理念不是一种一般感觉中的东西,因此应当不应受到恩披里可所提出的那些东西的限制。同时,思辨的怀疑自身是包含着矛盾的,其本身不能被视作一种确定的东西,它包含着自己的否定面,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更是一种即是又不是的辩证的形态。对于如何再进一步把握思辨的理性,如何在矛盾的关系中把握到其中现实而具体的内容,黑格尔将这种思辨的思维展开形成了自己庞大的体系,我们也只有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才能理解他的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

三、彻底的怀疑主义:黑格尔对两种怀疑主义的超越黑格尔把休谟的近代怀疑论视作一种唯心论、独断论,把皮罗派的古代怀疑论视作一种有待完成的、没有把握思辨的东西的怀疑论,主张彻底的怀疑论最终标志着怀疑主义的完成,在黑格尔不同的时期,彻底的怀疑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都有着相应的表现。

对于近代怀疑论,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将其视作一种独断论,并放在体系之中进行扬弃、发展。不过仅仅把休谟的怀疑论作为一种逻辑的发展环节,并没有论述主体意识在这个阶段的上升、扬弃过程。论述认识主体的意识辩证展开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任务,如果说休谟的思想在于对“直接事物或存在者的知识……采取一种直接的或接纳式的做法,”[3]61在于宣称感性经验是所有知识的原型并具有最真实的确定性,因为感性确定性“还没有从对象身上取走任何东西,而是让对象完整无缺地摆在我们面前。”[4]61在黑格尔看来,“休谟认识论的这种现象本身也可以纳入《精神现象学》里面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感性确定性出发,就是从休谟的感性、印象出发。”[5]23因此,黑格尔对怀疑主义的反思与超越是从近代休谟怀疑主义开始的,并经过这个过程,形成了他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这样一来,休谟的思想对应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起源阶段——感性的确定性阶段。休谟宣称感觉经验、感觉现象的确定性是一种唯一的确定性,黑格尔却认为感性的确定性不是一种自在的确定性。“通过一个他者,亦即事情,我获得了确定性。同样的,事情也是通过一个他者,亦即我,成为一个确定的东西。”[4]62黑格尔认为感性的确定性“说出的仅仅是‘这东西存在着。它的真理仅仅包含着事情的存在。意识在感性的确定性中本身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我。换言之我在感性的确定性中仅仅是纯粹的这一个我,而对象同样仅仅是纯粹的这一个东西。”[4]61黑格尔在一个具体的认识活动中同时强调了对象于主体的存在,也即认为但凡是一个主体的认识活动中,都必然涉及到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确定性在逻辑上是同一的。而休谟仅仅强调了认识对象的确定性,而将认识主体隐藏、悬置了起来,这样使得认识对象、感觉现象成了这种认识逻辑上唯一的、没有对立面的真理,它们的确定性也自然地成为了绝对的确定性。

虽然黑格尔认可了古代怀疑论的部分观点,但他认为古代怀疑论最终没有提出辩证的哲学体系,因为古代怀疑论没有理解思辨的理念。古代怀疑论把“理性的东西”或者说是思辨的东西视作一种确定的具体的东西来批判,这样就无视了思辨的理性对单一的确定性的扬弃,错误地把辩证的思维又当成一种固定范畴内的东西来否定,“把思辨的东西说成等于确定的东西。”[1]156“换句话说,(古代)怀疑论是为了挑理性的东西的刺,就先给它撒上一把刺。”[1]156黑格尔认为彻底的怀疑主义应当是思辨、辩证的,“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物,并没有命题中存在的那种片面性,并不是有限的;它本身具有绝对的否定方面,本身之中具有对立”[1]155,也只有这样的怀疑主义才能经受的住自身内的矛盾,才能成为黑格尔体系中发展的一个环节。

在《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黑格尔不同程度地提到彻底怀疑论。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曾这样论述到,“对于自我意识,除了作为自我意识的那种本质属性外,再没有别的本质。在怀疑论中,这种本质性还不是自我意识的对象,自我意识的对象只是混乱……对怀疑派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只是在消失中的内容,这个消失中的内容并没有在自我意识的单纯不变中加以掌握。”[1]160-161黑格尔认为怀疑主义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怀疑主义将外在内容视作意识的对象,内容是为意识而存在的,意识也同样根据不断地否定外在内容而确定自身。但是外在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是“混乱”,是将被否定的短暂存在,自我意识的自身确定也只能依附于外在内容成为片段的、暂时的、混乱的自身确定。自我意识对完善稳定的自身确定的追求和片段混乱的自身确定的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此时自我意识只能以自己为对象,才能摆脱外在内容的不稳定性;也因为自我意识以自身为对象,自我意识其实也就是否定了自身,整体来看,也就是自我意识扬弃了自身的矛盾向更高的阶段进行演化。

這种思路和《精神想象学》相吻合,“怀疑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自身一致的意识,而是一种完全偶然的紊乱,一种不断制造出混乱的眩晕状态。”[4]131怀疑主义是一种不断否认外在内容的状态,他只有不断地反对外在的事物才能获得自身的肯定。这样,它必然向一种“双重化”的状态变化,即自我意识渴求稳定的自我确认,同时自我意识又不得不在片段的现实之中。“自我意识的内在的双重化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还没有达到内在的统一,而这就是哀怨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双重化的、完全自相矛盾的本质。”[4]133怀疑主义的意识依赖于外在的否定而确立自身,确立自身肯定的同时又失去了自己的依靠,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黑格尔认为,怀疑主义斯成为斯多葛主义和苦恼意识之间的过渡阶段,而从斯多葛主义到苦恼意识整个变化过程又是主奴关系发展到理性的一个中间状态。

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黑格尔旨在从逻辑的角度描述这一发展,而斯多葛主义到苦恼意识是意识主观的发展过程,不属于逻辑的、客观的角度。这一变化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就直接从承认的自我意识直接过渡到了普遍的自我意识与理性,但并不意味着从斯多葛主义到苦恼意识这一矛盾的发展是不存在的,“奴隶的自我意识在摆脱主人的和同样它自己的个别性的同时,就领会到在其不依赖于主体特殊性的普遍性中的自在自为地合理的东西。”[6]205这里所谓的自在自为合理的东西就是指怀疑主义与苦恼意识,可见黑格尔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体系中并没有忽视怀疑主义,抛开斯多葛主义到苦恼意识这一过程,而是将它视作承认的自我意识、主奴关系的自我意识的否定力量,作为它们发展的对立面,这样才能解释承认的自我意识向普遍的自我意识的过渡。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在黑格尔的不同体系中都是存在着的,因此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论述、肯定的怀疑主义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上存在着的皮罗学派的怀疑主义,而应当是在黑格尔体系之中,表示着不断对外在内容否定,获得一种暂时、片段的自身确定并面向苦恼意识的怀疑主义。

四、评析黑格尔对两种怀疑主义的超越

对于近代怀疑主义,黑格尔与休谟更多地表现为两种不同视角的区别。黑格尔认为休谟仅仅只从主体的认识出发,没有考虑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仅仅宣称对象一方为确定的存在,成为一種唯心主义独断论。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并不能真正驳斥休谟的立场,因为休谟从认识的角度主张对象的确定性存在,而黑格尔从逻辑上主张具体认识中主体和对象同时确定的存在,黑格尔从逻辑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能推翻休谟从认识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休谟的结论仍然有着持续的生命力。“经验主义强有力的论证基础在于我们能够运用由感觉认识形成的、能在概念中体现主体自由性的知识……这在德国的经验主义者那里成为了一个共识,不仅哈曼·雅克比、GE舒尔茨和KT克鲁格,甚至胡塞尔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7]黑格尔与休谟的区别不如说是黑格尔的观念论与心理主义、现象学等很多学派之间的区别。

从认识论内部来看,黑格尔的体系较休谟的思想更具有解释力。首先,休谟认为在具体的感性认识过程中唯一确定的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感觉现象;其次休谟又认为人能够通过这些感觉经验、感觉现象获得不同的、主观的、不可靠的知识。对于后面这点,休谟虽然否认了一般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但却没有否认人能够获得主观的知识这个事实。也就是说,休谟肯定了人的主观的形成知识的能力和认识主体这两者的存在是一种高于主观知识的存在。一方面,在休谟这里,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人的形成知识的能力三者的关系是比较模糊的,从主体的认识出发的休谟哲学自然不易于解释超出自己的范畴的、先天的主体及其形成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休谟同样难以解决差异性的问题,休谟不能说明为什么人为何能获得一种表示着这一种现象而非那一种现象的特殊的知识,也就是说休谟不能很好地回答为什么人能对获得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鉴别、把握的能力。黑格尔从逻辑上同时承认主体与对象,对于第一点,主体与对象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先天的存在,主体与对象相互依赖,辩证发展。“自在体仅仅作为意识的对象而自在地存在着”[4]55,同时意识也是对象的意识,只有在意识把握对象时意识才自为的存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切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4]11人形成知识的能力,成为了《精神现象学》探讨的问题,在那里这种知识则成为主体与对象的辩证关系,成为了绝对知识本身的辩证运动。对于第二点,差异性则变成矛盾包含在了黑格尔的哲学之中。对于休谟,在感性确定性阶段,这种差异性成为了一种最初的也最关键的差异性。“在这些差别中,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看到一种最为关键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从感性确定性的纯粹存在可以立即得出两种所谓的‘这一个:我作为这一个我,对象作为这一个东西。”[4]62不同于休谟,差异性不再是一种不可解释的属性,一切的认识差异的根源在于主体与对象的差异,而差异本身作为矛盾,存在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中。

对于古代怀疑论,一些学者对黑格尔对古代怀疑论的解读表示出了质疑。黑格尔对古代怀疑论的解读“‘是独特地根据他自己学说的眼光作出的,因而在许多方面曲解了前期作者的意图和论证,也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对古代怀疑主义和柏拉图哲学的误解也许是‘经典的。”[8]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了怀疑主义对斯多葛主义的扬弃。虽然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作为哲学史上真实存在的内容出现在《精神现象学》中,可是“精神现象学虽然有历史背景,但它不是讲历史,精神现象学是讲精神的层次,精神的结构,它的自身发展是和历史平行的,但它不是历史……他着眼的是斯多葛主义所体现的精神发展的这个逻辑起点,和它的一般原则。”[9]269黑格尔在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历史,而是讨论具体的一种精神,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都是经过之前思想辩证发展而形成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高的阶段进行过渡。“这个过渡是逻辑的过渡,而不是历史的过渡。”[9]113《哲学史讲演录》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他对古代怀疑论的解读带有了自己的主观见解,他论述的怀疑主义也并不是历史上的怀疑主义,而是他体系中彻底的怀疑主义。因此,要理解黑格尔对古代怀疑论的批判,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体系中彻底的怀疑主义。

黑格尔不同时期对彻底的怀疑主义论述有着明显差别,在《精神现象学》那,怀疑主义得到了大量的论述,而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那却几乎完全没有被提及,但这并不能说明黑格尔在后期否定了之前的怀疑主义的思想。《精神现象学》是关于主体的认识辩证发展的科学,它是围绕主体的认识而展开的;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出发点是《逻辑学》,在这点上来看,概念的自身发展自然就更受到关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到苦恼意识这部分大致对应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承认的自我意识到普遍的自我意识这一个阶段。进一步对比黑格尔在两本书中的内容可以发现,《精神现象学》主要在于揭示具体意识中的矛盾成分自身的辩证发展,这样一来,怀疑主义表现着主体对外界进行普遍的否定,自然就成了一个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得到了重要的讨论;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更多是从逻辑的、旁观者的角度讨论人在现实中遇到矛盾后的自身辩证发展,作为人意识的一个阶段的怀疑主义自然就不再讨论范围之内。

总的来看,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近代怀疑主义、古代怀疑主义的超越分别对应于《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这要求我们以最原始的觀点——感性的确定性——为起点,来展开和规定我们的知识对象观念。在第二部分里,我们不得不使这个代理者从作为对立于他者的某个特殊个体的最原始阶段过渡到对他的普遍本性的认识。”[10]223休谟强调感觉经验的确定性对应于黑格尔感性的确定性阶段,皮罗学派强调对一切事物的普遍怀疑,这又对应的黑格尔彻底的怀疑主义,虽然黑格尔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他阐释的相应的怀疑主义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它们都作为黑格尔体系的一个阶段并分别在精神现象学前两个部分中出现。“正如第一部分使我们超越了认识主体和他的世界之间的对立那样,第二部分探讨了起初看起来似乎与他所依赖的世界相对立的行动和欲望主体,并且揭示了这种对立是如何被扬弃的。”[10]223感性的确定性扬弃自身成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经过主奴关系、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等一系列阶段成为了理性。两种思维在黑格尔看来都是不完善的,都要向更高阶段演进,但同时这两种思维又都是必要的,都是自我意识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黑格尔对近代怀疑论、古代怀疑论的扬弃是蕴含在他体系之中的,我们也只有结合黑格尔的体系才能真正从黑格尔的视角理解他对这两种学说的否定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

[2]〔英〕斯蒂芬·霍尔盖特著,丁三东,译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

[4]〔德〕黑格尔著,先刚,译黑格尔著作集(3):精神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

[5]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6]〔德〕黑格尔著,杨祖陶,译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Ⅲ精神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7]kenneth Rwestphal;Hegels manifold response to scepticism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Meet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held in Senate House, University of London, on Monday, 10th February, 2003 at 415pm

[8]荆晶黑格尔对古代怀疑主义的重新阐释[J].湖北社会科学,2017,(3):95-101

[9]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10]〔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国清,朱进东,译黑格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黑格尔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黑格尔的史诗观——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
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意志概念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