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论仫佬族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基于中国知网主题文献的检讨

2017-05-30萧洪恩郭津佑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仫佬族哲学思想

萧洪恩 郭津佑

摘要: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在中国知网上可检测出直接“哲学”研究的少数民族已达34个,但没有仫佬族。这说明在仫佬族文化研究中还有广阔空间有待展开。本文在归纳整理中国知网上仫佬族研究的1010篇文献的基础上,以“仫佬族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为问题域,从而分析阐明仫佬族哲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仫佬族哲学可从两种形态哲学的萌芽、形成状态进行分别研究。一种是原始或传统哲学的萌芽与形成,一种是近现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原始或传统哲学的萌芽阶段主要研究其神话、传说、古歌等中的哲理思维;形成阶段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史叙述可推及秦汉以后及至民国初年;近现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则主要研究近现代以来仫佬族思想观念的新动向。

关键词:仫佬族;哲学思想;民族哲学;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B08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6-0058-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6.013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216257人。仫佬族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民族大杂居而小聚居。根据吴国富强调“木佬”非“仫佬”而论仫佬族族称和族源[1]等论述,仫佬族历史研究还有不少问题在认识上并不统一。从文化研究的层面说,仫佬族有丰富的民间口承文化,其中神话传说多以歌颂英雄等为主旋律。代表性的作品有《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历史上的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而至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既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的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因此,仫佬族哲学受宗教影响十分明显明显。符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哲学的一般特征。

目前,从已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来看,仫佬族的哲学研究基本上还未有展开,如在佟德富、宝贵贞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2],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3]及伍雄武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4]中都未论及仫佬族哲学。仅在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5]中从宇宙观、认识论、社会观等方面介绍了仫佬族的传说、故事、谚语等六则资料。作为仫佬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仫佬族》[6]在仫佬族的信仰文化中阐明了仫佬族的哲学思想,包括尊敬自然的思想特征、神话传说里的哲学内涵、道德观、生命观与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在仫佬族哲学研究成果还不丰富的情况下,该书的阐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书也同时还阐明了仫佬族的精神气质与对祖国的伟大贡献。应该说,直接的仫佬族“哲学”研究还刚起步。

根据现当代哲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的实际情况,可以看成是哲学思想研究成果的还有对仫佬族美学、生态观念、伦理道德、民族认同及习惯法等方面的研究。即使如此,仍令人驚奇的是,我们从莫艳婷、马强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仫佬族研究综述[7]及林燕对仫佬族研究(1980—2009年)文献的计量分析[8]及至我们自己对中国知网上所刊发之“仫佬族”主题文献检索等都中可以看出,没有哪怕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可查阅的有1010篇“仫佬族”主题文献(2017年9月20日统计),都没有仫佬族“哲学”、传统“伦理”学、“道德”学方面的研究,而以文学、民俗等一般文化学研究及现当代民族地区发展探讨为重。相关的“美学”研究也是古今兼具,如柒丽蓉论仫佬族服饰的朴实美[9]及所刊刊物评论她的《试论仫佬族服饰的朴实美》[10],覃伊平讲“仫佬族文化的审美特性”是“幻美、幽默、宽容”[11],唐代俊论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及教育价值[12],王义岭研究仫佬族依饭节的生态美[13],鲁彦臻研究仫佬族依饭节经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14],李平论多声部民间声乐的审美特征[15](文中有“仫佬族”专论),覃芳萍为肯定仫佬山乡的智慧与情致而初探仫佬文化与审美[16],及至韦逢亨、姚尧从审美人类学视野谈仫佬族民俗旅游开发[17],都可以看成是古今兼具的依饭节之美学研究,即艺术哲学研究;而李琨论潘琦散文的生态美学思想[18],钟纪新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游记散文的生态美[19],宋坚论广西生态文学及其审美批评[20],唐代俊论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蕴和市场推广[21],银建军等从生态美学视野看仫佬族文学[22]等则是立足于近现代的思想研究,其中特别是现当代的思想研究。就生态研究方面,除与上面有几篇重复的而外,李大西有系列论文,分别探论仫佬族民间故事[23]、散文[24]、戏剧[25]、小说中[26]的生态智慧,阳崇波论释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27],李新研究仫佬族作家散文作品的生态批评[28],刘浈认为舞蹈作为一种仪式的存在体现了广西特有民族舞蹈的生态思想[29],王付欣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的开发[30]问题,于瑞强谈仫佬族生态景观与特色村寨建设的启示[31],甚至包括莫瑞扬探论宜州百姓话的生态环境和莫村语音[32](有生态观念于其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而关于“伦理”的只有一篇,属于对现当代作家文学的评论,即王迅以《一根水做的绳子》为例评论仫佬族作家鬼子的叙事伦理及意义[33],即使把对习惯法等具有原始道德规范意义的研究也算在内,也只有兰元富述罗城仫佬族婚姻习惯法的民族志[34],徐合平以纠纷解决方式之“冬头裁决”为对象调查与思考仫佬族习惯法实施现状[35],包其剑以环江县下南乡毛南族为例研究毛南族习惯法[36],也不过区区几篇论文文献而已,这种状况在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都是不多见的“哲学失语”现象。

自然,根据笔者认知,目前关于民族认同的研究宜算着民族哲学研究,因为这涉及到民族精神层面的深层次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在这方面,关于仫佬族研究的,虽然已及于近现代,但仍然可以指明其意义,如银浩研究仫佬族白马娘娘崇拜与族群认同的关系[37],杨素萍、刘宇贤调查研究广西仫佬族的民族认同[38],赖锐民从仫佬剧的诞生说其在认同中生存发展[39],唐桃以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为例探讨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40],何朝峰、罗之勇探讨广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及影响因素[41]并分析仫佬族地区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42],梁柳宝调查研究罗城县仫佬族高中生民族认同[43],都可纳入仫佬族哲学研究的述评范围。当然,由于仫佬族哲学研究还未见出其他公开发表的文献,因而还需要大大加强研究,尽速起步开拓。

按照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惯例,包括原始宗教在内的“宗教哲学”研究成果可以看成是哲学研究的内容,而在这方面,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研究文献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在仫佬族文化研究中却没有发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即使包括信仰在内,所见的也只有陈力丹、王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探讨“节日仪式传播”过程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44],王志亮对仫佬族“依饭节”进行宗教学探究[45],李燕宁论仫佬族的宗教民俗[46],翟鹏玉通过“花神信仰”探讨“中国—东盟的社会理解性交往模式[47]等四篇,即使包括文化上的论述,如廖国一论佛教在广西的发展及其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48]并关注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49],王进论西南少数民族法师禹步与道教的相互融摄[50],张铭远新考洪水神话并关注兄妹婚与生殖信仰[51]等,研究成果也不十分丰富。事实上,在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如仫佬族有依饭祭祀宗教习俗、梅山道、佛教及其他多神信仰,这些宗教信仰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其中依饭信仰是对祖先神的信仰,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这种信仰表现在民俗上就成为仫佬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依饭节。依饭,有的叫做“地台”,又有的说“依饭”是仫佬音。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还“祖先愿”,故又名敬“依饭公爷”。有的地方则叫“喜乐愿”。依饭是仫佬族民众在丰收之后,为给祖先还愿和感谢耕牛辛劳而举行的还愿祭祀活动。仫佬族民众普遍信奉梅山道;所信奉诸神有仫佬本民族的以及壮族的民间神,也有道教神;有各种巫术如占卜、符咒、祈攘、禁语等等。仫佬族佛教寺庙供奉的神与汉族地区有所不同,有如来三宝,有关羽、韦驮、吴平大王、白马娘娘、雷公、电母以及三四十尊大大小小的神像。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神同处于一个寺庙之中。仫佬族的民间宗教信仰仍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超越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52],我们从中完全可以考察其宇宙结构观、社会理想观等。

在仫佬族的神话、传说、故事、谚语等中也的确可以发现其哲学思维的萌芽,如《天是怎么升高起来的》、《伏羲兄妹的故事》解释天地的原始状态及人类的起源[53],显然反映的是仫佬族的原始宇宙观。虽然他们并没有去探寻原初宇宙如何形成,但却探寻了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现实宇宙及人类的生存(成)问题。他们认为天地形成的作用源于物质。当人们还处在吃树叶竹笋的半动物形态阶段,人的意识是朦胧的,因而认为天和地是没有分别的,人们辨认了五谷,说明物质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人的思维、意识也相对提高了,懂得了分别天上地下。这是仫佬族先民朴素的哲学观念。仫佬族的动物图腾神话,有狗图腾、鸟图腾和犀牛图腾。动物图腾神话更能反映仫佬族先民狑獠源于古百越族群的历史事实[54]。花婆被仫佬族人民认为是掌管人间生育及平安的女神。花婆神话中隐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仫佬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对平安的祈求与渴望。花婆神话还规范了仫佬族人民的道德言行,增强了他们的伦理观念,培养了他们善良、刚正、仁爱的品质,具有教化功能[55]。仫佬族的英雄传说《稼》(又名《吴平大王》、《木洛王》、《七里英王》、《石览王》)、《罗义射狮》等显然反映的是仫佬族的社会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我们认为,仫佬族哲学研究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哲学发展的形态或哲学发展的阶段上,仫佬族的哲学处于两种哲学的萌芽、形成状态,一种是原始或传统哲学的萌芽与形成,一种是近现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

从传统哲学的萌芽方面看,与仡佬族、毛南族等不少少数民族哲学的萌芽情形相类,仫佬族哲学在整体上也处于萌芽而至形成状态。其哲学观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口承文献、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工具等各种物态,宇宙的起源与结构、万物的生成及过程、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等,都通过其《婆王神话》、《求婆歌》、《还婆歌》、《姜酒歌》、《天是怎样升高的》、《伏羲兄妹的传说》、《凤凰山》、《垦王山》、《张鬼师怕豆腐》、《独龙罗盘》、《哭丧歌》、《忏罪歌》、《十劝人》、《歌唱盘龙古》、《天仙起出身》、《水印天门》、《水淹天门歌》、《水泡天门歌》等得到表现,其思维方式与萌芽时期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一致性,只是在具体故事情节及相关的环境物事上有所差别。而明清以来,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仫佬族哲学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民间传说《稼》所反映的弱小民族富于顽强反抗的民族精神,《露水王》所反映的弱小民族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和事物转化的哲学观念,《农事歌》对农业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及其劳动观等,但总体上也仍然属于萌芽时代的哲学。至于近现代哲学的萌芽,甚至于产生了某种新哲学,一方面是仫佬族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生产方式与生活状态,如《大元一统志·思州军民安抚司》所载之所谓“木摇”:“蛮有佯僙、仡佬、木摇、他苗、儨数种。疾病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客至则击鼓以迎。山箐险恶,则芟林布种,俗谓刀耕火种。”接受了具有近现代时代精神的哲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出现了大批精英人物,如作家、教育家等,其中著名者如潘琦、鬼子、海涛、何述强、常剑钧、潘常欢、包玉堂、莫建文、银联建等。其中潘琦(1944—)是著名的仫佬族作家,并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著述甚丰,网介其作品有散文集《山泉淙淙》、《润物集》、《微言集》、《撷英集》、《琴心集》、《情绪集》、《百感集》、《文缘集》、《绿叶集》、《五彩八桂》、《这里散发着醇香》、《人的故事》三卷、《瑶山春色》、《绿色颂歌》等文學专集,诗集《山乡晨曲》,《大潮中的思考》、《红土地上的探索》、《没有销烟的战场》、《笔耕录》四卷等理论专著,书法作品集《潘琦书法作品集》、《墨海探笔》、《唐诗墨韵长卷》和民间故事集《仫佬族民间故事》,还有《潘琦文集》九卷,主编《巨人思维的轨迹》、《成功之母》等,还主编有《仫佬族通史》[56],其中不少作品都极具哲思,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之进行研究,如过伟读《潘琦文集18卷本》的体会是“凤兮仫佬,文采风流”[57],黄伟林论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文学创作是“惊奇于自己的文学之美”[58]并力求发现潘琦文学创作的仫佬族山歌元素[59],潘荣生论生于斯、长于斯、成长于八桂大地的仫佬族作家潘琦[60],李琨探讨仫佬族作家潘琦散文的真善美[61],石一宁认为潘琦散文是“诗意之旅的追寻”[62],王瑜、李康论潘琦的散文创作中的“世事人情”[63],韦秋桐认为潘琦的散文集《山泉淙淙》的确是“山泉淙淙涌清流”[64]……就是这样一个“岭南仫佬人潘琦”[65],能够“委身大地,诗意栖居”,体现出其游记散文的生态美[66],并关注于“人生有很多奇妙的事”[67],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柱”[68]。而这也正是民族哲学的崇高使命。

其次,从哲学的内容上讲,虽然仫佬族经历了相对完整的社会形态,但有较大的历史跳跃性,一方面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跳跃进入封建领主社会(约在隋唐时代);另一方面是近代由半封建半殖地社会跳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其哲学内容虽然在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但却是具有不同形态的哲学萌芽。在传统形态的哲学萌芽中,从传统哲学研究的内容上看,在宇宙论方面,仫佬族置原初宇宙的发生不论,只谈现实人类与万物生存的宇宙如何形成的问题,鉴于他们所认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可认为他们只探讨了宇宙如何完善的问题,与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持“宇宙完善说”,而不是“宇宙原生说”;他们也探讨人类起源,但却是一种人神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现实人类,但很明显的一种精神取向是——神是向着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论,如《第三个饼子》中反映的过程思想、《麻雀与公鸡》中所反映的实用精神等;由于上述方法论取向,因而在认识论方面有较强烈的“实践”取向,有如《毛秀才》故事所论一样。从社会历史观上看,仫佬族的社会观念总体上形成于农耕社会,正如《最聪明的人》中所论农业的重要性一样,而其所信仰的各种宗教神灵,也大多服务于这一目的。据宋代的《思恩蛮人请留盐钱论碑》等记载及《稼》、《露水王》等一类民间传说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仫佬族在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仫佬族已经有了自己的文人知识分子,特别是从潘氏、吴氏、谢氏等所立字辈诗及谱文,已可见一定的思想“体系”。这方面,卢敏飞以“脚踏莲花归宗去”为喻考察仫佬族丧葬仪式[69],莫艳婷、马强考察仫佬族房族祭祖[70],李甫春从“冬”追溯仫佬族源流[71],黄兴球论仫佬族“冬”的宗法关系及其性质[72],崔昆仑议仫佬族的传统社会组织与社会稳定[73],黄杰以广西壮族、瑶族、仫佬族、京族、毛南族为例析少数民族传统村社组织的社会功能[74],罗继高选辑广西仫佬族地区村规民约碑刻拓片[75]等,都可作为参考。而罗世庆搜集整理的《仫佬族民歌》[76]则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关于认识、方法及社会理论的资料,如其中的《正十字倒十字歌》即极具哲学意义。近现代仫佬族哲学思想转型期的萌芽则应关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影响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同盟会在仫佬族地区的活动,及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仫佬族思想观念中发生了科学与迷信(《张鬼师怕豆腐》、《供神》等)、民族与国家(《日本动罗城歌》等)等方面形成了近现代意义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了潘继岳、罗荫南等时代文人。目前,对这些文人的哲学思考发掘得还很不够。尽管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哲学思想观念。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人学士,其思想研究亦应引起重视,只不过不是本文所及而已。

再次,在对传统哲学萌芽期的研究中,应特别强调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如依饭节、走坡等;而对近现代哲学思想萌芽期,则应特别关注历史以来的民族认同。对于前者,目前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参考,如强调仫佬族“依饭节” [77]是“仫佬族独有的”节日[78]和“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79],反映了“仫佬民族的生命轨迹”[80],是“仫佬族文化缩影”[81],以至于仫佬族过春节并做依饭[82],目前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3]。当地已定期举办“仫佬族依饭文化节” [84],而仫佬族同胞则欢庆依饭节[85]。因此,“依饭节”研究是仫佬族研究的一个重点。王志亮分析了“依饭节”仪式形成的历史原因[86],吴国富新探仫佬族依饭节来源[87],佟宇嘉、王奎正也讨论了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88],莫乔雅研究了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89]、黄羽探讨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90]、雷晓臻也分析了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问题[91],韦秋杰与李绍波则探析了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92],卢纯以广西罗城上南岸屯为例研究依饭节仪式中的祖先崇拜[93]、赖锐民则说广西仫佬族依饭节属傩愿戏[94],黎炼研究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95],探讨这一“人神共欢,娱教合一”的仫佬族依饭节的现代嬗变与演进[96],苏沙宁则概论仫佬族“依饭节”及其祭祀音乐[97],谢美琳同样考论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音乐[98],唐代俊等研究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艺术特征[99]、探讨依饭仪式歌舞的文化特征[100]及依饭仪式音乐的社会功用[101];罗美玲对依饭节从宗族仪式到民族節日的过程进行人类学考察[102],龙殿宝研究依饭法事及对神灵梁吴的民族认同[103];王志亮对仫佬族“依饭节”作宗教学探究[104],鲁彦臻研究文学地理学视角下仫佬族依饭节经文[105];王义岭研究仫佬族依饭节的生态美[13],李鹏以作物与象征为旨从依饭节看仫佬族的人群关系与社会结构[106],韦雅青在社会视角下试探依饭节中仫佬族传统体育的作用[107],潘桂媚、周鸿以依饭节为例研究空间视域下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问题[108],黄宗峰等则探讨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发展[109]。冯菊香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传播[110],其中《〈十劝人〉歌》[111]则介绍了依饭节歌谣的部分内容。在其他的研究中,罗之勇、韦海燕研究民间歌舞文化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运用[112],卢纯讨论仫佬族的“冬”与族群认同[113]并研究仫佬族的祖先观念与祭祀仪式[114],银浩探讨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变迁[115]并研究仫佬族“依饭节”的若干问题[116],胡晶莹、黄小明则研究仫佬族传统“依饭节”与仪式舞蹈[117],黄小明等更考察仫佬族依饭节舞蹈与道教文化的关系[118],而陈力丹、王晶则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分析“伪真实”类的“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119],并据此考察“节日仪式传播”,以为其“并非一个共享神话”[120]。至于后者,目前从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可见,更多的关注于现代意识的生成与民族认同,如杨素萍、陈时见对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的调研报告[121]等等即是,至于论及与传统相关的认同,虽然也有研究成果,却不是很丰富,前已有论,此不同及,只是据此应强调的是,这方面应加强研究。因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是紧密相关的。比如,目前关于族源的研究,吴国富在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仫佬族的问题之民族识别个案研究[122]中有对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强调“木佬”非“仫佬”[1];罗青松有从“凿齿”观察贵州仡佬族与仫佬族的民族源流[123]之论,张介文、韩肇明有仫佬族族源探讨[124],温远涛有仫佬族族源新探[125],及至徐杰舜、韦小鹏对岭南民族源流研究的述评[126],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认同的问题,因而应加强研究。其中特别是对于不同的族源认知,会直接影响民族哲学史料的筛选原则,从而影响对各该民族哲学的判断。当然,仫佬族哲学思想的萌芽研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深化。

参考文献:

[1]吴国富“木佬”非“仫佬”——關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1995(2)

[2]佟德富,宝贵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4]伍雄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6]路义旭,罗树新中国仫佬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7]莫艳婷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仫佬族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8]林燕仫佬族研究(1980—2009)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2011(2)

[9]柒丽蓉试论仫佬族服饰的朴实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10]本刊编辑部柒丽蓉和她的《试论仫佬族服饰的朴实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11]覃伊平幻美、幽默宽容——仫佬族文化审美特性简述[J].民族艺术,1992(3)

[12]唐代俊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及教育价值[J].歌海,2007(6)

[13]王义岭对仫佬族依饭节的生态美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14]李平多声部民间声乐的审美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15]鲁彦臻仫佬族依饭节经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2)

[16]覃芳萍仫佬山乡的智慧与情致——仫佬文化与审美初探[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韦逢亨,姚尧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仫佬族民俗旅游开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

[18]李琨论潘琦散文的生态美学思想[J].河池学院学报,2012(4)

[19]钟纪新委身大地,诗意栖居——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游记散文的生态美[J].南方文坛,2006(5)

[20]宋坚论广西生态文学及其审美批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1]唐代俊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蕴和市场推广[J].商业时代,2007(8)

[22]银建军,钟纪新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仫佬族文学[J].南方文坛,2007(2)

[23]李大西仫佬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智慧[J].群文天地,2011(18)

[24]李大西仫佬族散文中的生态智慧[J].美与时代(下旬),2011(8)

[25]李大西仫佬族戏剧中的生态智慧[J].美与时代(下旬),2012(3)

[26]李大西仫佬族小说中的生态智慧[J].美与时代(下) ,2013(1)

[27]阳崇波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8]李新仫佬族作家散文作品的生态批评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9]刘浈舞蹈:作为一种仪式的存在——广西特有民族舞蹈的生态呈现[J].科技信息,2009(5)

[30]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于瑞强仫佬族生态景观与特色村寨建设的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7(5)

[32]莫瑞扬.宜州百姓话的生态环境和莫村语音[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3]王迅.鬼子的叙事伦理及意义——以《一根水做的绳子》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3)

[34]兰元富.罗城仫佬族婚姻习惯法民族志[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5]徐合平.仫佬族习惯法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纠纷解决方式之“冬头裁决”为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36]包其剑.毛南族习惯法研究——以环江县下南乡毛南族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7]银浩.仫佬族白马娘娘崇拜与族群认同[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6)

[38]杨素萍,刘宇贤广西仫佬族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9]赖锐民.在认同中生存发展——从仫佬剧的诞生说起[J].民族艺术,1989(4)

[40]唐桃.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以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

[41]何朝峰,罗之勇广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42]何朝峰,罗之勇仫佬族地区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民族教育研究,2014(4)

[43]梁柳宝.罗城县仫佬族高中生民族认同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4]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J].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

[45]王志亮.仫佬族“依饭节”的宗教学探究[J].大舞台,2011(6):163-164

[46]李燕宁.仫佬族的宗教民俗[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

[47]翟鹏玉.那文化花神信仰与中国——东盟的社会理解性交往模式[J].东南亚纵横,2007(11)

[48]廖国一佛教在广西的发展及其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J].佛学研究,2002

[49]廖国一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J].宗教学研究,2000(4)

[50]王进西南少数民族法师禹步与道教的相互融摄[J].中国民族报,2009-2-10.

[51]张铭远洪水神话新考——兄妹婚与生殖信仰[J].民族文学研究,1990(2).

[52]李燕宁仫佬族的宗教民俗[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

[53]白道义仫佬族民间故事概观[J].河池学院学报,1987(2).

[54]吴盛枝仫佬族古代文学断代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55]黎炼,黎学锐生命之花的传承——论仫佬族花婆神话的生命意识与教化功能[J].河池学院学报,2009(1)

[56]本刊编辑部潘琦主编,银建军、龙殿宝执行主编的〈仫佬族通史〉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7]过伟凤兮仫佬,文采风流——读《潘琦文集18卷本》[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8]黄伟林“惊奇于自己的文学之美”——论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文学创作[J].民族文学研究,2004(3)

[59]黄伟林潘琦文学创作的仫佬族山歌元素[J].南方文坛,2011(6)

[60]潘荣生生于斯长于斯成长与八桂大地的仫佬族作家:潘琦[J].民族文学,2009(11)

[61]李琨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散文的真善美[J].名作欣赏,2011(27)

[62]石一宁潘琦散文:诗意之旅的追寻[J].文学自由谈,2007(3)

[63]王瑜,李康世事人情——论潘琦的散文创作[J].贺州学院学报,2011(2)

[64]韦秋桐山泉淙淙涌清流——评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集《山泉淙淙》[J].河池学院学报,1988(2)

[65]叶梅岭南仫佬人潘琦[J].文艺报,2011-3-14.

[66]钟纪新委身大地,诗意栖居——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游记散文的生态美[J].南方文坛,2006(5)

[67]黄伟林人生有很多奇妙的事——潘琦畅谈文学之路[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68]潘琦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柱[N].广西日报,2007-2-27.

[69]卢敏飞脚踏莲花归宗去——仫佬族丧葬仪式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70]莫艳婷,马强仫佬族房族祭祖考察报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71]李甫春“冬”与仫佬族源流追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72]黄兴球论仫佬族“冬”的宗法关系及其性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73]崔昆仑浅议仫佬族的传统社会组织与社会稳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74]黄杰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村社组织的社会功能——以广西壮族、瑶族、仫佬族、京族、毛南族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

[75]罗继高广西仫佬族地区村规民约碑刻拓片选辑[J].河池学院学报,2009(1)

[76]罗世庆搜集整理仫佬族民歌[M].内部资料,2000

[77]尹明仫佬族依饭节[J].歌海,2012(4)

[78]余继东仫佬族独有的依饭节[J].中国文化报,2011-5-24.

[79]《民族文学》编辑部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节”[J].民族文学,1991(6).

[80]陈黎明依饭节:仫佬民族的生命轨迹[J].当代广西,2010(2).

[81]莫俊,翔海依饭节,仫佬族文化缩影[N].南宁日报,2008-7-14.

[82]照耀仫佬族春节和做依饭[J].烹调知识,2011(25)

[83]韦显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仫佬族依饭节[J].广西地方志,2009(4)

[84]严琴广西举办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N].中国艺术报,2009-12-8.

[85]刘万强仫佬族同胞欢庆依饭节[N].中国民族报,2009-12-1.

[86]王志亮浅析“依饭节”仪式形成的历史原因[J].黄河之声,2011(4)

[87]吴国富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88]佟宇嘉,王奎正仫佬族“依飯节”文化内涵探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

[89]莫乔雅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0]黄羽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民族音乐,2015(2)

[91]雷晓臻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92]韦秋杰,李绍波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1)

[93]卢纯仫佬族依饭节仪式中的祖先崇拜研究——以广西罗城上南岸屯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4]赖锐民广西仫佬族依饭节(傩愿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

[95]黎炼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与社会和谐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96]黎炼人神共欢娱教合一——论仫佬族依饭节的现代嬗变与演进[J].歌海,2010(2)

[97]苏沙宁仫佬族“依饭节”及其祭祀音乐概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98]谢美琳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音乐[J].艺术评鉴,2016(4).

[99]唐代俊,韦海燕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16(7)

[100]唐代俊仫佬族依饭仪式歌舞的文化特征[J].河池学院学报,2014(6)

[101]唐代俊仫佬族依饭仪式音乐的社会功用[J].民族音乐,2015(1)

[102]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仫佬族依饭节的人类学考察[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3]龙殿宝仫佬族依饭法事及对神灵梁吴的民族认同[J].河池学院学报,2013(6)

[104]王志亮仫佬族“依饭节”的宗教学探究[J].大舞台,2011(6)

[105]鲁彦臻文学地理学视角下仫佬族依饭节经文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

[106]李鹏作物与象征:从依饭节看仫佬族的人群关系与社会结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107]韦雅青在社会视角下试探依饭节中仫佬族传统体育的作用[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1)

[108]潘桂媚,周鸿空间视域下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8)

[109]黄宗峰,韦雅青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12(2)

[110]冯菊香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

[111]海婷 《十劝人》歌[J].家庭教育,1997(5)

[112]罗之勇,韦海燕民间歌舞文化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大舞台,2013(3)

[113]卢纯仫佬族的“冬”与族群认同——以依饭节仪式为例[J].歌海,2013(3)

[114]卢纯仫佬族的祖先观念与祭祀仪式——以依饭节仪式为例[J].歌海,2012(6)

[115]银浩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变迁——以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3)

[116]银浩仫佬族“依饭节”若干问题研究——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为例[J].学术论坛,2012(2)

[117]胡晶莹,黄小明仫佬族传统“依饭节”与仪式舞蹈[J].歌海,2009(3)

[118]黄小明,苏水莲,廖梦华仫佬族依饭节舞蹈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广西罗城仫佬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19]陈力丹,王晶“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观察访谈与媒体报道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

[120]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并非一个共享神话——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21]杨素萍,陈时见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调研报告[J].廣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22]吴国富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仫佬族的问题——民族识别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96(1).

[123]罗青松从“凿齿”观察贵州仡佬族与仫佬族的民族源流[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124]张介文,韩肇明仫佬族族源探讨[J].学术论坛,1981(2).

[125]温远涛仫佬族族源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126]徐杰舜,韦小鹏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仫佬族哲学思想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领袖背后的经营哲学思想
少数民族音乐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春秋时期政治变革中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