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对基层电大教学管理的思考

2017-05-30潘灵荣林小伟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潘灵荣 林小伟

[摘 要]基层电大教学管理端的供给侧改革关系到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功与否。文章通过现状分析,从专业设置、教师结构、授课过程三方面为切入口阐述面临的问题,提出寻找核心潜力专业,以实验形式推进专业课程开设,实现“教”与“学”的契合等路径实施教学管理供给端的改革,以期实现面向社会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得到改善。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6-0061-06

我国是教育大国,截止2016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599.1万人,而且还处于稳步增长期,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随着社会转型变革的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旺盛。很多时候,从学校毕业的预备型人才并不能与社会的发展有效匹配和衔接,需要进行再培训和再学习之后,才能适应相应的岗位工作。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到社会就业,另一方面是各企事业单位需要符合岗位特性的对应人才,减少不必要的培训费用和时间支出,这“一进一出”产生了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和知识结构上的错位现象。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

在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随后这一改革在各个领域深入推进,在教育方面则为教育供给侧改革,就笔者理解,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包括教师、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等),整合各项资源,调整结构适应需求端的变化及要求,实现教育服务能力的有效化和最大化,其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1],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改善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现象。

对于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改革的内容也各不相同,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末端环节,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可见,高等教育与社会处于一种供求关系[2],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高等教育注重自身内在的良性发展,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二是指高等教育体现服务社会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求。就社会属性而言,实现教育面向社会和面向学员的“精准供给”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3]。

电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的結合体,经历近40年的变迁,电大一直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保持求变、求存和求认同的理念,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对于电大系统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有部分学者做出过研究,如陈华[4]认为电大系统的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应从重管理回归教学本位,激发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其次,科学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第三,要厘清办学模式,避免人云亦云的模仿办学,走基于内部逻辑生成之路,不随性嫁接。高洪波和马素萍[5]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供给测改革的题中要义,开展好社区教育有利于满足公共教育需求、推进教育公平,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学校而言,一切的内部改革都应围绕教学展开,而电大的教学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要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指从学前准备阶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着手实现学员学习的有效性[6];另一方面要强调对教学的支持服务,它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的,持续存在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7],如课程师资培训、网上学习资源的平台建设和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技术支持等,通过教学支持服务的跟进,逐渐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专业是连接社会与教育资源的纽带,是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节点,良好的专业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真实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专业的设置方式和依据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如彭思毛[8]提出以发展注重重点专业为主,最大力量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胡思英[9]倡导运用SWOT分析方式寻找电大专业发展具有核心力的项目,运用内部优势,紧抓外部机遇,实现专业的有效设置。

受以上理念的启发,站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角度对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各环节进行审视,并提出相应的改革途径,以期实现面向社会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得到改善。

二、基层电大教学管理供给端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电大的前期办学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的需求比较贴近,实现了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变得多元化,电大的传统专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入学率在持续提升,社会中各类学历或非学历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大的办学空间在逐步变窄,电大教育有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以浙江的基层电大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开放教育开设的专业主要以会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和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为主,这与浙江本身民营企业比较发达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很大关系。但现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发展相继进入一定的瓶颈期,一是因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优胜劣汰,优质的企业在变大变强,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走向被人兼并的道路,导致对以上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在增加,而电大培养的初级人才就业面临冷遇;二是新兴行业不断崛起,人才的需求类型随着经济增长点的转移而变化,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变化过程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原地踏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

专业设置相对于社会需求的滞后性,是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学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是实现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同向性的前提。

(二)教师结构与专业需求错位

基层电大由于多方面原因,新鲜血液的补给以调动为主,人员来源从幼儿园到高校各个教育阶层皆有,较频繁的人员更新情况,使教师在年龄层次和专业水平等方面与专业的发展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1. 年龄层次问题

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教师在年龄上的构成应该是老中青的梯度组合,而现今基层电大教师年龄结构普遍有往“倒金字塔”模型发展的倾向(如下页图1所示),后继力量的增长和成长比较乏力,致使专业发展缺乏活跃度,很难对外形成区域品牌效应,这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是比较大的。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基层电大一般都会建立一支校外教师兼职团队,但因兼职教师身在体系之外,流动性比较大,加之对电大的学情和教情没有深入了解,在面对学员进行授课时,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寄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学校的内生性问题,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2. 专业水平问题

由于基层电大办学一直存在“重管理,轻教学”的问题,致使教师在数量上出现非专业教师过剩和专业教师不足并存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开展的一村一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在很多的基层电大没有一个专业教师,全部的专业课程都是由市园林局或农林局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此时学校只是成为了教学的媒介场地,教学辅导的主体地位缺失,诸如此类现象在基层电大还存在很多。专业教师的缺少,一是使受教的学员产生对电大教育能力信心的不足,二是阻碍学校扩大相关专业的教学规模,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师行列内部存在专业水平不平衡的现象,为解决专业教师缺少的问题,部分有能力的非专业教师选择转专业,在自学相关辅导课程内容后,对学生进行授课,但因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知识厚度不够,再者缺乏对跨专业课程教学教法的深入研究,致使在授课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和练就很多时候是基于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能力与兴趣,单有激情还远远不够。

(三)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需求的不适性

电大师生处于准分离的状态[10],由于多种原因学员参加面授课程的时间比普通高校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偏向注重对学员“导”的作用。基层电大教师作为离学员最近的远程教育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导学”和“导考”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导学流于形式,导学的要旨是少而精,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较难对内容进行取舍,主要在于要兼顾基础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要素,有出现“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再者,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很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搜索得到,学生可以做到随用随学。因此,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出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适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就学体验。

二是导考偏于功利,导考的意图并不是要实现学生百分百通过考试,重在对课程重难点的梳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化和细化,使学员能沉着、自如的应对考试。而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导考教学的时候,舍本逐末,花大精力在猜题和押题上,并为此搜索相应资料,试图通过预练或预考帮助学员通过考试。

三、基层电大教学管理供给侧改革的途径——以浙江电大温岭学院为例

(一)寻找温岭学院核心竞争力专业,推进课程开设改革

基层电大的专业设置应体现服务性、时效性和地域性特点。服务性在于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认清自身在社会中的服务属性,定位好发展的方向,以此为基础设置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本地区需要的人才。时效性指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时间期,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源结构的变化,有些不适宜的专业将相应的被更替。地域性體现在专业设置要围绕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展开,以地域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

基于以上特性,笔者采用SWOT分析战略来寻找温岭学院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指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在因素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11]。

1.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建筑工程类专业

优势:办学30余年,学院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制作教师导学手册和班主任管理手册,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完善对学生的教学支持服务,形成一支潜心服务学员的教师团队。到2018年上半年,学院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届时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会全面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

机遇:温岭地处沿海,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格局,常住人口达120万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使得地价持高难下,地王频现。加之,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进行,随处可见忙碌的施工队伍,建筑和道路施工类蓝领技工人员的需求量保持旺盛,且工资在近5年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因国家提出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量的内地劳动力选择留在本地发展,致使沿海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在近年持续锐减,“民工荒”和“技工荒”时有发生。

特性符合程度分析:(1)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可以为本地区培养或培训一批基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缓解区域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2)有效解决院内建筑工程类和部分文理学类教师的任教,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和利用;(3)城镇化建设为人才的需求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专业可持续性发展。

2.以实验形式推进潜力专业的开设

通过寻找和分析,在2017年春实施预精准的专业供给,开设“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和“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分别招收学员14人和6人。由于春季是生源淡季,且前期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在新开专业的本专科人数上未达到预期15人的指标。

在课程设置上,笔者首先总结前期专业开设的经验,发现按学期开设的课程过多,且并不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开放教育专科学生为例,需修完76学分才能毕业,以2.5学年计算,学生每学期得修完15学分多,折合成课程大概5门左右。由于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每门课程大概能安排3-4天的面授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门课程的线下辅导是很难实现的,辅导老师往往在踌躇满志中开始,意犹未尽中结束。

因此,对相关课程是否需要开设辅导课或开设辅导课时间的长短,得有所扬弃,区别对待。对于开设辅导课的依据,笔者遵循以下方法:统设必修课程尽量开,非统设选修课程选择开,再以学生的需求和学院教师的配置情况为导向,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根据这个思路,笔者先对招收的学生进行背景和需求情况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中的14位学生,有7人在施工单位工作,从事测量、施工和造价等工作;4人在建设单位工作,从事施工管理和招标等工作;3人在监理单位做监理工作。土木工程(本科)中的6位学生,都是来自同一只建筑施工队的基层管理人员。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得知,此次新开专业学员的就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为了考证或考级做知识预备,比如考取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员等;二是为了评职称或岗位属性要求需要获得相应的本专科学历。总体来看,学员的就学期望偏向功利,但同时也伴随着对知识的内在需求。

接着,笔者进行课程基本情况的分析,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第一学期开设课程为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匹配情况列出如下页表1所示。

依据表1的分析,综合课程的考核方式、难易程度、教师的匹配和学生的需求等因素,确定开设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1天课时)、英语I(1)(3天课时)、高等数学(3天课时)、建筑制图基础(4天课时)和建设法规(2天课时)为辅导课,这里的1天课时相当于8课时数,1课时有40分钟。

(二)“教”与“学”的契合

由于开设的辅导课在课时数与难易程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做出对应的调整。对于安排0~1天课时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相应的课程辅导/责任老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开学习网、省数字化资源库和学校平台的教师博客等)引导学生开展课程的学习,授课的重点是如何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列出课程的重难点,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移动终端、微信和QQ等工具,对学生进行问题答疑、学习资料上传和网上形考测评等教学活动,缓解工学间的矛盾;对于安排2~4天课时的课程,在导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特性分别进行案例式教学、问题教学、指导性发现教学、游戏化教学和小组讨论/比对式教学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依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相应设计的,因时因势改变,最终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来进行衡量和评判。

1.课程内容的选择

现阶段电大的课程教学还停留在以考定教的层面,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和考纲去进行自主授课,学会对课程内容“去繁为简,去旧留新”是当前教师要做的。利用电大系统建立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师自身优秀资源的长期积累,依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增加或补充,以弥补现有教学内容的不足和枯燥。

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不能一概论之该如何取舍,如何精简,但努力的方向是确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教学方式里,实现面向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2.教学支持服务的完善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时代发展对全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从“要你学”到“我要学”思想层面的转变。但传统的师生面授交流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打造无处不在的线上和线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2016年,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国开学习网投入使用,实现了三级网络的合并,使各级电大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支持平台混乱繁杂的景象,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变的更加开放。与此同时,省级电大也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各类教学资源,比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已连续举办六届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比赛,成果丰硕,优秀的课程资源会进入省数字化资源库,并对外公开分享。

温岭学院的教学支持服务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在成为电大学员后,即分配相应的班主任和助学导师,建立供学习与交流的QQ群和微信群,实时和非实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已有的资源为自身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教师在他身边,并定时通过QQ或微信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帮助其解決遇到的困难。伴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的教学支持服务变得可能。

3.开展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对于具有应用性质的专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短期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企业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对自身有更明确的定位,为以后在岗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是其立足点。由于学生大多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在职人员,所以,对于实践活动的专业性要求会高一些,应避免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关于实践的基地,我们选取与我校有长期合作的相关优质企业,或者有学生工作过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为主。

四、成效和反思

成效:新专业开设一学期后,有1名建筑类、2名文理类教师和1名教科处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授课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师资的利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非专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化。同时,为有意向就学的社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善了学院的专业结构和生源结构。

不足和反思:一是专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学生招收刚刚开始,还未实现对外的有效成果输出;二是课程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在不断地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未形成最终合力;三是在减少教育的无效供给方面做的尝试和工作不够多,比如缺乏对不合格教师的惩罚和过时专业的退出机制,需要跟进和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应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J].上海教育,2016(9).

[2]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

[3]侯萍.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实践与探讨,2016 (8).

[4]陈华.教育质量与管理:来自社会经济治理与改革概念的启示[J].地方电大管理研究.2017(1).

[5]高洪波,马素萍.论社区教育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要义[J].当代继续教育,2016(5).

[6]曹建萍.基层电大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过程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

[7]袁芳.论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J].纺织教育,2010(2).

[8]彭思毛.关于电大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9]胡思英.转型期电大专业设置优化的战略构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3).

[10]鲍日勤.开放教育学习者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

[11]肖海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要径和工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潘灵荣,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学院教学教科处主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应用数学;林小伟,温岭大溪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英语和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 李 兵]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