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学习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17-05-30吴淑青莫永华陈晓梁琳敏曹夏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内容分析研究现状

吴淑青 莫永华 陈晓 梁琳敏 曹夏琳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混合学习作为能够兼顾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17年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量化统计,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维度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发现:从文献数量来看,混合学习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文献来源来看,混合学习的主要研究者来自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从研究内容来看,基础理论研究的视角过于单一,学习支持服务有待完善,实践应用倾向于高等教育,学习模式的构建缺乏论据充足的实证支撑;从研究趋势来看,接下来混合学习评价研究将可能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和新趋势。

[关键词]混合学习;内容分析;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6-0016-08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人们大力提倡利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混合学习是一种将面授课堂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相融合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极大的冲击。目前混合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三年(2015~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充分肯定了混合学习的优势,从预测混合学习是短期内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趋势,到极有可能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短期趋势,再到短期首要趋势,连续把混合学习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1]。相对于在线学习和传统面授课堂,混合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国内外众多学者都非常看好混合学习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学术论文,以期总结出现阶段关于混合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年到2017年期间国内发表的关于混合学习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研读、分析和综合,从而对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趋势等进行梳理和总结。

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对于定量和系统分析文献内容很有帮助。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通常如下,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界定目标总体的范围;第二,对目标总体范围进行筛选,抽取研究样本;第三,确定编码体系;第四,阅读文献样本并按编码体系进行数据统计;第五,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本文严格按照这5个步骤科学严谨对研究文献进行处理。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的文献期刊作为研究来源,由于混合学习是“舶来品”,国内对此的翻译稍有差异,在国内的管理和教学语境中,混合教学是混合学习的本土化概念,因此混合学习常常与混合教学交叉使用。本文将检索词确定为“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混合教学”“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和“Blending learning”。2003年混合学习在国内首次被提及,所以本文的检索日期为2003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为了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献,笔者采用重复检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专辑导航选择“社会科学II辑”;

2. 首先以“混合学习或含混合式学习”或者“混合教学或含混合式教学”或者“Blended learning或含Blending learning”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到共计833篇文献;

3.其次以“混合学习或含混合式学习”或者“混合教学或含混合式教学”或者“Blended learning或含Blending learning”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选择“结果中检索”得到308篇文献;

4. 再次以“混合学习或含混合式学习”或者“混合教学或含混合式教学”或者“Blended learning或含Blending learning”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选择“结果中检索”得到269篇文献;

5. 最后剔除会议征稿通知、内容重复、与主题无关等无关样本5篇,确定有效样本共262篇文献。

由于混合学习的名称表述多样化,本文统一使用混合学习进行论述。

(三)研究编码体系

本文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4个方面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凡结构完整的文章无论字数多少、篇幅长短都视为一篇。在研究内容的分析中,由于论文研究往往包含多方面内容,对其进行评判时要总结其表达的观点,按照其研究重点进行分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借鉴类似领域的类目分析方法,本文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确定为以下内容:混合学习基础研究、混合学习相关系统设计与开发、混合学习应用领域研究、混合学习资源建设、混合学习实践成果研究、混合学习评价研究和其他。每一类别下又划分了细致的二级类目,将在内容研究部分作具体阐释。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混合学习的研究历程分析

由于CNKI中没有2003年关于混合学习的核心论文的记载,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得出在2004年到2017年期间关于混合学习的论文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04年至2009年期间的论文数量不多,年均论文量没有达到10篇,在这6年间混合学习的发展非常平缓,这与混合学习刚被引入国内不久有关系。随后的几年里混合学习处于高速发展期,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增长迅猛,2016年的53篇论文达到了一个高潮,2017年还未结束也已有44篇,相信不久后又将达到新的峰值。总的来说,从2004年到2017年混合学习年度論文发表量总体呈明显的增长态势,说明专家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

通过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对混合学习的热词分布,可以看到混合学习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详情如表1所示。表2是对热词的频次进行统计,意在确定学者研究“混合学习”的重点所在。

由分析得出,教学设计、Blended learning和教学模式是学者研究“混合学习”的主阵地,且最近几年的研究比重逐渐增大,尤其是随着Mooc、Spoc和翻转课堂的新兴发展,这些主题热词分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说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在混合学习中长期处于重要位置,学者和教师越来越重视混合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地以及在教学平台(Moodle)运用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我国混合学习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时期。

2004年到2006年是混合学习的萌芽期,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包括对混合学习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模式等的初步探索,涉及应用领域的较少。何克抗的《从Blende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界定了混合学习的含义,并认为Blendeing Learning是教育技术理论深入发展的标志[3] 。田世生等《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论述混合学习的本质内涵,在理论层面提出设计混合课程的方法 [4] 。

2007年到2010年是混合学习的发展期,理论逐渐完善和成熟,相关实践应用的研究日渐增多。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领域。而实践应用研究中关于混合式学习技术的研究占重要地位,主要聚焦于依赖网络的学习以及网络资源和混合式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包括网络学习、学习方式的探索,基于 Moodle的研究以及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等。

2011年以来混合学习的发展进入深化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愈加精细化、系统化和多元化。Mooc和翻转课堂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混合学习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关于Moodle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与构建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2014年开始注意到微信等社交软件在混合学习中的运用。

(二)混合学习的文献来源分析

1.期刊来源分析

根据统计,将论文进行所属刊物统计,结果发现262篇论文发表于57种期刊,载文量不少于5篇的期刊分布如表3所示,这些期刊的载文量共195篇,接近关于混合学习所有研究期刊论文总数的3/4。

结果表明,混合学习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与《中国远程教育》等教育技术类期刊,说明教育技术人员是关注混合学习领域的主要人群,是推动混合学习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混合学习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职业与教育》和《中国成人教育》也有较高的发文量。

2.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统计论文作者机构分布,混合学习相关论文发表量超过4篇的单位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均来源于综合各方面都实力不俗的高等院校,说明高校是混合学习研究的中流砥柱。因为高校师生是新理念新技术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响应者,还因为高等院校有雄厚的学术底蕴,比较容易得到专项基金和相关技术的支撑,更利于为混合学习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持。从另一方面来说,其他领域对混合学习没有广泛关注,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学习研究仍未成熟。

(三)混合学习的研究内容分析

为追求更细致把握和了解文献的内容,本文在一级类目的基础上划分了二级类目,依据每篇文献的研究重点,对混合学习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做了如下归类(如下页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国内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实践成果和基础研究上,尤其体现在实践成果中的模式构建、课程设计,还有基础研究中的基本理论研究;其次是混合学习应用领域研究,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的探讨研究备受瞩目,具体分析如下。

1.混合学习基础研究

从量化的数据来看,混合学习基础研究约占文献总数的1/4,包括基本理论、意义、现状和策略等研究,其中概念、本质、原理、价值等基本理论研究属于基础研究中论述最多的模块,也是后续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例如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啟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黄荣怀则更赞同Singh& Reed 的观点,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他认为混合学习的理论依据除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其他学习理论之外,还有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也提供了重要支持[5]。李克东对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过程设计和应用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6]。陈卫东等人从人、技术、环境和方法四个维度分析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7]。胡立如从教学结构的层面来理解混合学习,将技术定位于改变教学结构的重要手段,以技术强化的教学结构指导混合学习的设计 [8] 。

混合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多元混合和系统化,它的基础理论应该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但是从文献研读中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大多聚焦于教育科学领域,仅有少部分从其他角度考察混合学习。如曾茂林以主体摄入知识为切入点,建构出基于学习主体神经系统与学习领域相互映射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9]。总而言之,混合学习的基本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视角理应更加多元化,力求更多高学术质量的论文,为混合学习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混合学习相关系统设计与开发

混合学习的效果与混合学习系统息息相关,设计有效合理的学习系统是保证混合学习质量的条件之一。在样本文献中总共有27篇是关于混合学习相关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占比10.31%,其中有13篇文献来源于远程教育类期刊,说明混合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在远程教育中颇受重视。涉猎范围包含混合学习的监控方式、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空间构建、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有效性、学习支持服务等研究内容。武开对混合学习下的电子监控和人工监控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对混合学习中学生的行为和效果的影响,得出混合学习状态下,电子监控比人工监控更有约束力,同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改善学习质量 [10] 。江涛指出,混合学习视域下学习支持服务机制超越了传统学习支持服务机制的范畴,出现系统性、全程行、智慧化与个性化等特征,意味着学习支持服务需要把握混合学习的本质内涵,从混合学习的起点入手,准确定位混合学习支持服务的范围,进行学习支持服务机制的构建 [11]。从整体上看,研究者的关注点由宏观转变为具体和多元,促进混合学习与信息技术更紧密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3.混合学习应用领域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究和整体把握,混合学习应用研究中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占比超过1/5,有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应用研究成果,突出研究者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目前混合学习在应用方面聚集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培训等领域,有的应用是混合学习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而有的又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但是,混合学习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高等教育是混合学习应用研究的主阵地,其次在教师培训这一块用的最多,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领域的涉猎不广。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有很大的自由支配度,为混合学习研究提供了便利。混合学习经过长期探索也在教师培训领域较受欢迎,建构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较重,学习者无法保证充足的网络化自主学习,导致混合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稍微滞后。

4.混合学习资源建设

混合学习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建设两大模块,于促进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衔接和融合而言有重大的影响力。从统计数据来看,混合学习资源建设的相关文献的数量不到样本文献的10%,且混合学习课程资源的混合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几乎没有专门为混合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基本上都是对当下已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稍加改造,将Moodle、Blackboard、Sakai等适用性强的网络课程平台直接用于混合学习。

近年来诞生的新型学习平台和环境引起了注意,汪涛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研究,提出微信公众平台下的混合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12]。蒋玲基于Windows Live群开展了相应研究并用于实践教学中 [13]。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推出的雨课堂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关注。不难发现,混合学习的平台和资源是不缺乏的,但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提及不同平台之间可以通用,学习资源能够方便共享。目前仍未解决学习资源的组织原则问题,研究者可将精力投放于解决学习资源标准化和可移植性的问题上。

5.混合学习实践成果

混合学习实践成果在样本文献中的占比高达28.24%,是混合学习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类目中,本文主要划分为模式构建、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3个方面。其中谈到课程改革的文献较少,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和模式构建,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是混合学习推广和发展的枢纽,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是混合学习取得卓越效果的保障。

混合学习融合多种学习理念,可以克服以往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诸多弊端,能够高效深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中论述的混合学习模式大多是依托某个网络平台,或者基于某种教学理念,又或者结合某个具体学科、课程。如张其亮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4]。然而,大部分研究者构建的混合学习模型和提出的学习策略都仅做了理论归纳,缺少说服力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只有小部分研究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现象描述总结,探寻现象背后隐藏的本真。

6.混合学习评价研究

混合学习评价研究类的文献极少,在样本文献中仅有4篇论文,论述的都与混合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相关。唐文秀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混合实践中,从参与度、交互性、适应性、满意度和效果度5个方面构建混合学习的五维评价模型 [15]。

(四)混合学习的研究趋势分析

混合学习不同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至2017年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混合学习历经10多年的发展,从总体上而言混合学习许多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不同方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均衡的,具体分析如下。

1. 每年混合學习的相关文献总量保持一定的增长走势,其中关于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的论文数是最多的,由图2 可知,2004年混合学习理论刚刚起步,2005年实践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就紧随其后,说明研究方向大多聚焦在混合学习基本理论、应用研究与实践成果上。深入分析这些论文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总结出来的学习模式几乎都是针对某一学科甚至某一门课进行探讨及设计,并且其研究人员汇聚业内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生等于一体,大家站在不同的高度各抒己见,这就导致混合学习研究不成系统和分散性。

2. 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概念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混合学习的发展起到指引方向的关键作用,是混合学习研究的起点和基石,所以对混合学习基础理论的研究刻不容缓。

3.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对混合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2008年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第一篇关于混合学习评价的论文,时隔几年断断续续又发表了3篇,且这类研究目前关注的角度过于单一。评价混合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及时对混合学习的设计、开发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做出修正,促使教学更好的发生。因此,可以看出混合学习评价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一)对混合学习的批判性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日益紧密关联的今天,混合学习汲取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迅速被教育者们熟知,特别是在Mooc和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影响下,混合学习越来越热。但是通过对混合学习的以上综述发现,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真正开展混合教学的并不普及。为什么研究者们对混合学习的关注这么多却没有用于常态化教学,原因可能如下。

1. 混合学习虽然得到追捧,它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得到认可,但究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设计和具体实施有待深思和探讨。

2. 相对于教师长期熟悉的传统教学方法,混合学习作为新的学习形式被引入课堂,教师将会长时间处于自己陌生的领域,面临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更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迎难而上。这说明需要对教师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思路应用培训,树立典型的成功案例。

3. 混合学习对比传统教学需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教育管理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足够大,不仅在资金和技术上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也能让教师在精神上备受鼓舞,学校开展实施混合学习的氛围将更加浓厚。

(二)对于混合学习的展望

国外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在1998年早已有之,但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直到2003年教育界对E-Learning进行反思后赋予它新的内涵才受到关注并日益流行,与此同时被引入国内,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但在混合学习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理清混合学习的概念,重视混合学习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对于混合学习的概念没有形成共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混合学习的理解不尽相同。明确混合学习定义,形成统一认识,研究不同课型的混合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完善混合学习理论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2.建立混合学习评价体系,重视混合学习的效果研究

对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是所有混合學习研究领域中最稀少的。评价虽然处于教学的最后一个流程,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衡量混合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促进混合学习研究和实施的关键。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混合学习评价体系,促使混合学习更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月,韩锡斌,程建钢. 混合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实施效果偏差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

[2]谢幼如,李克东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6]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7]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 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

[8]胡立如,张宝辉.混合学习:走向技术强化的教学结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4).

[9]曾茂林. 主体摄入视野中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10]武开,徐荣贞.混合式学习中监控方式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11]江涛.混合学习视域下学习支持服务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12]汪涛,张秋东,李惠青,等.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

[13]蒋玲,黄磊,张丹清.基于Windows Live群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14]张其亮,王爱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4).

[15]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

[作者简介]吴淑青,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莫永华,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可视化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陈晓,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梁琳敏,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曹夏琳,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在线学习研究。

[责任编辑 吾 言]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内容分析研究现状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