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析论

2017-05-30卢烈红

阅江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卢烈红

摘要: 唐宋禅宗语录在“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禅宗语录中的祈使句晚唐五代开始使用开来,宋代有较大的发展。“著”字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著”来源于上古时期表祈使的句末语气词“者”;唐宋时期,它的使用不局限于禅宗语录,但以禅宗语录使用为多;元明清时期,这种祈使句一直使用,“著”在明代由祈使语气发展出先行语气。表祈使语气和先行语气的“著”字句在现代方言中有比较广泛的分布。

关键词: 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发展历程; 历史来源;共时分布;后代走向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6-0038-08

“著”字祈使句是指以语气词“著”结句的祈使句。这种祈使句唐代开始出现,是汉语史上很重要的一种祈使句。唐宋禅宗语录在“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著”字祈使句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唐宋禅宗语录中“著”字祈使句的发展过程,就“著”字祈使句的历史来源、唐宋时期“著”字祈使句的共时分布、唐宋以后“著”字祈使句的走向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晚唐五代

《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未见“著”字祈使句,到晚唐五代的《祖堂集》,这种祈使句才有一定数量的用例。

《祖堂集》中共有“著”字祈使句13例,其中12例表示命令。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类祈使句多为禅师向僧徒发话,是会话中上对下的关系,故多命令之词。例如:

(1)师唤阿难,阿难应喏。师曰:“倒却门前刹竿著!”(《祖堂集》卷一,大迦叶尊者)

(2)师唤沙弥,沙弥应喏,师云:“添净瓶水著!”(《祖堂集》卷五,道吾和尚)

(3)夹山上堂,云:“前日到岩头、石霜底阿师出来,如法举著!”其僧才举了,夹山云:“大众还会摩?”众无对。(《祖堂集》卷七,岩头和尚)

(4)保福云:“谢和尚领话。”自云:“礼拜著!”(《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5)师问僧:“你还有父母摩?”对云:“有。”师云:“吐却著!”别僧云:“无。”师云:“吐却著!”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6)师唤沙弥:“拽出这个死尸著!” (《祖堂集》卷十六,石霜性空和尚)

例(3)里的“举”是“述说”的意思。例(4)里的“领话”是“承接、领会对方机语”的意思。

《祖堂集》里的“著”字祈使句有1例表示禁止。如下:

(7)隔数年后,仰山有语,举似师云:“切忌勃素著!”(《祖堂集》卷十六,沩山和尚)“勃素”是胡乱诉说之意。

从语法构成角度看,《祖堂集》这13例“著”字祈使句主语皆不出现,谓语部分或为单个动词,如例(4);或为偏正短语,如例(3);或为动宾短语,如例(1)、例(2)、例(6)、例(7);或为动补短语,如例(5)两个“吐却”。

在《祖堂集》中,祈使句的语义分工大致是:“著”字句多用于上对下,表示命令;下对上即僧徒对禅师多用“请”字句,表示请求;表禁止则有“莫”字句,以“莫”字句为主。下面略举几例“请”字句、“莫”字句:

(8)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祖堂集》卷二,菩提达摩和尚)

(9)僧云:“便请和尚语话。”师曰:“青山绿水不相似。”(《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

(10)问:“大众云集,从上宗乘,请师举唱。”师云:“不举唱。”(《祖堂集》卷十二,宝峰和尚)

(11)师云:“你莫闹!我若称断,是你嘱我;你若称断,我则嘱你。”(《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

(12)问:“香烟匝地,大展法筵。从上宗乘,如何举唱?”师云:“莫错举似人。”(《祖堂集》卷十二,泐潭和尚)

(13)“古今事如何?”师云:“莫乱道。” (《祖堂集》卷十二,清平和尚)

二、北 宋

北宋的《景德传灯录》中,“著”字祈使句共出现33例。跟《祖堂集》一样,这些祈使句基本上都表示命令。不过,较之《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的“著”字祈使句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使用频率有提高。《祖堂集》篇幅约25万字,有“著”字祈使句13例,每万字0.52句;《景德传灯录》篇幅约42万字,有“著”字祈使句33例,每萬字约0.79句。这表明,北宋“著”字祈使句有较大的发展。

(二)出现了带主语的“著”字祈使句。《祖堂集》13例“著”字祈使句主语皆不出现,《景德传灯录》中有4例“著”字祈使句句中出现了主语。如下:

(14)问:“如何是道?”师曰:“破草鞋与抛向湖里著!”(《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岩头全豁禅师)

(15)僧问:“不因王请,不因众聚,请师直道西来的的意。”师曰:“那边师僧过遮边著!”(《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大钱山从袭禅师)

(16)上堂,大众立久,师曰:“诸兄弟各诣山门来,主人口如匾担相似,莫成相违负也?无久在众,兄弟也未要怪讶著!若带参学眼,何烦久立?各自归堂,珍重。”(《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一,宝资晓悟大师)

(17)曰:“和尚恁么道,教学人如何扶持得?”师曰:“你急手托虚空著!”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八,南泉普愿和尚)

例(14)“破草鞋”是受事主语,后3例主语都是施事主语。例(16)“口如匾担”指不说话,“莫成”是表测度的语气副词,“在众”指僧徒在大众之中一起参习,“珍重”是告别的客气话。此例宝资晓悟大师所言是说自己闭口不说话,僧徒无需在堂上听自己讲法。“著”字祈使句的主语“兄弟”是大师称自己门下的僧徒。例(17)主语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三)从语义上看,有几例祈使句有特色,值得注意。例如:

(18)问:“无弦琴请师音韵。”师良久,曰:“还闻么?”僧曰:“不闻。”师曰:“何不高声问著?”(《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三,首山省念禅师)

(19)岩头云:“什么处去也?”师曰:“布袋里老鸦,虽活如死。”岩头云:“退后著,退后著!”(《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钦山文邃禅师)

(20)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和尚如何传?”师曰:“且留口吃饭著。”(《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九,弘瑫禅师)

例(18)是反诘句句末加语气词“著”表祈使,可视为反诘与祈使叠合表命令,提高了表达的语义强度。例(19)重复“退后著”,亦强化了命令义。例(20)“且留口吃饭著”是表达劝诫义的祈使句,且表达的是自我劝诫。

三、南 宋

南宋初年的《古尊宿语要》“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使用频率较《祖堂集》《景德传灯录》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古尊宿语要》有“著”字祈使句31例,按其书约20万的篇幅计算,每万字有“著”字祈使句1.55句。这差不多是《祖堂集》每万字0.52句的3倍,《景德传灯录》每万字约0.79句的2倍,表明南宋“著”字祈使句进入盛用时期。

(二)语义上绝大多数还是表示命令,其中2例反诘与祈使叠合表命令,另有表禁止1例,表劝诫1例。还有1例是表提醒的,非常口语化:

(21)问一僧:“今日施主开经么?”僧云:“是。”师云:“好生著,莫教错。”僧云:“某甲不教错。”师云:“入地狱如箭射。”(《古尊宿语要》,睦州和尚)

“好生”是非常口语化的副词,意思是“好好儿地”,多用于祈使句。《景德传灯录》中已见1例:“问:‘如何是凤山境?师曰:‘好生看取!”(卷二十三,归晓大师)《古尊宿语要》本书也有另1例“好生”:“初入寺,升座,僧问:‘法席久虚师子吼,乞师方便震雷音。师云:‘好生听取!”(云峰和尚)《五灯会元》有2例,1例见于卷十四 “归晓禅师”,与《景德传灯录》之例全同;另1例是:“曰:‘即今又如何?师曰:‘好生点茶来!”(卷十四,石门筠首座)除例(21)外,其它几例“好生”虽都用于祈使,但句末没有语气词“著”。还有一点,其它几例“好生”后面都跟动词性成分,“好生”只是以状语身份起修饰作用,而例(21)“好生”加上语气词“著”就成句表达祈使,这也是比较特别的。现代方言“好生”也可以这么用。如在黄梅方言中,小孩从厨房端一大钵滚热鸡汤上餐桌,大人会叮嘱说:“好生得,莫炮到掉!”(“得”是语气词,“炮”是烫的意思,“掉”相当于“了”)

南宋晚期的《五灯会元》“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全书共有“著”字祈使句68例,其书总篇幅约78万字,每万字有“著”字祈使句约0.87句。这低于《古尊宿语要》的每万字1.55句,但高于《景德传灯录》的每万字0.79句。这表明,与北宋相比,南宋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的使用频率整体上处于提升态势。

(二)有4例“著”字祈使句句中出现主语。例如:

(22)有僧请教云门,门曰:“汝礼拜著!”僧礼拜起,门以拄杖桎之。(《五灯会元》卷七,玄沙师备禅师)

(23)僧曰:“请和尚放下竹篦,即与和尚道。”师放下竹篦,僧拂袖便出。师曰:“侍者认取这僧著。” (《五灯会元》卷十九,径山宗杲禅师)

例(22)中主语是第二人称代词“汝”,例(23)主语是名词“侍者”。

(三)语义上仍然绝大多数表示命令,其中1例反诘与祈使叠合表命令,另有表劝诫1例。还有2例是表提醒的,非常口语化:

(24)师在沩山作典座,沩问:“今日吃甚菜?”师曰:“二年同一春。”沩曰:“好好修事著!”师曰:“龙宿凤巢。” (《五灯会元》卷五,夹山善会禅师)

(25)上堂,众集定,首座出礼拜。师曰:“好好问著!”座低头。问话次,师曰:“今日不答话。”便归方丈。(《五灯会元》卷十二,金山昙颖禅师)

这两例,“著”字祈使句都用“好好”作状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对唐宋禅宗语录中“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情况做出以下总结:

基本上都用于表达命令,是语义强度高的一类祈使句,偶尔用于表达禁止、劝诫、提醒;晚唐五代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中不出现主语,宋代禅宗语录中则有少量祈使句使用主语,主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可以由第二人称代词充当,也可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

从晚唐五代到南宋,使用频率呈不断提升态势,北宋较晚唐五代有较大发展,南宋则进入鼎盛阶段。下面讨论相关问题。

(一)“著”字祈使句的历史来源

关于祈使语气词“著”的来源,学术界讨论得尚不充分,有以下几种初步的意见:

1.与语气词“者”为同一词气词的不同标写形式。吕叔湘指出:“是著,者,咱三字之为同一语助词之异式,已无疑义。”“至于一般告语,则宋人参用者、著二字,而以著为多;金元者字转胜,又别增咱字。”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卷(1941年),收入《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務印书馆,1984年,第67-68页。

2.由动态助词进一步虚化而来。刘宁生认为,《敦煌变文集》中“著”的动态助词用法已趋向于成熟,且已有“井中水满钱尽,遣我出着”这样的“着”字祈使句,因此“‘着在时态助词的基础上发展出语气词的新用法”。刘宁生:《〈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中“着”之比较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21页。孙朝奋把“你听着!”中的“着”称为“起始体”,可见他将祈使语气词纳入时体范畴,然后他以时体体系内部的延伸来解释起始体(祈使语气)的来源:“著”由动词演化为“处所词”“趋向词”,再虚化为非完成体(持续、进行),由非完成体延伸就产生了起始体。孙朝奋:《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第139-146页。

3.来源于六朝“动+宾+著+方位结构”中的“著”。罗骥推测,祈使语气词“著”可能来源于南北朝表处所的“著”,其大致演化过程是:“附着”义动词用于“动+宾+著+方位结构”,宾语脱落后变成“动+著+方位结构”,“动+著+方位结构”中方位结构脱落或转移后变成“动+著”。这时,“著”进一步虚化,如果表动作行为的时体,就成为形尾(动态助词);如果表达全句的事态,就成为语气词。“著”的动态助词用法和语气词用法是平行分化,二者之间不存在相互虚化的关系。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160页。曹广顺等也推测祈使语气词“著”“和六朝时期的‘动(宾)著+处所词格式有关……这种格式中的‘著可以看作附着义动词;唐代以后,由于语用因素的诱发,处所词移置于‘著字之前(处所词或有介词‘向引导),这样‘著字便处于句末,具备了虚化为语气词的句法条件。” 曹广顺等:《〈祖堂集〉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9-350页。

这三种说法,第三种说法问题比较明显:只注意到同居句末这一语法位置因素,没有说明“附着”义动词“著”跟祈使义语气是如何建立语义联系的。“附着”义“著”是动态助词(持续体、进行体)“著”的来源很容易理解,但说它是祈使语气的源头缺乏语义根据。

第二种说法特别是孙朝奋的分析有一定道理,能自圆其说,但更多的是理论推测,尚缺乏实际语言史事实的支撑。

相对来说,第一种吕叔湘先生的意见还是比较可信的。理由是:

第一,“者”字在先秦就用作语气词,表示假设、疑问,也可表祈使。先秦两汉表祈使的用例有:

(26)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国语·齐语》)

(27)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请君坚塞两耳,无听谈者。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战国策·赵策一》)

(28)(解扬)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毋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史记·郑世家》)

(29)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30)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史记·汲郑列传》)

例(26)“听”是“审察、治理”的意思,“牧”指属大夫,“下政”指县帅,“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是齐桓公对正、属大夫、县帅、乡帅等各级官员的命令,“者”为祈使语气词甚明。例(27)前面舍人对李兑言“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显然是祈使句,“也”为语气词,后面“乃我请君坚塞两耳,无听谈者”是舍人转述自己头一天所言,“者”对应“也”,应为祈使语气词。例(28)叙壮士解扬冒死欺骗楚王以完成晋君交付的使命,当楚王要杀掉他时,他对楚国的军队说:“为人臣毋忘尽忠得死者!”这里的“者”应为语气词,表祈使。例(30)称颂郑庄(名“当时”)乐于助人、谦恭有礼,说他曾告诫手下人,客人来投奔,无论贵贱,都要留下来招待,“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是以语气词 “者”结句的祈使句。这一句《汉书·郑当时传》亦见,作“客至,亡贵贱亡留门者”。

吕叔湘基于“者”字表祈使用法起于何时“尚待详考”,因只见《史记·商君列传》“莫如商鞅反者”1例,所以未“遽为论断”,只言“著,者,咱三字之为同一语助词之异式”,未言“著”来源于“者”。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卷(1941年),收入《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1页。现在我们根据以上所举例,结合后代特别是元代“者”大量用于祈使的事实向前反推,可以认为,祈使语气词“著”来源于语气词“者”。

第二,“著”从“者”得声。《说文》无“著”有“箸”,“著”是“箸”的分化字。先秦典籍中有“著”。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定“者”上古音为章母鱼部,“显著”义的“著”上古音为端母鱼部,“附着”义的“著”上古音为端母铎部。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页,第154页,第47页。章母与端母有的学者认为应归为一类(“照三归端”),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归并但关系很近,鱼和铎有对转关系。因此,从语音的角度看,“著”来源于“者”没有问题。

(二)唐宋时期“著”字祈使句的共时分布

唐宋时期,世俗文献“著”字祈使句的情况如何呢?

初盛唐时期,世俗文献中未见“著”字祈使句,所以,罗骥指出祈使语气词“著”大约产生于中唐以后。 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第142页。《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中未见“著”字祈使句,这与初盛唐的世俗文献是同步的。

《全唐诗》中有“著”字祈使句3例,如下:

(31)丞相功高厌武名,牵将战马寄儒生……劝君还却司空著,莫遣衙参傍子城。(元稹《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全唐诗》卷四二三)

(32)前事不须问著,新诗且更吟看。(白居易《临都驿答梦得六言二首》其二, 《全唐诗》卷四四八)

(33)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试留青黛著,回日画眉看。(河北士人《寄内诗》,《全唐诗》卷七八四)

元稹、白居易皆中唐时人。例(33)《寄内诗》,据《全唐诗》诗题下所引《本事诗》记载,其作者亦为中唐军阀朱滔时的河北士人。由此看来,就现有文献而言,“著”字祈使句最早见于中唐,但仅见零星用例。

《敦煌变文集》中有“著”字祈使句23例。例如:

(34)善庆又问曰:“既言我佛慈悲为体,如何不度羼提众生?”道安答曰:“汝緣不会,听我说著……”(《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35)各请敛心合手掌着,断除法相唱将来。(《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36)老母坟前,殷勤为时日拜著。(《敦煌变文集·苏武李陵执别词》)

《敦煌变文集》与《祖堂集》同属晚唐五代的语料,前者基本上属于世俗文献,带北方方言色彩;后者属于佛教文献,带南方方言色彩。根据《敦煌变文集》与《祖堂集》“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情况可知,晚唐五代时期,无论南北,无论禅宗语言社团还是世俗大众,“著”字祈使句都开始使用开来。

宋代,《全宋词》有“著”字祈使句22例,北宋中期的《河南程氏遗书》有2例,南宋中期的《朱子语类》有7例,南宋的《张协状元》有3例。例如:

(37)忍缓东风,耐烦迟日,休恁匆匆著。温存桃李,莫教一顿开却。(黄人杰【念奴娇】,《全宋词》)

(38)世事翻腾谁认错,休话著,绿尊且举鸬鹚杓。(吴泳【渔家傲】,《全宋词》)

(39)帆且驻,试说著、羊裘钓雪今何许?(柴望【摸鱼儿】,《全宋词》)

(40)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41)“必有事焉”,须把敬来做件事着。(《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42)权,是称量教子细著。(《朱子语类》)卷三十七)

(43)今人呼墓地前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台”,不晓所以。南轩欲改之,某云:不可,且留著。(《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44)(净)来!你唤做劫贼。(末)莫要道着。(《张协状元》第八出)

(45)(丑白)孩儿且放心着,它那里去受差遣,爹爹乞判此一州,不到不对付得张叶。(《张协状元》第二十七出)

根据以上四种宋代世俗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

第一,《全宋词》和《全唐诗》相较,《全宋词》“著”字祈使句的使用频率显然高得多,这与禅宗语录内部宋代较晚唐五代有较大发展是一致的,这说明,汉语的“著”字祈使句整体而言从唐代到宋代有较大发展。

第二,就宋代而言,世俗文献与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的使用频率有较大的差距。《全宋词》的篇幅基本上是《五灯会元》的两倍,但“著”字祈使句22例,与《五灯会元》的68例相比,差距不言而喻。特别是南宋中期的《朱子语类》,煌煌一百四十卷,竟只7例“著”字祈使句。这里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与文献内容性质有关。《河南程氏遗书》《朱子语类》是学者讲论经典的记录,是学术性的师生对答,属于学术讨论,不是日常生活的对话,因此使用祈使句的机会少,而禅宗语录贴近日常生活,禅师要通过棒喝等手段使僧徒悟道,所以较多使用祈使句。二是“著”字祈使句确有使用群体的差别,禅宗语言社团中比较流行这种祈使句。因为南宋的《张协状元》描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且与禅宗语录一样带南方方言色彩,但篇幅近7万字却只有3例“著”字祈使句,每万字约0.43句,与南宋禅宗语录《古尊宿语要》《五灯会元》的差距很明显。这样看来,禅宗语录中使用“著”字祈使句较多,应有语言社团偏好的因素。

(三)唐宋以后“著”字祈使句的走向

元代,“著”字祈使句在文献中仍见使用。《元刊杂剧三十种》有6例:

(46)(正末云:)婆婆,前面引着,喒吃斋去来!(《公孙汗衫记》第三折,《全元戏曲》第四卷)

(47)(正末云:)哥哥,你猜着。(《诸葛亮博望烧屯》第四折,《全元戏曲》第六卷)

(48)大嫂,这米将去舂得熟着,与母亲煎汤吃。(《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一折,《全元戏曲》第六卷)

但是,要注意,在元代,祈使句用得最多的是“者”字句。如《元刊杂剧三十种》 “者”字祈使句有40例,差不多是“着”字祈使句的7倍。

明清直至现代,书面文献中“著”字祈使句一直有一定数量的用例。《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列有现代用例“听着!”“慢着!”“你歇着吧!”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42页。

现代方言中,以语气词“著”结句的句子有两点值得注意:

1.在较大范围内仍然使用。罗骥指出其分布范围有:

山西:以洪洞话为代表的中原官话汾河片全部、大同话;

宁夏:以中宁话为代表的兰银官话区银吴片;

陕西:西安话、宝鸡话、安康话、神木话;

青海:西宁话;

山东:寿光话、淄川话;

湖北:随州话、天门话、英山话、荆沙话、阳新话;

湖南:长沙话;

江西:南昌话、九江话、安义话;

福建:闽南话。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第144页。

除了以上罗骥所统计的,据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一文统计,使用句末语气词“著”的方言点还有湖北的武汉,四川的绵阳,贵州的贵阳、大方,陕西的清涧,山东的临朐,北京,江西的丰城、高安、临川、崇仁、宜春,湖南的益阳、祁阳、双峰,浙江的金华。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第1页。另还有江苏溧阳河南话。吴健:《溧阳河南话句尾“着”及其语法意义》,《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第56-59页。

2.除一部分地区表祈使语气与表先行语气并用外,不少地区只用于表达先行语气。

山西洪洞话、大同话“著”字句可兼表祈使、先行语气。大同话之例:

(49)小心狼着。

(50)你慢点儿走,小心摔倒着。

(51)“你多会儿教我骑车子?”“等你长大着。”

(52)你们先吃馒头着,过一会再吃面条儿。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589-591页。

前两例表祈使语气,后两例表先行语气。

湖北随州话只表先行语气,例如:

(53)放到着(权且放下)。

(54)等他走了着。(权且等着,他走了再说。)

(55)吃了饭着。(别的权且不管,吃了饭再说。)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第575页。

“著”表先行语气,不是现代汉语才有的现象,杨永龙已經指出:“表示先时、相当于‘再说的‘着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已能见到,在其后的《西游记》《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金瓶梅》等语料中已经相当常见了。”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第3页。

“著”由祈使语气到先行语气,借鉴孙朝奋《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一文的思路,应该属于语气体系内部的延伸:由祈使语气发展出先行语气,当强调先做完一件事之后再做某事时,先行语气就产生了。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一文详细论证了这种发展过程。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