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7-05-30陈欢王小月
陈欢 王小月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提升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培养水平,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完整的高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从而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高校心理健康评估的研究背景出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新媒体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改革的基本路径,旨在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066-02
Abstract: As the base of talent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rais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earning skills, but also construct a 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t can optimize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ents' actual needs.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mong whic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ew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assess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and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basic path of the reform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viding teachers with valuable reference.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背景
在心理教育结构建立方面,美国高校的理论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是建构积极心理学方面,许多美国名校都在学校教学结构中将教育模型和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
美国部分高校运行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模型的过程中,实际运行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大学要积极创设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不仅包括快乐和幸福感,也包括希望主义和乐观主义等。其次,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建立过程中,围绕个人层次中人格特征以及品质进行集中教育和综合化处理。最后,有部门美国高校在心理教育结构中,还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组织结构的系统化研究。
另外,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结构建立过程中,要针对相关教育重点以及社会教育热点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管控。
其一,在大学生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性安全意识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据相关报道14.4%的未婚女大学生承认在大学期间发生过性行为,且首次性行为中只有47%的大学生使用了安全措施。针对性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结构中讳莫如深的话题,但越是神秘和规避,学生对于相关教育问题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在结合自身教育结构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处理。
其二,生命教育体系。在社会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问题,不懂得生存的意义,也不懂得死亡的含义,精神荒芜,道德感缺失。特别是近几年,自杀、杀人、恶性伤人等暴力事件频发,教师要充分结合西方生死哲学建构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型,更多关注生死观念和价值取向,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育结构中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实现健康成长。
其三,同性恋教育。中国1997年将同性恋去罪化,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不再视同性恋为心理障碍,进一步将同性恋去病化。但是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在强化大学学生的同性恋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客观性。教师要从同性恋的心理、生理遗传性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关系,确保学生能对同性恋给予平常心,以更加平和开明的心态理解同性恋。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物质满足但是心理空虚
借助智能手机和网络,大学生可以在每天获取海量的信息,尤其APP、自媒体、公众化等新媒体的五花八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扩展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视野,并且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满足大学生对于社会和校园以外生活的向往,在新媒体建立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对不同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大学生能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完成很多日常化工作。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引导和影响,有些影响甚至会改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就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给予学生闲暇时间里一些情绪传递的途径,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常常会表现的非常浮躁[1]。
(二)高校学生借助新媒体发泄情绪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会对于自我感知和社会感知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大学是学生对社会认知以及三观最后的形成时期,大学生在信息收取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最有效的信息处理和管控要求,相关管理运行模型常常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正是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交流媒介和平台,大学生越来越不会和人进行正面沟通,交流结构和情感传递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些所谓的“技术宅”已经要逐渐丧失和人交流的能力,沉迷在网络系统中,对人存在不信任感,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三)高校学生借助新媒体提升社会认知
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概率越来越高,新媒体平台成为了大学生发泄心理需求的重要路径。另外,大学生也借助新媒体表达自我心理需求和愿景,大学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自我观点,减少心理冲突,这也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契机,大学辅导员、相关教师以及家长都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效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变化情况。据相关报道,年轻人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有些甚至会患上“手机焦虑症”,在一个小时内多次打开手机。这就导致一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会将多的精力放在新媒体平台上。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将生命教育推向生活
生命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生命教育不是高于生活的终极理想,也并不能完美的弥补关乎生死存亡的缺陷,但是,生命教育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目的,这也正是高校在推进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反思的关键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不避讳谈论死亡,可以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以专题或案例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生命认知,也可以在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理解。
教师在建构心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机制和教学框架,有效而准确地寻找出大学生心理的基本訴求节点。有效减少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而针对于此,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认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有效建构完整的人格素养。
(二)高校性教育要实现全面更新
第一,要更新性教育内容和方法。性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要保证多渠道多元化,避免闭塞的理解和想象,而是需要正视性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新观念的重要性。教师在综合素质升级的过程中,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吸纳不同水平的教学类型。要具备精神医学以及心理学专业,能针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性教育。另外,保证大学辅导员也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判断,有效一些能修改的专业化内容。
性教育不能拘泥于闭塞的教育模型,确保教学层级框架和教学机制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另外,要结合知识的动态化更新速度,深度贯彻落实学习机制和教学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便捷快速获取信息的有利条件,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的方式,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认知的理解程度,需要对具体情况建构完整的项目运行结构。教师要从全方面提升自身关于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育水平,才能帮助解除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错误。
第二,要更新性别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已经逐渐被差异化性别塑造模型所取代,传统理念影响人们的婚恋观、权力关系以及自主权等,随着时代的更新,酷儿理论和脱离传统的性别二元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性别理念,对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建立更清晰的认知、提升自身更好的沟通能力。
第三,更新情爱观念,一方面要更新异性间的情爱观念,另一方面要更新爱情的多元化观念,教师要倡导平衡尊重的爱情观念,也要正确理解失恋的意义。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务,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在实际心理教育教学结构中,教师也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基本诉求。比如,帮助同性恋大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性取向应成为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的方向,而不是扭转其性取向。
第四,更新性道德。人类的性道德观念在发展进程中就没有得到过统一,以往我们将价值观作为道德标准,但是也同样束缚了开放式的观念,要保证性道德是基于人权理论下的,符合人权性道德的理念。多尊重科学,不搞道德绑架和道德评判。教师要从传统的静态化心理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构虚实结合的全新教育技术,集中研发动态化运行机制,提升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路径,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完整的教育框架,从多元化教学媒介和教学路径中国提炼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借助新媒体和学生建构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教育的实际教学价值,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考察报告[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2):36-38.
[2]陆畅.中华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0):279-280.
[3]修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0(19):19-20.
[4]方刚.基于性人权与性别平等的高校性教育[J].研究综述,2012,20(06):92-95.
[5]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4):30-36.
[6]胡涌,王辉建,章轶斐.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效果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21(09):74-78.
[7]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42.
[8]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