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及其实践

2017-05-30张建斌吉红蒋勇臧爱琴周全法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企业实践工程硕士

张建斌 吉红 蒋勇 臧爱琴 周全法

摘 要: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介绍了江苏理工学院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紧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紧贴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优化设计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以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6-0070-05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自2011年实施以来来,各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素材。江苏理工学院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之一,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特色,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1 “特需项目”开展紧密依托办学优势

培养满足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适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次调整与改革,都紧密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后,培养的大批硕士和博士充实到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缓解了当时科教战线人才紧缺的状况,为推动我国高教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1991年,为调整研究生教育只有学术型学位的单一学位结构和教育模式的状况,我国开始设置专业学位。1997年开始,我国面向在职人员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在于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提高我国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缓解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等实际产业部门对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的问题。2009 年起,我国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目的在于扭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重学术、轻实践,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工矿企业及工程建设部门需求的状况,以进一步解决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比例失衡问题。2011 年,我国开展了“特需项目”试点工作,除了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硕士项目具有的许多共性之外,开展此项目试点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緊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需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试点高校的办学层次、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办学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适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教、艺、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主动服务行业企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跨行业、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学校下设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以各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工艺和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等研究为主;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关键电子元器件的再利用等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商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和再生利用法律法规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学科方向,设有常州市节能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艺术设计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废弃物再生艺术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学校多个学院围绕“再生”主题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形成了10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7个行业学院/产业研究院和32个研究生工作站。学校所处的常州市及苏南地区是“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国家环保产业“一带一轴”交叉点,为培养工程硕士(节能环保和绿色制造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地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学校在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专业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平台、在行业内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为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特需项目”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实施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专业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具有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研究性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职业性这一显著特征[1]。“特需项目”工程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畴,其培养目标应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对此,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中就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除了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外,“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要定位于国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特殊需求[2]。

学校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获批“特需项目”,顺应了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人才特殊需求。早在2010年,国务院在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就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国务院在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力争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置利用大省。学校所处的常州市,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化是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绿色制造是装备再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核心,更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再生、提高产品性能。国家和地方对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高度重视,意味着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急需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满足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根据对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环境工程领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污染控制等节能环保产业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废弃物分析测试、处理处置工艺和装备开发、环境污染控制等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强,能够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污染控制等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硕士层次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领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先进(再)制造技术与工艺、(资源再生)专用设备绿色设计与制造、高端装备操作与维护等产业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机械工程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专用装备零部件设计方法、典型专用装备设计方法、生产线区域设备管理等相关技能和能力,能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硕士层次应用型人才。

3 “特需项目”培养方案体现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导向”为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需求导向”为主[3]。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就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学硕士主要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硕士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不同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两种学位不同的生源渠道、不同的培養模式、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不同的质量规格要求[4]。因此,工程硕士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质量规格。“特需项目”是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殊需求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项目。其中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应体现出“特需项目”的基本特征, 应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来制订,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2011]69号文件要求,学校根据“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国家对相关领域特殊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与企业行业产业紧密联系,制订了《江苏理工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特需项目”两个领域对专硕的培养既达到基本要求又满足特需、体现特色。“特需项目”两个领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以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相应领域标准中的能力要求为参照,又彰显出学校的专业领域培养方向特色。由于“特需项目”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大多缺乏应用实践能力,基本没有工程实际经验,因此培养方案中对工程硕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特别注重“工程实践性”。在知识方面,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工程知识;在能力方面,强调不仅要对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方面,强调不仅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经济管理、人文、团队协作等素质的培养,更要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资源再生”、“绿色化”、“和谐发展”等理念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自觉行为。

在培养环节的设计上,学校“特需项目”两个领域采用“1+ X +1+1”四阶段模式,即1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弹性企业实践、1年的学位论文和1年的学位论文。“四阶段”交替进行,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有机融合,以企业实际课题为载体进行学位论文,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的原则,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位相关度,将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适用于各个研究方向;非学位课分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和专业拓展等四大教学模块。专业必修课突出专业特色、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专业选修课重在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应用,体现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则加强对高技能相关能力的培训;专业拓展模块,则将科技竞赛、研究生科研立项、横向课题、申报国家专利、参与企业技改项目等创新内容作为替代学分的依据,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各模块课程可通过弹性学分制实现学分替代和转换,体现了应用型和复合型特需人才的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4 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2年以来,学校提出了基于校企协同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探索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按照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特定职业能力和行业产业特需要求,采用自建和共建实践基地相结合,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未来就业和科技创新等培养环节有机融合,大力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1 依据相关工程领域的职业和产业需求,精心选择工程硕士的“四结合”选题和“四结合”企业

“四结合”选题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针对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的工程问题,选择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范围和创新主题作为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内容和毕业论文选题,二是要符合相关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和能力要求。“四结合”实践基地企业的选择,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工程硕士培养贡献力量;二要具有培养工程硕士必要的软硬件和生活设施;三要具有较强的工艺、工程、装备研发与设计实力,具有一定数量的合格的企业导师等。

4.2 基地提供创新基金,贯穿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

基地企业为每个选题(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10万元左右),工程硕士毕业后,如果选择到该企业就业,可以继续从事“四结合”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由下一届工程硕士继续完成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延续性和融合性。2012级有40%的研究生采用该模式进行培养,毕业后全部留在“四结合”基地工作;2013级研究生论文盲审优秀率占全校优秀率的69.2%;2014级研究生企业实践优秀人数占全校优秀人数的71.4%。

4.3 科学制定“四结合”实施方案,健全“四结合”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为保障“四结合”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优化形成了《江蘇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性采用了“8名企业教授共讲一门实践课”等教学方式,将行业最新信息带入课堂;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完善了江苏理工学院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研究生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文件。

4.4 自建和共建实践基地,拓宽工程硕士实践渠道

通过产学研结合、自建和共建等方式,多途径实质性建设实践基地,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四结合”阶段。目前,学校已与7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其中32家获批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自建的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2016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共100名)。

4.5 创办行业学院,加强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机械研究总院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学校、行业、产业、企业协同,建立“一线贯通、双能并重、三元协同”的培养机制,有效强化了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行业背景。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4.6 多渠道推广应用“四结合”培养模式

通过第十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联盟2016年年会等形式,多渠道宣传介绍和推广“四结合”培养模式。目前,由我校牵头的“特需项目”环境领域研究生联合实践基地正在组建中,“四结合”培养模式将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兄弟高校。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由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毕业研究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进行了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2] 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3] 翟亚军.去魅与回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48-51.

[4] 张乐勇,肖立山,姚成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正确处理六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54-58.

Engineering Master Training Mode and Practice of Service Country Special Needs

ZHANG jian-bin 1,JI Hong 1, JIANG yong 1, ZANG Ai-qin 1, ZHOU Quan-fa 2

(1.Graduate student i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ster's training to demand as the guidance, as a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make students have stronge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an creatively engaged in practical work of the high-level talent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e "national special needs 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 servic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closely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unning school, close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engineering master's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project and course system, actively explore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practice - paper - employment - innovation" four training mode, build the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master's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innovative ability;enterprise practice;dissertation

責任编辑 张志钊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企业实践工程硕士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