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国贸易规模测度

2017-05-30周君泽

中国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周君泽

摘 要: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深入,中间品贸易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由于局限于最终产品的统计,忽略了中间贸易的作用,已不再适用。而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而言,传统方法更是夸大了中国贸易失衡的真实情况。本文则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首先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分解,其次对1995年~2009年间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增加值进行重新估算,最后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行探究,真实地分析了中国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167-0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产品内分工、国际外包、跨国公司内部协议分工等新型国际分工方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得以形成。在此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高速发展。但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则注重“在地原则”(criterion of residency)和“属权原则”(criterion of ownership),局限于最终产品的统计,忽略了中间贸易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拉大。但事实上,据统计,2012年中国加工贸易已占据了中国贸易的42.1%(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在加工贸易中,只获得了较少的组装费,但在数字上却产生了大量的进出口总额。很明显如今的统计方法已不足以反映中国以及其他同样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OECD与WTO开始致力于GVC的分析(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简称GVC分析)研究,并于2012年提出了“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的统计方法,新的统计方法用出口产品中增加的价值代替传统统计方法中的总值以度量国际贸易收支。这个增加的价值包括生产过程中的雇员工资、盈利、税务等。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增加值贸易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Hummels等人提出了垂直专业化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概念以此来测算一国出口产品中的增加值。但该方法并不完善,既不适用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也不适用于部分发达国家。而Koopman等人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提出了KWW和KPWW方法,对增加值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测度出口国内增加值和进口增加值的方程。在国内学者方面,王岚对附加值贸易的框架、测度和应用进行了介绍。高敏雪和葛金梅则从微观角度考察测度了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增加值。

本文则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的统计方法,对中国的贸易规模进行重新测度,从而真实的反映中国目前的国际分工地位。

2 出口贸易的分解

本文将参考Koopman对于总出口的价值增值分解框架,对我国出口的价值增值进行分解,测度各行业的国内价值增值与国外价值增值,并计算出我国的国际分工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现简要介绍该方法。

3 中国贸易国内增加值测度

3.1 整体的国内价值增值

根据OECD与WIOT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表显示,1995年~2011年中国贸易中,国内价值增加值所占比例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图1显示了1995年~2011年中国出口总值的国内增加值占比。1995年到2008年间,出口总值的国内增加值由69%下降至61.3%,而2008年~2009年大幅上升至69.3%,2008年~2011年有小幅下降。其原因在于2008年之前中国加工贸易不断发展,虽然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始终占据的是价值链下游,附加值较低。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受到部分影响,中国贸易整体地位与增长能力有所提高。

3.2 细分产业的国内外价值增值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各产业的国内外价值增值,本文根据WIOD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划分的35个产业,进一步分为第一、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被具体分为劳动、资本、技术密集三种类型。通过对WIOD提供的中国贸易投入产出表的整理,以及参考已有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1995年~2009年间,中国第一、二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则有所提升,由24%上升至28%,说明服务业对国内价值增值的贡献不断加大。而第二产业中,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说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处于价值链下游,对国内价值增值的贡献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内价值增值能力不断上升。

3.3 各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通过对中国贸易投入产出表的整理与计算,中国第一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部分,但资源的输出已不符合国家利益的需求。第二、三行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而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上游浮动的趋势,但技术密集型则面临着低端锁定危险,导致出现了技术和分工地位负相关的现象。

4 結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对中国贸易规模进行了重新测度,将总出口可以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两部分。通过对WIOD提供的中国贸易投入产出表的整理发现,中国第一、二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至占比则有所提升。而中国第一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部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基于上述论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制造业向上游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体可以围绕技术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内容开展,采取为制造业技术化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等方式,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制造业运输服务化、电信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分销服务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以此加深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提高产业分工地位。

参考文献

[1] OECD,WTO.T rade In Value-added:Concepts,Methodologies and Challenges[Z].2012.

[2] Hummels,David,Jun Ishii, Kei,Mu Yi.The nature,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nal Economics,2001(54).

[3] Robert Koopman,William Powers, Zhi Wang, ShangJin Wei.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inas[D].NBER Working Paper,2010.

[4] OECD(2017),Domestic value added in gross exports(indicator)[EB/OL].doi:10.1787/3959a0c6-en(Accessed on 21 March 2017).

[5] 高敏雪,葛金梅.出口贸易增加值测算的微观基础[J].财经研究,2013(10).

[6] 樊茂清,黄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世界经济,2014(2).

[7] 王岚.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和应用[J].经济评论,2013(3).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试论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目标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