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语文: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2017-05-30唐开权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涵泳语文课堂文本

唐开权

2016年12月,《涵泳语文》一书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后记》中,我怀揣虔敬感激之心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涵泳语文,发轫于扬州市东关小学。仅三年,便初见成效。实非笔者一人之功,《涵泳语文》凝聚着东关全体语文教育人的汗水与心智。”没有现成的理论作支撑,找不到鲜活的实例作参照,一路坚定地走来,足迹清晰可辨,我们坚信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回望传统中的发现

据现有资料查证,最早使用“涵泳”一词的是西晋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其后,在古人的诗文歌赋中随处可见,但意义用法各不相同。

南朝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其中, “涵泳”指鱼虾等生物在水中的运动,就是潜游的意思。唐代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 清代谭嗣同《<仁学>自序》:“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其中,“涵泳”可解释为浸润、沉浸和承受等义。宋代朱熹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陆九渊在诗中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难看出,这里的“涵泳”已经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的意思了。

及至明清时期,“涵泳”已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被提出。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清代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言意之表。”

通过以上简要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涵泳,是中国古代众多先贤取法自然经常运用的阅读方法,直接简明,朴实有效。有专家指出,这种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者面对文本时的感悟内化,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潜心会文,因人而异,各得其妙,而“涵泳”之法存乎一心,似乎只可意会,难觅详尽明晰的解说。

二、植根课堂教学追求

上世纪初,西学东进,现代学校应运而生,以白话文为教材主体的语文学科创立,“涵泳”却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理论传入中国,直到声势浩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的颁布实施,才彻底打破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分析的僵化模式,慢慢形成了“以读为本,书声琅琅” 的新格局。有一段时间,我们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讲朗读的重要;阅读期刊杂志上的研究论文,讲朗读的价值;观摩名师展示引领的课堂,讲朗读的功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铺天盖地重视和加强课堂朗读的情势下,有些地方甚至发展异化为仅止于朗读的“‘读霸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趋向朗读的同质、單一,势必走向式微。无意中,我们发现,国内已有不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转向传统教育的宝库,将“涵泳”移植中学语文课堂,提出“课堂涵泳”“涵泳阅读法”“涵泳教学”等主张。这一动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深思: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究其本质而言仍然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作为符合汉语言学习特点的涵泳,其功用早已被历史证明,是客观存在的。涵泳,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能存续数千年之久,与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进而,我们大胆设想,把“涵泳”与“语文”直接关联,以“涵泳语文”作为特定的对象,在小学语文教育园地开展探索性的实践研究,或许是一件具有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事情。

2014年春,立足课堂,以生为本,我们总结提升学校10多年新课程建设的经验,吸纳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涵泳语文”的实践主张。随后,全体语文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追寻“涵泳语文”的理想境界之中:有人直面语言,在涵泳中文本复活,引领学生享受语文独特之美,认为涵泳语文是趣的语文;有人摈弃虚假的热闹,还课堂一片安静,让每个学生静心,使语文的形象之“思”自由驰骋,认为涵泳语文是静的语文;有人独取农人心态,决不揠苗助长,施以适度管理,听庄稼拔节的美妙天籁,尽享丰收之喜悦,认为涵泳语文是慢的语文……

三、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涵泳语文,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朗读。三年多来,在“涵泳语文”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加深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小学生通过有效朗读涵泳,将凝固的、静态的书面语言有声化,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起到了以声解义、领略文旨等作用。因此,小学涵泳语文课堂就阅读的形式方法而言,一方面不否认朗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视默读、速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作用。古人所述涵泳,多有“心法”“意会”成分,让人感觉莫测高深,我们在保留吸纳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按课标级段分层要求,把“涵泳”当成一种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现。

涵泳语文,是基于传统语文学习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涵泳语文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在语文学习中以阅读文本为切入口,通过主体实践性的读、思、品、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涵泳的完整过程,不仅包括学习主体视觉接触,听觉感知文本(包括教材课文),还涵盖其熟记内化文本之后(有时长达一生)。小学涵泳语文课堂,凸显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他们徜徉于文本之中,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获取独特的体验、领悟、发现,在语言中灵魂被唤醒、敞开,融通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语文世界”。

如果说人在语言中存在,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汉语母语中。语言与涵泳密不可分,相生相伴,语言运用之时必有涵泳,语言运用之地必有涵泳。我们把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分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全部纳入涵泳语文的研究范围,因为语言蕴含其中。涵泳语文既研究语言内容,也研究语言形式;既研究外显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也研究内隐的心理语言。

学,无止境;进,无止境。在小学涵泳语文的教学实践道路上,我们将永不停步!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涵泳语文课堂文本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说“涵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