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外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7-05-30李英天
李英天
【摘 要】当前,高校转型势在必行,要求高校的外语专业不断地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口译课堂更多地倾向于教师的传授灌输,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型口译人才需求。文章针对现有高校外语口译课堂模式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弊端,然后结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总结出几点具体措施。文章认为口译课程要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采取小班授课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并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以缓解母语教师的尴尬情绪。希望这些具体措施能为日后的外语专业口译课堂实践、外语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口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口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8-0121-04
1 导入
英语属于大语种,英语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不是零起点,英语专业课教学也已经很大程度上体系化、制度化,即便如此,毕业后走向社会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的人不占少数。而除了英语之外的日语、阿拉伯语以及韩国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零起点,在教学方面也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大学4年时间要完成一门外语的发音、初级到高级的语法、还要适当培养学生的翻译、口译能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统的口译课堂更多地倾向于教师的传授灌输,与其他精读、听力、会话等课堂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型口译人才需求。本文将对现有高校外语口译课堂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弊端,然后结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找出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方针原则,最后总结出创新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日后的外语专业口译课堂实践、外语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口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理论背景
2.1 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域、沟通方式等的局限,仅仅追溯到10年前,社会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还没有像现在这般强烈。当然国家政府间的交流一直存在并持续升温,但是能够为国家政府领导作随行翻译的工作人员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级口译人员,而且需求也并不普遍。从前的跨国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对接,更多的是以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因此对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高,文字功底好,能应用外语进行构思,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就可以。
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会更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底,更多地强调发音、语法等知识,而不会把侧重点放到应用和实践上。即便是翻译课或者口译课,也会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有些高校开设实训课程,也只是让学生反复听取相关材料,然后由教师统一讲解。
2.2 现有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之前的口译课程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明显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首先,口译课堂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不起兴趣,听课效果不好,加之智能手机普及,学生们更多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电子设备上,至于老师们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并没有认真听到。其次,口译课堂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将头脑中的这些专业知识整理分类使之体系化,就像使用电脑,输入关键词,学生就能够在头脑中搜索出相应的语块,并通过说或者写的方法进行输出,而教师授课占用了学生的实践时间,不利于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和语块进行整理。最后,口译课堂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使所有学生的想法都拘泥于教师讲授内容之中,学生没有办法阐明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能听取学生的实践结果,更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想法做出相应的反馈。
总之,口译课堂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为自己寻求方便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存在很多的弊端。
2.3 应用型口译人才需求的层次化
对于英语这样的大语种来说,根据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可以将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区分到初、中、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初级口译人才主要从事接待和陪同业务,帮助有需要的目标人群进行简单的联络工作;中级口译人才主要承担国际业务接洽、具体项目负责人等工作,直接实现与目标人群的对接,保证业务沟通全程无障碍;高级口译人才主要从事峰会、国家间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的交传与同传工作。但是小语种跟大语种不同,其培养目标应该适当降低,除了有相当高语言天赋的学生之外,如果想达到上述的中、高级口译人才水平,则需要更高一层或者更加专业的培训过程。正所谓“贪多嚼不烂”,零起点外语的口译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语言天赋较好或擅长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的学生的训练,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引导。因此,小语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承担初级口译人才的相关工作,同时也为毕业生接受更高一层或更加专业的培训夯实基础。
3 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本文将从教学材料、小班授课、分组讨论及情景模拟、混合式教学等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3.1 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加大发音练习强度
高校的口译课程(包括翻译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教学内容要求时效性,因此在开设口译课程的时候,建议不要选择过于陈旧的教材,可以随时关注新出版的精品教材,或者由任课教师搜罗一些符合学生水平、反映最新形势动态的相关资料,课前印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做到事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越是新的内容,里面出现的词汇越多,學生们甚至是教师们就越不熟悉,陌生的词汇会增加口译及翻译的难度,所以遇到较新、较难的词汇,要反复加以强调,使学生“自然化、习惯化”。再难的发音,在口中反复练习5遍也一定会对脑部产生一定的刺激,做到“脱口而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快速反应并完成意思转达不是口译过程中唯一的重要选项。在口译过程中,我们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在发音上。再准确的翻译,再巧妙的构思,如果口译者的发音不准确,对方也有可能领会不到译者的意思。发音不到位,不仅仅会影响口译的现场效果,还会影响口译人员的心态,降低口譯人员的自信程度。因此,无论授课班级为几年级,在口译课堂上,反复强调与母语不同的发音方法、位置,并随时为学生纠正发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2 采取小班授课模式,确保练习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人
高校外语教学中,口译课及翻译课应该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即使其他专业课程采用大班或者合班上课,口译及翻译课也不能针对过多学生授课。因为无论是口译还是翻译,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如果学生人数过多,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均匀或者练习时间过少等问题。以口译为例,学生不能进行反复练习,就很难做到随时能够张开口说外语。练习的过程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单词、语法及句型的反复使用,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胆量。最初的练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发话是否符合语法规则,而要先做到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自己听到或者读到的内容做出反应,在头脑中构思,并及时将内容输出,传达给接受信息的对象。内容转达的准确率固然重要,能够马上做出反应并及时转达给对方也是必需的,而初学者往往因为担心自己的表达有语法错误,或者因为某一个单词的不确定产生怯懦心理,导致无法及时传递信息。在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实战过程中,紧张程度自然会大大增加,这就给口译过程带来非常多的障碍。
采取小班授课,能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正所谓熟能生巧,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条件反射的效果,遇到不太复杂的句子,能够下意识地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能够马上组织语言,进行输出。
3.3 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外语教学的口译(包括翻译)课程,适合采用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是教师先将学生分好组,然后将准备好的翻译材料分发给各组学生,学生在拿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的类型,与自己组内人员进行讨论。翻译有别于一对一的问答题,针对一句原文可以出现很多种不同的译文,因此面对相同的任务,组员中的每个学生考虑到的翻译方法都不尽相同,让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找出大家认为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并完成翻译任务,这是分组讨论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们会存在紧张又不服输的心理,往往促使自己的脑细胞变得兴奋而想出更好的方法,经过组员讨论整理,往往能拿出成型的译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分组讨论式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愿意融入到集体当中,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或者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素质较差而存在自卑心理,不肯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而教师在掌控全班的过程中也可能注意不到个别学生的状态。所以在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及时进行调整,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3.4 采用模拟情境教学方式,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
模拟情景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尤其是在零起点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模拟情境分为教师为学生设定情境和学生自主设定情境2种情况。无论采用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过程,往往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拖慢教学进度,因此采用情境教学以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较为适合。参与到情境设定中的学生人设多种多样,学生为了能够完成自己所担任的人设形象,往往会花很多心思,并且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模拟情境能够为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以锤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零起点的外语教学中使用的情境教学不同于政法专业等其他学科的情境教学,政法专业等学生情景模拟的是应用自身的母语组织专业语言,可以把侧重点放在更有条理、更严谨地组织语言,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零起点专业的学生,他们接触自己所学的专业时间不长,对这一种语言还不能做到全面把握,学生们没有能力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丰富自身语言上,考虑更多的是“这一句话我说得是否正确,对方是否能明白我要传达的意思”。同时,无论是教师设定情境还是学生自主设定情境,都只能笼统地设定情境,不能将具体的细节设定为“剧本”,让学生背诵下来并进行模拟演出。传统的高校外语教学中,确实存在要求学生背诵并进行情境模拟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境模拟只能考察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由想象,也做不到临场发挥,起不到情景模拟应有的作用。
同样,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所谓情境模拟,顾名思义,与真正的实战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们面对的依然是熟悉的老师、同学们,紧张程度远达不到实战现场,会有些学生存在“得过且过,不必认真”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快地引导学生摆正态度,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允许、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5 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克服尴尬情绪
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即便是教师,在教授外语课程的时候,也会存在懈怠的情绪,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一方面是因为对初学者使用外语,可能需要重复几遍,或者再用母语解释一遍,较为麻烦;另一方面是人的潜在的意识里,会认为母语相同的情况下反而使用外语进行沟通显得“尴尬和矫情”,所以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会避免使用外语。这就突出了外籍教师的重要性,就身处中国的外籍教师而言,无论这位外籍教师是否会汉语,都能激起学生们用外语与外籍教师进行沟通的欲望。因此,在面对面沟通为第一要务的口译课堂上,使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克服学生和教师的尴尬情绪,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还能互相弥补单人授课的不足,既可以减少母语教师下意识使用母语的弊端,还能对外籍教师所用生涩词汇或者外籍教师授课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等外国文化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但是,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授课方式,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具体的授课细节需要考量,一个课程同时使用2位教师,只能采用一主一辅的模式,这就需要2位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好协调,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必须有奉献精神和探索意识。其次,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授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一堂课2位教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尴尬,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2位教师能够完美配合,让学生能自然地融入其中。因此,课堂中应该减少讲解环节,将侧重點放在口译练习上,再适当加入情境教学和分组讨论,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当前,高校转型势在必行,而无论是大语种的英语还是小语种的日语、韩国语,外语专业必然要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到口译人才的培养上,这就要求高校的外语专业不断地摸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一要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加大发音练习强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二要采取小班授课模式,确保练习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人;三要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要采用模拟情境教学方式,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缓解实战过程中紧张感;五要适当采用“母语教师+外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克服“既然母语能沟通,就避免使用外语”的尴尬情绪。革新教学模式,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足够的实践探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们的不断摸索、付出,一旦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必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口译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潘学权.本科英语专业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2]沈国荣.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基于河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方向的实践[J].学术探索·理论探究,2011(5).
[3]王洪林.构建基于真实口译任务的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2).
[4]王青,邓满秀.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5]张玉翠.自主学习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