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2017-05-30徐鹏
徐鹏
【摘 要】特色小镇以产业建镇的创建初衷,有可能被一哄而上的“千镇一面”所取代。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能够在市场条件下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文章建构了以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为经、以文化资源产业化特点为纬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河南省4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资源;特色小镇;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8-0149-04
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不言自明,但在总量开发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整体规划设计欠缺、开发手段单一等。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掌握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的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资源产业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思路和办法。
一些学者已认识到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任玉平根据山西文化产业中心的文化资源评估体系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郭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相关分类构建北京文化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杨华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制约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因素模型,苏卉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指标体系,夏红云从文化品牌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定位。但是,特色小镇作为产城人文的集合体,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规律,因此本文从特色小镇的视角,提出产业化统计监测指标势在必行。
1 构建监测指标的目标
实现科学掌握现有特色小镇及未来规划发展的小镇的文化资源开发状况,通过对監测指标的二维比较,查找影响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为河南省制定科學的宏观政策和完善建设效果考评发挥作用。
2 监测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文从特色小镇建设的5个发展理念为经,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5个特色为纬,交叉建构评估框架。
(1)文化资源产业化特色纬度,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培育小镇特色主导产业的渠道之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应具有创新性的产业特点,并能够在产业链上向上游和下游扩展,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产业开发模式,产业的组合效应和文化产品社会复制率较高。
(2)文化资源产业化环境特色纬度。文化资源产业化能够为特色小镇提供空间形态上的鲜明特色,要求山水和田园风光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建设美丽城镇和提高交通便利化程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3)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特色纬度。文化特色纬度是特色小镇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深度发掘当地文化资源的储量,提炼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形成多样化文化资源的聚集效应,提升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对内凝聚的作用。
(4)文化资源产业化服务特色纬度。文化资源产业化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具有服务和体验的特性,能够实现与其他产业的组合功能,提供工业化产品所不能提供的精神体验服务,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娱乐休闲提供产品服务,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
(5)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特色纬度。文化资源产业化需要特色小镇提供政策的便利和供给,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提供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良性循环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共享机制。
3 指标的选取
经过文献查询和专家咨询推荐,共筛选出41个能监测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指标。依据德尔菲法,选取80%以上专家认为必要且易获取的指标,得出指标模型(如图1所示)。
4 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4.1 标度的确定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同一个层次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衡量尺度划分为9个等级,其中9、7、5、3、1的数值分别对应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同样重要,8、6、4、2表示重要程度介于相邻的2个等级之间。
4.2 建立判断矩阵
设影响目标层的准则层的因子为A={B1,B2,B3,B4,B5},影响准则层的指标层的因子为Bi={Ci1,Ci2,Ci3,…,Cij},其中aij为因素i与j相对重要度的比例,i=1,2,3,4,5,j≤8。
判断矩阵A表示某一准则层的n个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A=a11 a12 a13 … a1ja21 a22 a23 … a2ja31 a32 a33 … a3j… … … … …ai1 ai2 ai3 … aij
4.3 一致性检验
并数据导入yaahp(10.3版)软件中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中如果出现一致性检验不通过的情况,将调查问卷返回,要求专家进行调整。表1为5位专家一致性检验的最终结果(专家分别用X1~X5表示)。
4.4 群决策最终权重确定结果
本项目组采用对每个专家判断矩阵中的各个值算术平均,然后计算排序权重wi,即
wi=■■+■+…+■,k=1,2,…,38
通过计算得出各层中要素对决策目标的排序权重(见表2)。
5 实证分析
依据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监测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的4个特色小镇为对象,利用FCE模糊综合评价问卷征求专家的意见,按照五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情况。
5.1 综合评价分析
特色小镇的综合评价平均值为3.719 4,标准差为0.234 4,离差系数为0.063 0,表明河南省4个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不存在明显差距。以钧瓷和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神垕堂,综合评价得分为3.998 7,位居河南省4个特色小镇之首,紧随其后的是以太极拳和健康业为特色产业开发的赵堡镇,综合评价得分为3.887 3,相对于山水旅游和宾馆业为特色产业开发的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以及以红色旅游和农产品开发为特色产业的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而言,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处于优势地位。
5.2 结构比较分析
(1)产业特色纵向比较。产业特色是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赵堡镇以3.827 1的指数得分位列第一;神垕堂和太平镇以3.653 1、3.530 8的得分位列第二、三名;竹沟镇以3.237 5的得分排末尾。从三级指标得分情况来看,赵堡镇以太极拳文化带动的健康业和旅游业、神垕堂以钧瓷文化带动的制造业和旅游业,相对于太平镇以山水旅游带动农产品开发、竹沟镇的红色旅游而言,更具有发展空间。在产业化固定资产投入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开发模式创新程度不足是造成竹沟镇产业特色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2)环境特色纵向比较。焦作赵堡镇和许昌神垕堂以0.385 8和0.385 7的环境特色指数得分处于强势,南阳太平镇和驻马店竹沟镇以3.635 7和3.576 6处于相对劣势。从三级指标看,这主要是太平镇和竹沟镇在基础建设方面建设不足,造成了对小镇整体形象的负面影响。
(3)资源特色纵向比较。作为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许昌神垕堂以4.655的指数得分位居榜首,其次是以太极拳和四大怀药著称的焦作赵堡镇,以4.230的得分位列其次,以山水文化和红色文化代表的太平镇和竹沟镇分列第三和第四。从三级指标来看,神垕堂的钧瓷无论从知名程度、稀有程度,還是其制造工艺的保存,工艺品的观赏价值都要远超于避暑度假的南阳太平镇和红色文化的竹沟镇。
(4)服务特色纵向比较。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服务特色方面,许昌神垕堂全镇80%以上的人口从事与钧瓷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与钧瓷制作相关的销售、包装、物流等服务业链条,文化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业链条。从三级指标得分来看,神垕堂在镇民文化素养提升、小镇整体形象塑造、生活品质等方面均优于其他3个小镇,尤其在发挥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方面更具优势。
(5)制度特色纵向比较。文化资源产业化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许昌神垕堂和焦作赵堡镇以3.658 9、3.595 1的制度特色指数得分排在第一、二位,具有政策和行政优势。南阳太平镇和驻马店竹沟镇以3.381 3、3.364 4的指数得分排在第三、四位,处于相对劣势,与前两位的指数得分有一定的差距。从三级指标来看,河南省地方对于经济发展都有迫切的愿望,但由于财政能力的差距,在落实特色小镇专项扶持资金、人才和企业引进等方面有所区别。
6 结语
河南省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指标体系和模型测度显示,4个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差异明显。在产业特色、环境特色、资源特色、服务特色、制度特色五大指标上均有不足之处,协调度不高。其中,许昌神垕堂、焦作趙堡镇文化资源产业化优势明显,南部地区的南阳太平镇、驻马店竹沟镇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从三级指标来看,河南省南部地区特色小镇在资源整合、文化输出、产业竞争潜力、特色景观内涵、区域合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县级政府作为特色小镇的责任主体,需要了解、掌握、深挖当地文化资源,扩大文化资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中原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区域聚集优势和专业分工,扩大民间资本的运作空间,实现产业链条的完善,从规模效应中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全面铺开。
参 考 文 献
[1]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都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
[4]杨华.基于产业化视角的河南省文化资源开发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2015(23).
[5]夏红云.基于FUZZY-AHP评价方法的河南文化品牌定位研究[J].经济问题,2012(11).
[6]严荔.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7]王慧敏.文化创意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4(5).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