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图写话,从讲故事开始

2017-05-30鱼利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图画动物园讲故事

鱼利明

不知何时起,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呈现出两种模式。模式一:80%的教师只要是指导看图写话必然少不了“仔细看图,图上有谁?想一想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引导,导致大多学生写的内容就像是在回答问题。模式二:从图画内容来看,选材单一、呆板教条,诸如让座、大扫除、扶老人过马路、做家务、送伞、关水龙头等,可怜的孩子们从小就被试卷道德绑架了。

两种模式有何联系?对!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模式化了,缺乏创新,思维固化。而任何教学方法一旦“被规律”了,那么我们的课堂便会暮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

那么,看图写话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呢?我主张:别急,先从讲故事开始!

“写话”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逻辑形式,但从思维逻辑来说,实际上应为先“话”后“写”,即写之前应充分地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看图写话亦应如此。叶老曾说:“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可见“话”的重要性。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他们眉头紧锁,那都是因为“话”没到位。

在训练学生说话时,不要急于用规范的章法指导学生说。我们尝试用轻松的话题让学生把图当作故事去讲,先把故事讲好、讲精彩。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图的理解,然后再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讲故事是重要的言语训练形式之一。

再来说说“看图”。看图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图不是静止的,它就像一部电影,本身就在“说话”,需要阅读者深入观察、解析。以静止的图画表达流动的故事情节,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空白、连接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图,仅仅是一个动态故事的瞬间。就像我们玩赏于山水间,记录这美好行程的会是静态的照片。而捧起照片,又会将旅行中的故事一一浮现于眼前。因此,学生应该在讲故事前认真观察、欣赏图画,读懂了这些图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就能将静态画面想象成动态故事,然后再讲出来,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就会像雪花一样,每一片都不一样。讲故事是重要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之一。

最后来说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异想天开,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但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逻辑性不强,词汇贫乏,缺少规范。而他们又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所以我们何不以看图写话教学为契机,来刻意训练他们讲故事的能力,让他们从敢话到会话,再从会话到巧话,最终话写结合,达到提升说话和写作两方面能力的目的呢?因此,我认为,看图写话的训练别操之过急,当从讲故事开始。

先讲故事和直接写话效果有何不同?以两节课例来证明。授课内容同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看图写话训练,要求为“看图写几句话”。A教师以“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为要求从观察方法、写好简单句子两方面进行机械训练,于是多数学生的写话停留在画面上,呈现如下:

一天,老师带同学们去动物园玩,动物园里可热闹啦!公园里一共有10只猴子,有的猴子在吃苹果,有的猴子在用尾巴荡秋千,还有的猴子在挠痒痒。它们真开心,我们也开心。

B教师并不急于教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再创设情境讲故事,鼓励他们看到画外的内容,把画内画外串在一起讲故事。学生作品呈现如下:

昨天老师说带我们去动物园玩,我们可开心了!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学校,坐上车去动物园。一路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像一车小鸟。终于到了动物园,啊!动物真多啊!有长颈鹿,有老鼠,有大象,有鳄鱼,还有可怕的蟒蛇。最后我们来到了猴山前,我喜欢猴子,因为猴子很聪明。我们大喊着:“猴子,猴子快过来,我这儿有好吃的。”猴子好像听懂了我们的话都跑来了。不知是谁扔了一个苹果,被一只猴子抢到了,它快速地跑到山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没拿到苹果的猴子失望地散掉了,它们有的靠着石头在休息,有的在抓虱子,有的挠着脑袋。也有些猴子为了拿到下一个苹果,表演起节目来,它们有的把香蕉放在鼻子上顶着玩,有的单手抓着石头像个大力士,有的挂在铁链上荡秋千。看着它们的馋样,同学们可开心了,所以都给了它们奖赏。老师说小猴子是我们的朋友,我們要爱护它们。

可见,“话”讲好了,“写”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图画动物园讲故事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听冬神讲故事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图画捉迷藏
我家的动物园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