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代潮,语文怎么啦
2017-05-30杨再隋
杨再隋
语文教学又怎么啦!当今,语文教改方兴未艾,教学风格异彩纷呈,名师们忙不迭地四处传经送宝,成千上万名教师匆匆赶场观摩,刊物上各式各样的探索文章争奇斗艳,各地各校的科研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分外活跃。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毋庸置疑,由于时代进步催发的教育改革的推力,使教研气氛浓厚了,师生思想活跃了,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增强了。此外,信息量大了,知识面宽了,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言语交际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提高了。
当前,语文教学正处在时代进步、社会变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世界形势云谲波诡,社会情态难以捉摸。世间百态,人生百味,都能轻易地越过学校的围墙,穿过教室的门窗,登堂入室,跳上书桌,潜入书包,影响语文学习“没商量”。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词汇的变化常常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许多新的流行语言会很快进入学生的口语和写作中,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负面的,健康的、病态的,纯洁的、肮脏的都会混杂涌来。
语文教学应直面现实,顺应潮流,面向未来,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上,放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它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就课程而言,自然离不开对学科自身的特质和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征的正确认知。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教育有一段精辟的表述。他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需要良性互动,而不是单向‘灌输和‘塑造。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爱,都是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现在教育当局主事者把各项重大措施名之为‘工程,实际上忘记了人性不同于物性。学校不是工厂,教育更不同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过去,把教师比喻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不确切,灵魂是不能人为塑造的。塑造出来的灵魂很难附在生命的本体上,只能是没有生命的灵魂。教师也不是工程师,工程师按图纸施工,不能走样。而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如果也像工程师那样按图纸施工,用模具铸造的话,还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吗?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7年3月,著名学者王宁教授在高中课标审议修订会上,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面临的挑战做了十分
精要的论述。择其要点简述
如下:
世界形势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到来,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全世界都把母语教育纳入战略性发展的轨道,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语文强烈的人文特征与现实生活关系极为密切,语言发展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语文教学改革面临极大的挑战。
语文在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上,有着极为特殊的作用,需要在多方面体现国家意志,在自身特點的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自己的传统,因此,应系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一味模仿西方,需要建造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
以上论述,说明语文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现象,必须放在时代的大潮里,置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包括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课程结构的合理调整,升学制度的配套改革,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联动,社会舆情及信息源的疏导与排污等等。就语文自身而言,对内应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字、词、句、篇的综合提高,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言语实践,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掌握方法,养成好习惯等等。对外应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社会的联通,以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改的着力点在哪里?不少学校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视为改革的重点。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把多媒体引入课堂的广度深度就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教学中,繁复的课件演示代替了教学,学生看不见了;宽大的屏幕以及屏幕上流动的五彩画面和悦耳动听的伴奏乐,占据了全部课堂,教科书消失了;通过现代技术快速而又轻易地呈现结论和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被隐
去了。
现代技术遮蔽了一切,覆盖了一切,取代了一切。其实被取代的恰恰是教学的灵魂。课堂上,情感的温度没有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消融了,语言文字变成了冰冷的冻土,语文自身的魅力也消解了。
我们并不否定现代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指导下,给技术灌注灵魂,让手段从服目标,使演示更富情趣。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认知特点,主次分明,取舍适宜,操作得当,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
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学习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文和语文所反映的事物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在头脑中再现事物的形象——表象。人们正是借助表象架设起感知和思维联接的桥梁。运用表象置换、重组、添加,组成了新的形象——形成想象,引发联想,激发思维,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在语文教学中,表象正是在学生感知语言后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学生接触文本,感知语言,再现形象,激发想象,切己体察,真切体验,萌发情感,推动认知,激活思维。在这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中,都离不开感知语言形象,体察语言温度,领悟语言意蕴,品味语言韵致。上述一切都不是技术所能取代的,或者说,这些内隐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省略的,真的省略了,学生就走神了,语文教学就走样了。
语文教学面向时代大潮,需要有大视野、大胸怀。从高处俯瞰,从全局布署,从长远着眼。如果只醉心于教育技术和教学技巧的提高,专注于几步、几式、几法固有模式的建构,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课堂教学状况,但无助于改善语文教改的大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指向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指向人的智慧生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强调课程内部结构的优化,课程之间的渗透、融通、整合,强调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心灵世界的沟通。同时,也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结,和大自然的联通。
语文教学面对时代大潮,既是考验,也是挑战。语文教师投身时代大潮,不做观潮者,勇当“弄潮儿”。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