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经历
2017-05-30薛法根
薛法根
高耗低效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魔咒,为何难以解除?或许,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听过一位数学老师上《圆的面积》。老师先把圆切分重组为长方形,再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运用公式计算不同圆的面积。一节课只教一个内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反复练习,教得少,学得透。反观语文老师上任何一篇课文,从识字学词到朗读课文,再从逐段理解到内容概括,从词句含义揣摩到文本情感体会,从主题归纳到写法迁移、延伸阅读,林林总总,几十个教学点,平均两分钟就要完成一个教学内容。这就像一个人拿着电视遥控器,两分钟换一个频道,40分钟换了20多个频道,看得眼花却没留下印象。这样的教学只有流程,而无过程,学过了却未必学会了。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求教得完整,但求学得充分,不妨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聚焦课文的某个关键点,潜心会文,反复咀嚼,最终得其滋味,领悟读与写的秘妙。要知道,任何知识都需要一段消化理解的时间,都需要一个实践转化的过程,压缩或者省略这个过程,必然造成“消化不良”,知识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何况,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是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的累积过程。经验,一定来自于个体的实践经历,而非纯粹的理性认知。
我还看过一位体育老师上《立定跳远》。他先给学生示范,再将动作分解为“下蹲、往后摆臂、起跳、快速往上摆臂”,逐个进行训练;最后在地上画了两条线,一条是女生的合格线,一条是男生的合格线。学生一个一个跳,过了线的就去自由活动,没过线的留下来重新训练。两轮之后,只剩下一个胖乎乎的女生,怎么跳都没过合格线。这位体育老师再次从头教起,盯着女生练习。大概练了二三十次,那个女生摆臂起跳,动作协调,一下子跳过了男生的合格线,边叫边跑着去玩了。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就是体育老师的硬功夫!再看看我们语文老师教朗读,一个学生读得不太好,换一个,还是不满意,再换一个。一直等到有个朗读出彩的学生,立刻号召“像他那样地读一读”。殊不知,那两个没读好的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点拨指导,不知道哪儿没读好,也不知道该怎么读,没有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转变过程。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改变的过程,没有改变,真正的学习就没有发生。于永正老师曾经教一个学生就一段文字连读了10遍,那个“熊孩子”居然还是没读好。于老师鼓励他说:“没关系,10遍不行,咱读第11遍!”最后,那个学生终于读对了、读好了。我相信,那个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于老师的这堂语文课。比读得精彩更重要的,是过程,是经历,是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脚印。这个脚印,不仅仅是朗读能力的发展,还有语文学习品格的形成。试问,一个连读10遍都没有成功的学生,还能坚持读第11遍,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频繁地变换教学对象,使得那些需要教的学生失去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失去了弥足珍贵的学习经历。一颗没有经历风雨的种子,只能干瘪而不能饱满。
频繁地变换教学内容,频繁地变换教学对象,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经历的逼仄与错失。聚焦核心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学得更充分;关注学习个体,把过程还给学生,学得更积极。经历语文,才能生长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