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趣、合、范、评
2017-05-30金晶
金晶
【摘要】新课程要追求的理念之一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趣味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采用多样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关键词】兴趣 趣味性 合作 人格魅力 评价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通过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一条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五线谱”,即“心”(心理)、“趣”(趣味)、“合”(合作)、“范”(魅力)、“评”(评价)。
一、“心”——打动心理,前奏吹响
小学生有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经过几年与学生的朝夕相处,笔者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低年级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这个时期儿童天真,思想活跃、好奇,一件小事就能引起他们海阔天空的遐想。这个阶段是儿童时期创作生命力最强的时候,他们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乐此不疲地把它视作一种“游戏”。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也就进入了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呈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并随着兴趣、爱好范围的扩展,对美术的兴趣相对低年级有所减退,学生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所以教师更重要的是注意保护他们的创作欲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把他们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并结合教改精神,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低中高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绘画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趣”——趣味出发,歌声展示
小学生有好动贪玩的特点,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根據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创设多种趣味性活动。游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直接体验。这不但使教育内容具体化,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从而实现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罐和壶》一课时,分别用两个纸箱装有罐和壶,设计游戏场景,猜猜纸箱里是什么,给学生一种神秘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上台摸一摸,鼓励学生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说出自己摸的东西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触摸感受之后勇敢地说出物体的名字,这样,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习的内容,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美术。又如在教《会说话的手》这节课时,用1-10手势唱数字歌,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活动手指,引入有关手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活跃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树上树下》一课时,画一棵大树,讲述树上的小鸟和树下的狐狸的有趣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产生极大兴趣,然后请他们想象故事,画一幅有关树上树下的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学习,兴趣盎然地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当然趣味活动还有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合”——合作学习,韵律绽放
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要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教师需要准备大量材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圆满完成那是相当紧张的。鉴于这些原因,教师可尝试通过让学生合作去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六年级的《我造的花园》这一课时,我先提示大家可以利用废旧的材料和彩色卡纸,然后讲制作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完成,并指导学生分几步走,孩子们很快就制成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小花园。这样既充满了创造乐趣和动手动脑的乐趣,又增强了合作气氛,学生也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
四、“范”——经典一拨,推向高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亲切平等的教学态度,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努力创设出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爱戴教师。这也是教师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美术教师的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有纯熟的技法,简练幽默的语言,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对美术课产生兴趣,乐于学习美术。
五、“评”——蜻蜓点水,余音绕梁
美术课虽然课时不多,但教师最后还是应留6到8分钟给学生作业展示。采用多角度进行作业评价的方法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作业优秀率也随之上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地提高。不管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还是作业都要进行精心地点评。美术新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重要途径,点评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上进心理。小学美术教师睿智的课堂评价能够给学生以鼓励、勇气和信心,也可以让其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恰当的课堂及时评价可以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评价中,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者点拨。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评价,都应当注意适时、得当,因为评价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次掌声,甚至更多的语言的评价可塑造一个小画家、小天才。总之,评价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使每个人都得以发展。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教师应科学地看待,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去修改或否定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参与美术作业的评价,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通过实践,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千头万绪、变化多样,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持久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只要学生适应并乐意去学、去画、去做,便可在轻松愉快的美术课中去享受美的感觉,并始终保持着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促使一个人走向胜利的彼岸。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才能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并且用心耕耘,绘画出一片湛蓝的天空,带动学生一起奏响美术课堂的优美旋律。
【参考文献】
[1]吴凤兰.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2011(10).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月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