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启东南:培育精神明亮的人

2017-05-30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南书法学校

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地处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是全国书法教学示范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学校建校时间不长,但是在尊重每个儿童,让学校充满温暖、欢乐与成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规模迅速增长,办学成绩也广受社会各界赞誉,成为区域内一所充满生长力的优质成长型学校。

一、坚持人本,用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

(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

1. 挖掘文化元素,确定文化主张。

常熟先贤言子,历史上对他有“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之赞。言子故里亭原址就在开发区,学校又以东南命名,因此,构建学校文化时,结合学校原有的书法特色,确立了“道启东南,情浓水墨”的文化主张,以“养正、归真、修善、尚美”为校训。2016年学校“弘扬言子文化,化育东南学子”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

2. 凝聚教师思想,明晰教育理念。

由钱梦龙先生修改、审定的《东南师说》是东南教育人共同的教育宣言,校园墙壁上一句句“东南教师语录”,是每一位老师对教育,对儿童的真切理解和感悟。时时提醒着老师们用“赤子之心”,以“长大的儿童”的身份,陪伴儿童成长。

(二)培育人园对话文化。

1.让名字说话。

学校四幢主体教学楼命名为“道心楼、东作楼、南亩楼、启明楼”,三条直行主干道命名为“惠风路、若水路、乐山路”,每一个名字都有由来和寓意,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东南人的育人宗旨。

2.听廊庭讲述。

古色古香的子游亭,游鱼嬉戏的曲水流觞,雕塑精美的二十四节气时光广场,展示师生书画作品的画廊、书廊,若水河畔的百株樱花、惠风路上的楹联长廊,都在讲述着关于季节、关于师生自己的故事,庭院、楼道里随时可以坐得下来的座椅、沙发等等人文化关怀的设计,都为师生提供了既可休憩又能学习的生动美好的校园环境。

3.与智能互动。

学校主要廊道中的触摸电子屏、漂流书屋,这些多媒体终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浏览信息、借阅图书等人机对话的便捷平台。

4.与同伴对话。

学校设有“东篱”“南山”师生书院,言子展厅、教师书房、一棵树阅览室等特色专室,供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沙龙。

(三)构建人本关怀文化。

校园是师生心灵的家园,让心灵彼此靠近和温暖,相互鼓励和欣赏,“东南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如有东南特色的“寄语文化”:新生入学时,有高年级同学的“学长寄语”;集体家访时,有每位任课教师对家访孩子的“专属寄语”;毕业班的学生会收到全校教师给他们每一个的“毕业寄语”;教师生日时,会收到校长为他们每一个私人定制的“生日寄语”;每学期开学,每位教师都会收到署名“东南实小”的开学祝福寄语……“看见”每一个人的寄语文化,架起了师与生、生与生、行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心灵之间的一座座温暖之桥。还有“东南月度人物”“年度校长特别奖”等人本关怀文化,紧紧地凝聚起东南人的心。

二、追求智慧,用创新的动力助推教师发展。

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发展培育好每一位教师,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队伍建设:

(一) 抓住關键,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1.夯实内功,基础抓起。

(1)写好字。

以学校书院为依托,全校教师每周一板书粉笔字,定期开展硬笔和毛笔练习与培训,建立具有东南特色的写字教学常规,推进教师书法技能和书法教学能力。学校承办了苏州大市级的书法教育现场研讨活动,举行师生现场书法活动。在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中,频频获奖。

(2)读好教材。

教研组、备课组经常性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引导老师们以“让学”的理念开展教材研读,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3)练好特技。

每位教师除了自身的专业之外,还要练好一项或者多项特长和技能,为学校多样化课程的开设练好本领。

2. 示范引领,多措并举。

(1)邀您来听。

学校骨干教师常态课,微信晒课表亮时间,底气尽展,各科均可参与学习。引导老师立足常态,关注常规。

(2)请进走出。

学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在各个学科定期开展指导,培养和发展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定期邀请各级各类的专家、名师来校指导或示范教学、作专题讲座,利用教育集团的优势,经常组织老师同集团其他学校一起聆听专家报告,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种子发芽。

选拔“种子”老师外出培训,五位种子老师在校内开展“生长课堂”的教学展示和研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位语文骨干教师成为省特级教师薄俊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成为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

(二)创新机制,催生教师成长自觉。

1. 组团成社。

学校成立了“东南传媒社”,引导教师坚持用教育的目光来看学校生活、学科教育、学生活动……在撰写报道的过程中,提升理念,促进教育行为的转变。学校还成立了 “青年教师成长俱乐部”,开展每周微型讲座学习、每月读书笔记摘抄、读书漂流活动等,并将上课、研讨、活动等等涵盖青年教师成长各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积分”的方式,评比出年度金、银、铜质会员,让青年教师的成长可见。在东篱教师书社、东南教师油画社,老师们的艺术天赋不断得到发展。“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在各类社团学习中也感悟到了与教育相通的理念,运用于平时的教育艺术中。

2. 开讲立言。

(1)“东南讲堂”——讲述东南故事。

每次教师大会都会有2~3位老师进行微演讲,分享他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校长则开设系列微演讲,有《和儿童在一起》《做时间的管理者》《教育力量,在细节处生长》等,从课程规范到常规管理,从理论高度到实践操作,进行思想碰撞和共鸣。

(2)“东南夜话”——智慧分享温暖你我他。

学校老师们相约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19:30~20:30,大家根据每月主题做好精心准备,夜话时踊跃交谈,分享自己的教育实践经历,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智慧之果。

(3)“东南有约”——线上线下专家面对面。

利用学校微信群邀请教育界内外的专家和老师们互动交流,拓宽视野,转变理念,加速成长。如约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中国书法协会会员进行书法鉴赏。通过这一活动拓展丰富教师的视界,促进课程的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创新评比和奖励。

如在作业管理方面,除了开展“晒晒我们的特色作业”活动外,为了提高教师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定期组织家庭作业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星”工具,通过大数据及时汇总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老师改进教学。在备课管理方面,教导处在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优秀备课宣讲”,隆重举行优秀备课颁奖,让优秀教师的备课经验得到分享,精神得到激励。学校还设立了“校长年度特别奖”,鼓励规范课程实施、创新课程实践的老师。通过精心設计的颁奖词,让优秀教师的实践和智慧,激励全体教师“把握基础、创新拓展、启动探究”,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基础性课程,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各项特色文化课程。

三、朝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建构多元课程。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站在起跑线上的首要任务。在对课程思考、实施和完善的同时,学校也经历着举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向优,学校经历的是一次全新的建设,每一位老师更是在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一)坚守本色,发展特色,“新六艺”课程于传承中突破。

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特色项目“弘扬言子文化,化育东南学子——东南新六艺课程”。既要传承原有的书法特色,更要面向未来,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生动活泼的东南学子,是“新六艺”课程的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开始推进,课程内容有礼、乐、书、文、言、行六大门类。

1. 文明其精神的“礼”课程。

研学“传统礼”,实践“生活礼”,了解“民俗礼”,如六年级学生开展常熟孔庙儒学之旅,与校长“共进午餐”餐饮之礼学习,还有世界各国人情风貌的感受的学习,培育既有传统气质又具现代气息的彬彬有礼之东南学子。

2. 陶冶其品性的“乐”课程。

常熟虞山琴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组建古琴社团,开启孩子们对古琴的热爱,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由此延伸组建铜管乐队,开展诗文吟唱等,组织小型音乐会活动,使校园内弦歌流淌。学校的诗歌吟诵节目《春韵》获常熟市江南文化艺术节银奖。

3. 养成其审美的“书”课程。

学校的书法教育有较好的基础,书课程中突出“处处、时时和人人”。打造师生书院、数字化书法平台等,立体展示,随处学习;开展每日午写,全员参与师生共长。进行书法、篆刻、拓印等社团实践,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真正实现“书道育人”。

4. 涵养其修为的“文”课程。

主要是“阅读”和“写作”。开展了“以书易树”阅读节、作文月赛,校长书吧邀请,建设校园“漂流书屋”,努力让书香之韵浸染每一位东南师生。开设小古文、楹联、对韵等,让国学经典进入课堂。

5. 分享其思考的“言”课程。

我们的“言”为言说、演讲。开发“讲”课程:举行每日一说、每周一讲等系列活动,开展学生竞聘演讲、国旗下主题演讲,选出东南小宣讲员,高年级的同学到中低年级讲述“雷锋的故事”、诺如病毒预防演讲等,通过言课程让东南娃自信敢言,善思能讲。

6. 丰富其实践的“行”课程。

有主题游历的行走课程,如五年级“博物馆日”、六年级的“孔庙文化探寻”等;有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如钩针、编制、小园艺;还有以智造一堂、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创新思维的创造课程,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东南学子。

新六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长的课程,学校由最初的54门电脑选科走班课发展到现在的85门。学生进行跨年级限界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课程的实施,让每一个东南娃扎根于传统的土壤,沐浴着现代的阳光,形成以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主的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课程成果。

(二) 锐意进取,探索“未来”,为新学习插上翅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学校思考如何面向未来,适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探索基于在线平台,实施“互联网+”,重构课堂文化,重构教与学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

1. 着力建设“未来教室”。

多次成功承办了常熟市级未来教室教学研讨展示活动。

2. 探索基于常态化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智慧课堂”。

五年级两个班100多位学生和六位学科教师,尝试在普通的教室里能应用智慧校园平台,探索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在线评价等教育方式。此外,学校还在部分学科开展“智能书写板”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3. 实践线上课堂。

学校开设依托云平台的基于“互联网+”的网上课程,有书法、艺术、体育等门类的微课程学习,已初成规模。学校力争创设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感、人文性的,能充分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课程学习。

(三)整合资源,打开课堂,让世界成为教材。

1. 整合学科资源,开展主题课程。

为丰富课程内容的供给系统,以突破课程实施自上而下的固有模式,学校还每年组织两次主题性课程月活动。《一张纸的课程》、《遇见更好的自己——圆课程》、“东南数学文化节”、“东南语文节之生长在诗词的春天里”等课程,帮助孩子打开五官,用多种方式与社会、自然去触碰世界。

2. 整合区域资源,开设资源课程。

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世界联合书院等周边高校,开展联合实践活动,有艺术、英语、机器人等门类的课程。学校还组织四、五年级孩子进行英语趣味活动和艺术创作,增加英语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

我们衷心希望从“道”出发的东南实小在教育之路上不懈奋进,大道其光;而从东南实小出发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猜你喜欢

东南书法学校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学校推介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