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黑人女性文学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2017-05-27苏虹蕾
苏虹蕾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黑人文学迅速崛起,它兼具黑人民族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它既是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文学,又是文学的一部分。在这个作家群体中,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部分黑人女性作家已经从关注种族问题拓展到早期的黑人女性的自身问题,黑人女性作家便逐步开启了一条通过作品展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自我解放
民族历史与种族身份形成了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的特色。她们以黑人群体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部分黑人女性作家已经从关注种族问题拓展到早期黑人女性的自身问题,如弗朗西斯·哈珀为了改变传统印象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在1892年发表的小说《伊娥拉·勒劳伊》中塑造的混血女孩伊娥拉,主人公从中产家庭沦为奴隶后,凭借勤奋与斗争精神,最后不但回归黑人中产阶级并收获美好爱情的故事。而宝琳·霍普金斯在1900年发表的小说《两种力量的抗争,一部北方与南方黑人生活的罗曼史》继承了哈珀的风格,同样描述了一个混血美女的励志故事。虽然现在看来这两部小说还不具有典型的黑人女性文学特征,人物形象也与当时绝大多数的黑人形象不符,但它却对改变社会公众对黑人女性的刻板认知,激起黑人女性重新自我定位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自此以后,黑人女性作家便逐步开启了一条通过作品展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
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中产阶级作家奈拉·拉森避开了当时热衷的种族话题,有意识地通过作品表现黑人中产阶级女性寻找自我的过程。发表于1927年的《流沙》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小说中的主角海格尔·克莱恩就是一个混血女孩,虽然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但在南方的黑人学校教书时发现到处都是以白人的价值标准来灌输,标榜白人的伟大和谴责黑人的无能,容不得半点异议或新思想,甚至热情或冲动都被视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离开学校后她去了北方哈莱姆区找到了一份银行工作,她发现黑人处处以白人生活为榜样,虽然内心痛恨白人。之后海格尔又去了哥本哈根,在这个没有黑人的地区,虽然人们恭维她的美丽,丹麦画家以她为模特并向她求婚,但父母的经历让她觉得跨种族婚姻的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追求心仪男性的失败使她投入一个黄皮肤牧师的怀抱。并跟随他去了一个小镇帮助丈夫为教民服务并曾一度满足于这种生活,但在怀上第五个孩子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陷入生活杂务与生孩子的怪圈,但此时已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海格尔的经历反映了她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她像流沙一样辗转于各个城市也是她逃避与追求的过程,她痛恨以白人为准则的价值观和以白人为榜样的黑人群体,也不愿与低俗的野蛮人为伍,她向往没有种族歧视、互相理解、自由的婚姻。然而这些需求往往又是矛盾的,就像她的种族属性使他排斥白人的价值观,而接受的教育又使他不愿回归黑人群体,而婚姻又必定是以某种不自由为代价的。拉森的这部小说只是表达了黑人女性在现代生活中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和探索,而具体目标在哪里以及路该如何走,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前文说到的赫斯顿在1937年发表的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同样涉及了妇女自我解放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赫斯顿这部小说中的主角珍妮来源于底层社会,最终通过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珍妮追求的女性权利只体现在婚姻的自由与婚姻的地位中,因此她追求的自由同样必须依附于男人才能够实现。
二、二战后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二战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巨大劳动力缺口,但在很多工作領域并不接纳黑人,受二战期间所倡导的自由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正如废除奴隶制运动孕育了第一次妇女运动,二十世纪黑人争取公民权利运动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1]。从五十年代至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开始从女性的视角审视黑人探索种族问题与性别问题,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日益饱满,脱离了一味塑造混血女孩的模式,中心人物来自于与不同阶层、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与生活阅历,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黑人女性的悲惨境遇与抗争精神,这些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正面刻画不但提升了黑人妇女的性别认同,同时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获得了纵深发展。这一时期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以及玛亚·安琪萝都在其作品中对女性的自我探索与自我解放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
1.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莫里森在1973年发表的小说《秀拉》中,塑造了秀拉这样一位敢于挑战男权、挑战传统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黑人女斗士。从小成长于男性缺位的家庭中使苏拉具有典型的男人性格特征。她从祖母那里继承了、傲慢、专横、我行我素的性格,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对男女关系放纵的观念。种族歧视与男性缺失的生活环境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她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没有她的份儿,她便着手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2]。这种新的东西便是自我的解放,为了追求自我,她离开了成长的城镇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实验,她蔑视陈规旧俗,抛弃主流社会界定的伦理道德,追寻只属于自我内心的生活模式。十年游学使她认识到,婚姻必须以放弃自由为代价,这是不值得的。秀拉通过与不同的男性发生性关系而不与其结婚来向男权挑战,并认为这种不参杂情感的性能是感受自我的有效途径,她与女性好友的丈夫发生关系的目的也仅仅是通过他为中介来了解同性好友的欲望。然而当秀拉遇到可以心灵交流的男人阿杰克斯时却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以把幸福定格,男友的离开使她重新意识到爱只会束缚自己的自由。最终秀拉不到三十岁就走完了她孤独的一生,她不惧怕死亡,对追随自我内心的生活也毫无悔意,她承认自己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作者通过这样一位以叛逆的方式挑战男权、追求女性自我解放的勇士来黑人妇女出路问题加以探索。
莫里森通过小说对黑人女性的自我定位进行不断的思考和修订,从发表小说时间上看,体现出从迷失到反抗、再到理想的渐进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她将派拉特塑造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成熟女性,但与秀拉不同的是,她没有采用极端的叛逆甚至疯狂的方式来应对世界,而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包容情怀的善良女性,并通过黑人文化传统护着实现其女人在黑人群体中的自我价值。
2.艾利斯·沃克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艾利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的西莉在被男权压制下如同行尸走肉地生活时,丈夫的情人西格走入她的世界,这个藐视权威、像男人一样说话的女人让她看到女人的另一种生活,这个女人教会了她如何欣赏自己,让她开启了女人身体的认知,这也是女性自我解放的第一步。缺乏爱与情感交流的西莉逐渐将西格视为知己,向其倾诉内心沉积已久的成长经历,这使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最终发展为同性恋人,这使西莉寻找自我迈出了第一步。沃克采用这种方式来启蒙西莉的性意识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性愉悦体验一直被认为是男人的特权,作者也通过这种方式表明,女性的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是应对男权主义获得自我解放的一个途径。也正是这种女性之间的友谊,使西莉开始敢于痛斥并离开丈夫,最后在沙格的帮助下她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显然沃克通过小说探讨女性的自我解放道路时,并没有选择像莫里森小说笔下的秀拉那种反社会模式,而是采取了女性结盟的方式对抗男权主义,并通过女性群体的自我启蒙与相互帮助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而经济上摆脱对男权的依附仅仅完成女性自我解放的第一步,小说的后半段中,西莉經历了被恋人抛弃和丧失亲人的一系列磨难的洗礼后又重新站起,说明她已经能够独立应对生活并获得快乐。沃克这样描写的意义在于表明,黑人女性要获得完整的自我,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对生活的困境。
与莫里森的类似,沃克通过小说表达女性主义的态度也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成熟,在她1976年发表的小说《梅丽迪恩》中塑造了从迷茫到觉醒的女孩梅丽迪恩,她高中没毕业就因怀孕而不得不结婚生子,在加入民权运动后,她与丈夫离了婚并将孩子送了人,再次恋爱后选择了绝育,她以这种行为表示与男权社会赋予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决裂。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受当时“极端的白人女性主义”主张所影响,但选择与男性对立来主张女性权利显然无法实现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主张。而后来的小说《紫色》中则选择了更温和的处理方式,她让黑人女性群体的通过友谊来抵制并挣脱男权的牢笼,并从黑人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坚韧的性格和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来看待世界,西丽没有抛弃孩子,也与丈夫达成和解,最终获得独立人格并获得外界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玛雅·安吉洛.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M].于 霄,王笑红,译.上海: 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15-117页
[2]Walker, Alice. Meridian[J].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p40-47
[3]王 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的女权运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托妮·莫里森.秀拉[M].胡允恒,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