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5-27戴秀莲

魅力中国 2016年38期
关键词:阅读培养学生

戴秀莲

【摘要】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我们老师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资源共享;激发课堂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教给方法,指导阅读;推荐好书,使学生有书可读;榜样示范,与学生共读书。学生爱上阅读,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必须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培养;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为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写作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资源共享拓宽阅读范围

我们学校的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不重视,买书少,书源严重缺乏。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在班级开展“小小图书角”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带一到两本书到学校摆放在图上角,选定一名图书管理员,由他负责学生的借阅登记。学生每天都可以从图书角借阅图书,再利用每天的读书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尽情阅读,每个孩子的阅读范围就广了很多,这样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低年级的学生带来的书大多是童话故事、绘本多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就喜欢看一些寓言故事、名著等。不管是哪一种书,交换着看总是很感兴趣。

我也经常从学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到校时间和课余时间借阅书报,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这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二、读书形式多样激发读书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课堂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课外阅读兴趣的源头,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大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在大海中永生》,我先向学简单介绍邓小平的生平,然后又介绍文章的大概内容: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通讯,记述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勋,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伟人的深情怀念。这时,学生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朗读起来就特别认真。

2.用范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章之中,用朗朗的读书声去表达对人物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去感悟。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我手持课本,有声有色地用童话般的语言朗读着,杂草们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情景,对稻秧生长的危害,小稻秧又是怎样脱险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完全进入情景,读完后,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长长的一篇文章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尽量变换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在教学中,以读代讲,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自始至终让学生运用单一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产生厌倦的感觉,但在教学中,运用形式丰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那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爱上了课内阅读就会延伸到课外阅读。

三、多读多悟习得读书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而毫无目的,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运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还要读得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可浏览。

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四、推荐好书让学生有书可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延伸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我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三打白骨精》,我向学生推荐《西游记》;教学《金蝉脱壳》,我向学生推荐《三十六计》;教學《林冲棒打洪教头》,我推荐《水浒传》;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我推荐《昆虫记》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课外阅读量越来越大,在读书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五、师生共读交流读书心得

老师要成为学生读书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以身示范,与生共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喜欢阅读。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自己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素质;早读或读书活动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每天抄写一首学生们没有学过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早读课上学生读我也读,我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读给我听,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猜你喜欢

阅读培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