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今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7-05-27任离湮
任离湮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起源于民间,由艺术家经过挖掘、整理和提炼形成一系列课堂教材,再由教育者们进行实施,使之规范化、精细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为缓解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教学状态,作为舞蹈文化的传承者与教育者,我们需要在时代渐进中不断思考和调整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统化继承和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课堂教学 继承与发展
我们将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理想和愿望的,同时在人民群众中得以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称之为民族民间舞蹈。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现状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组成之一,它伴随着文化的发生与变迁始终不断前行着。在这前行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除了保留着其固有的部分,同时也有着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部分。随后在与现代意识的交流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传统的框架里衍化出“自我”的感悟,开始探寻基于传统又超于传统的发展道路,勇于表达自我的生命情怀与状态,在这种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催促下逐渐走向了现代派。但显然,这种形态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并不是民族文化自身的自觉发展,更多的是编导自己的意识存在对于人生、社会、灵魂、命运等进一步的命题和思考。在此之后,过于现代派的民族民间舞蹈让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家和舞蹈评论家再次将目光关注到民族本土特性下的挖掘和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强调各民族的地域性,展示地区风格风貌,迎合大众趣向,传统的民间模式重新回到原有的田野特色,一度成为一种便于识别风格特征的标志。但是这种倾向却又似乎忽略了民族民间舞源于生活这一原有的重要特性,仅仅为了满足大众的新奇感,却没能反映出它的时代性和个性。
二、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现状
从功能来看,课堂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无疑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源自民间,由艺术家经过挖掘、整理和提炼形成一系列的课堂教材,再由教育者们进行实施,使之规范化、精细化,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科学体系化的沃土。
但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经过前辈们的一番探索、规范和整理之后,处在了一个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状态下。每年不同的学生对应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此所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具备相同的基础,但又缺乏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眼下我们更应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已经成体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否继续寻求更多新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发展改革;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结合。
三、对现今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思考
(一)教学方法方面
所有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口传身教”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它同样也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一项基本方式。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传达民族民间舞蹈的各种动作元素和风格韵律。但是“我教你学”这样一层不变的单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的主体地位。这样在时代进程中越发凸显弊端性的教学方法,一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二是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它仅注重了在课堂中的模仿和实践,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由此来看,我们要改进这样的课堂模式,就要从教师自身改变开始。
首先,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与课后不断地注意和接收各类教学活动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随时进行教学调整,做到因材施教。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知识思考相结合的综合理论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思考要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且有效地完成老师所说的动作内容,更好地吸收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自己所面对的将是来自五湖四海,接受过不同训练体系的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能力的快慢与身体反应灵敏的程度都存有一定差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像来自同一地区,并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随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式,以求做到最好。
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顺应时代发展,通过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出更为直接的影视资料。通过生动的视觉画面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之相结合,运用到最终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里随时快速形成画面感,准确理解老师的课堂用语与指导。
(二)教学内容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组合应有别于基本功训练组合。学生所有肢体的技术技巧能力应该在规范的基本功训练教学中得以解决。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组合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顾及它的民族性与风格性,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仅仅是上完一节基训又再上一节基训。没完没了的动作和内容重复将会使学生备感枯燥乏味,最后自然达不到教学所需的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就需要从教学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我们需要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入手。民族民间舞蹈到现今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由民间没经过修饰的原始的动作衍变为表演性较强的舞台化民族民间舞蹈后,动作变得相比之前更加复杂、美观。舞蹈内容在不断追求花样翻新后,虽然强化了舞蹈中的体力与技巧,但是却渐渐抛弃了老艺人们未经修饰的,有着淳朴田野气息的动作和韵味。这就使我们所提取出的教学训练组合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拉开了一定距离,流失了本民族独有的风格气质,也就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基础。因此,在教学训练组合编排中所运用的动作元素选择至关重要。我们所考虑的应该是组合训练最后所传达出的民族性格特征、风格韵味,而不是像基本功训练那样仅仅考虑其是否训练哪块肌肉或技能。
第二,从节奏类型中发展。舞蹈动作的节奏包括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是舞者的内心情感活动与心理张力,外在节奏则是舞蹈过程中肢体的时间分配与强弱变化。节奏的差异也是引发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发生差异性的基础元素之一,当然同一民族的舞蹈也会因节奏不同势必造成不同的动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内在与外在节奏,把握组合编排中的节奏处理,才能表现舞蹈的内在情感,突显性格和风格特征。教师除去在基础组合中安排适当的节奏训练,来使学生在反复训练过程中逐渐把握风格动律。另外在风格性与表演性训练组合中更要安排好节奏对比,体现组合相对应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可以在不同风格中熟练运用节奏,激发学生的灵活性和表演性。
第三,从内容上进行丰富。每一民族都带有自身强烈的风格特征,但不同地域、区域,却又相同民族的文化又会存在细微的不同之处,在其休闲娱乐时的舞蹈也会得以体现。因此,我們不能一直执着于每一民族固有基础的已提炼出的内容元素,更要去发现处于不同地域、相同民族体现出的舞蹈韵律,不断加以丰富。
第四,从队形变化中创新。在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编排中,其舞蹈队形的变化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圆形、平行、斜线或对角,还是顺向逆向,每个队形的变化所流露出的都是该民族一种埋藏在心里的民族执着和文化。这并不是有意形成的发展结果,而是一种观念和反映此种观念的各种运动之间的联系。因此,当我们在民族民间舞组合编排时,不应该忽略队形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每个队形的变化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寓意,将意义融入组合当中的教学编排,从侧面来说也是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特征的尊重、延伸,乃至强化。
总的来说,由祖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因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性与艺术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顺应时代渐变与发展,作为具有代表性与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的它们,更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在此,作为舞蹈艺术传承者与教育者的我们需要肩负使命,从本职工作开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合理的不断对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加以创新和完善 、继承与发展,赋予民族民间舞蹈一种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杨宜春.原生态和次生态民族民间舞创作[J].艺海.2012(04).